陈永进:腐败感知研究进展及启示论文

陈永进:腐败感知研究进展及启示论文

摘 要:腐败感知作为一种测量腐败程度的主观评价方法,其获得的民意评价对反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腐败与腐败感知的概念界定、腐败程度的测量、腐败感知的影响因素、腐败感知的作用后果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腐败感知;腐败;腐败测量

1引言

腐败通常以贿赂、勒索、欺诈、挪用资金、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存在,其对经济、社会及政治体制都有各方面的影响。腐败感知作为一种测量腐败程度的主观评价方法,其实质是一种民意调查,关系着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整体看法,最终影响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因此,在我国强调反腐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对腐败感知的研究进展进行一定的梳理,以期为我国反腐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2概念界定

2.1腐败的概念及其类型

“腐败”一词最开始出现于生物学领域,《汉书·食货志》中提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指的是食物腐烂变质,然后慢慢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领域。国外“腐败”一词源自拉丁语“Corruptus”,字面意思是破坏,后来指“对正直、美德或道德原则的损害、以不正当或非法的手段诱导错误”。腐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未形成关于腐败概念的统一看法,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腐败的定义,分析发现不同的定义是基于不同学科角度的考虑。

政治学角度。从腐败的政治本质出发,将腐败与权力结合起来,认为腐败的核心在于权力的滥用,其中最为广泛的定义表述为滥用公职以谋取私利。经济学角度。认为腐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交换行为,其本质就是“权力寻租活动”,是少数人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从法学角度来看。腐败与犯罪是密不可分的,腐败最极端的方式或者说最严重的方式则是犯罪,当作了法律或法规不鼓励的事情而给予或获得某种东西时可称为腐败。当然,社会学角度上部分学者认为违反法律与违反社会规范是不一样的,并将腐败与道德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种不道德的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了一系列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背离的道德偏差。但是仅仅将腐败视为道德问题往往会使这一社会现象个人化,而忽视腐败的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另外,从多学科结合角度考虑,认为腐败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自由裁量权、经济租金和薄弱的司法体系。

2.2腐败感知的概念

腐败感知是基于腐败行为对腐败状况的一种主观评价,感知的具体内容由腐败的定义决定。在腐败感知概念被提出之前,缪尔达尔用腐败传说来概括民间对于腐败的看法,作为一种情感,它强调了实际的腐败程度与人们感受的差别性。然后,在商业领域开始出现的满意度调查,通过测量总体感知质量、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有形性来得到顾客的感知质量,“腐败感知”在此基础上发展,通过民意调查来获得总体评价。袁柏顺认为腐败感知通常指的是个体或公众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发生的范围和程度进行的主观评价。综合现有学者对腐败感知的定义来看,大多都达成了共识,即认为腐败感知是公众对政府腐败状况的一种主观评价。

3腐败程度的测量

目前关于腐败程度的测量方法众多,但并没有最恰当方式达成共识,综合来看,学术上关于腐败程度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主观评价法、客观指标法和主客观结合法。

客体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几点:一是信息来源,主要表现为腐败感知受到了解腐败信息来源的影响。通常来讲,人们对政府腐败的看法是来源于各种间接信息,包括大众媒体等正式渠道和谣言等非正式渠道,或者是个人的亲身经历。大众传媒对腐败的报道和小道消息的传播在对公众腐败感知具有不同的效果。因为大众媒体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生活在信息自由流动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从谣言和八卦这样的非官方来源寻求消息,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信息的扭曲。二是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腐败感知之间的联系的一种解释可能在于,生活在欠发达地区,面临就业和贫困问题,人们可能更容易为经济困难负责,因为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腐败这个词通常被用来“作为对一切不正确的事物的隐喻”,因此腐败会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对政府表达指责的措辞。三是反腐力度,虽然众多的研究探讨了反腐败力度与腐败感知之间的关系,但还未证实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深化的地方。

关于腐败感知的作用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4.6 设备维修管理 设备维修管理部分通过各科室在系统中进行申报,系统对每个科室所上报的故障设备自动分配给对应的工程师,上报科室和医学工程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备维修记录查询,实时跟进设备维修情况。设备维修记录查询的运行界面见图10。

腐败感知是基于公众这一主体对政府官员腐败情况进行的评价,容易受到自身个体特征和客观环境的影响。

在慕课浪潮的冲击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艰巨,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人格风范、职业道德等师德素养,还要能够熟练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等教育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在教学改革中加强教研、科研水平和学术素养。

4腐败感知的影响因素

主客观指标结合上,主要有从腐败现状、反腐绩效、腐败风险三个方面结合主客观指标进行测量。同时还可以基于“公众”与“官方”两方评价,即通过主观指数与客观指标,建立社会腐败评价体系。主客观结合法既避免了主观评价的随意性,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虽然实际完成难度很大,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方法将会逐渐普遍起来。

首先在主体因素方面,个人对腐败的看法应由一些个人因素驱动。主要体现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其次在性别与年龄上,相比于女性、老年人而言,男性和年轻人更容易参与腐败,且不太可能准确地报告他们对腐败的看法。然后在受教育程度上,学历越高的人了解越多腐败信息的存在,并期望更多地报告它。此外,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在腐败程度感知上可能高于经济条件更好的人,其原因在于低收入人士可能会觉得这种制度对他们不公平,或者由于无力支付贿赂,无法获得某些公共产品,从而使他们相信腐败现象相当普遍。另外,住在市区的与住在农村的感知程度也会不一样。

客观指标法主要通过腐败案件曝光的数量、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客观事实来进行评价。还可以用微观层面的数据,如可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家庭支出和资产持有情况来估计公共部门的贿赂程度。另外,可以通过分析政府审计数据来判断城市腐败状况。运用客观指标通常在数据的获取上具有稳定性,便于分析腐败现象的变化规律及未来趋势,这也得到了许多应用经济学家的认同,他们希望在实证研究中使用硬数据,如在腐败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尝试使用有关腐败指控或记录的欺诈案件数量。但是这类法律数据在各国之间的可比性极低,因为并没有捕获那些未发现的腐败案例,实际上意味着这种数据更多地衡量了反腐政策的有效性,而不是腐败程度。

5腐败感知的作用后果

主观评价法即测量腐败感知度,一些人认为用主观感知来衡量腐败是合理的,因为公共问题是整个社会集体认知的一种预测,而不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基于感知的腐败衡量标准通常来自对社会公众的观点调查,目前国际上主观调查体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专家评估,如国际国家风险集团(ICRG)的腐败指数;二类是调查报告,如世界发展报告(WDR) 的腐败指数;三类是综合调查,其中最常见的是世界银行善治指数(WBGGIs)和透明国际的腐败感知指数(CPI)。上述各种国际组织进行的腐败测量很多情况都是跨国研究的,在方法上给我们提供了指导,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文化及发展状况的不同,选择合适腐败测量体系。在国内研究上,我国学者汤艳文等采用“投入—效果”的方法,认为应主要通过主观感知来测量腐败治理效果。孙宗锋、杨丽天晴同样运用主观指标调查在“打老虎”背景下公众的腐败感知的差异。虽然基于感知或主观的腐败衡量标准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公民的感知和实际操作之间可能存在差距。然而,一个民主的政府如果不加以考虑公众的看法,就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而且直接的措施和客观的数据往往难以获得,因此各国政府有理由认真对待公民对腐败的看法的调查。

首先确定全自动钢印打印所需运动方式,即证件必须正确堆放在固定区域,由抓手抓住证件,而后将证件准确送到钢印机打印位置,完成后打印后退回原位,抓手将证件通过另一方向移动将证件移至证件摆放区,松开抓手,抓手原位返回继续抓住第2个证件,重复上述动作,最终

首先在积极方面,一些学者指出腐败的存在对社会有益,认为如果非正规部门的规模较大,则对经济的好处更为显著,因为许多个人通过就业和生产被该部门吸收以减少不平等,促进了急需资源的“涓滴效应”。其次,一部分人认为,腐败可以提高资源和时间分配的效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发展效益好的公司通常可以提供较高的贿赂,所以腐败能够确保项目被授予最有效的公司。而且允许腐败而不是完全强制执行财产权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减少腐败,增加投资并实现更好的人才分配。

阻挡风水的运势、做房起屋、修桥修路或者仅仅因为看不顺眼……人要砍一棵树的理由太多。东浒的这棵樟树,能活够一千年,能够长成如此模样,既要天照应,更需人照应呀。

相比于积极意义,腐败更多的是它的负面影响,首先在经济方面,部分学者则认为感知高程度腐败会破坏投资和减缓经济增长,阻碍国际贸易。并且在腐败的社会中,那些最容易获利的人通常是最成功的寻租者,但经济效率并不一定最高,这容易导致企业更多地致力于腐败而不是生产。另外,腐败还会造成公共财政分配的不合理、资源浪费等。然后,在政治方面,腐败也有多重负面含义,它被看作是阻碍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削弱了公民对政治制度与政治体系的信任,侵蚀了政治责任,并为政府官员提供了私人行动而非公共利益的激励。

6总结与展望

根据腐败感知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关于腐败的定义还存在着许多争议,但其不同学科的界定有助于未来研究更好摸清腐败的本质。在腐败的测量方法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公众对腐败的主观感知上,但是在指标的选取上较多的是采用单一的问题进行测量或者是直接运用国际上的测量体系对我国的腐败状况进行评价,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进行跨国比较,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准确评估我国的反腐工作。因此,需要针对我国腐败的实际情况,设定衡量标准,为未来反腐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Myrdal G.Asian Drama: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M].New York:Pantheon,1972.

[2] 袁柏顺.公众腐败感知与腐败的民间传说——基于C市城区公众腐败感知调查的一项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6,(3):56-69.

[3] Gorodnichenko Y,Peter KS.Public sector pay and corruption:Measuring bribery from micro dat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91(5-6):963-991.

[4] 汤艳文,敬乂嘉,刘春荣.中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测评体系的指标研究[J].社会,2008,28(5):203-223.

[5] 孙宗锋,杨丽天晴.“打老虎”如何影响公众腐败感知差异?——基于广东省的准实验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6,(3):89-107.

[6] Sharafutdinova,Gulnaz.What Explains Corruption Perceptions? The Dark Side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Russia’s Regions[J].Comparative Politics,2010,42(2):147-166.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9.074

作者简介:陈永进(1968-),男,汉族,山东菏泽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心理与行为。

标签:;  ;  ;  ;  ;  ;  ;  ;  ;  ;  ;  ;  

陈永进:腐败感知研究进展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