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预决算的控制和管理方法研究张志彬

建筑工程预决算的控制和管理方法研究张志彬

身份证号码:12010519870328XXXX

摘要:所谓的预决算是指在工程建设之前对全部工程要素(人工、物料、设备等)成本性支出的一种预估与评价。与单一的预算体系相比,评估措施具有特征性与实际意义。从现阶段的操作实际来看,预决算是国家强制要求的前置性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也对于后续工程建设的实际成本管理具有指导性作用。为此,预决算体系的合规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决算;控制管理

1建筑工程预决算编制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决算编制问题

从现阶段的实际操作来看,预算决算编制过程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存在遗漏,二是对工程量的高估,三是估价的虚假报价。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人工屏障设计,最终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投标优势。主要问题是,在后续的实际施工中,按实际成本控制工程成本会产生困难,导致不必要的纠纷,损害业主利益。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在缺项方面,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在预算项目中故意省略项目,以减少中标总量,实现低价中标的目的。但在结算过程中,有时会补足缺项金额,实现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策略,从而增加最终工程成本。在工程量高估方面,承包人在编制预算文件的过程中,故意增加工程量。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实际工程中的损失考虑上,而且存在于为后续实际施工的成本超支预留一定的空间上。实际开挖土方为3000立,实际的工程量计算则可能采用3500-3800立的计算规模纳入到计价清单中去。估价单中包括了比例。在虚假报价方面:同样考虑,承包人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价,从而在价格表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包括最常见的非基础材料报价和人工成本报价。当业主不清楚市场规则时,很难确定这些问题。

1.2预算和账目审计

预算、决算的审计过程主要是防止在编制预算报告时出现人为的或非预期的、错误的情况。从现阶段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由于本阶段主要采用电子清单或计算机计价清单,因此在计算和公式应用上不会出现问题。一般的审计点需要从可能存在的单价问题中制定和控制。这方面的内容也不擅长审计,所以常见的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单价制度不明确,从报价单价的角度很难发现问题,往往方案之间的比较是从总量控制的角度来形成最终的结果。这客观上为编制不符合要求的预算报告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系统比较策略,审计往往缺乏重点和技能,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实效。

2预决算问题的控制策略

2.1施工阶段的成本消耗占整个工程的比重最大

但施工单位常常忽略对该时期造价预算的控制管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会造成施工场面混乱、费用开支受限小等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施工单位在追求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应加强对造价预算的全程监管。对造价预算的全程监管是一项极需责任与耐心的工作。但若做好该工作,会对工程建设带来很多益处。如,避免了费用超标给施工单位带来的经济负担、使工程按计划正常进行等。

2.2要强化可能影响施工成本的不同要素

从成本风险的角度去看待施工过程中的影响要素,做到施工前的综合评估与施工中的实时更新,通过此种方式形成固定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具体而言,在施工中要严密的观测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并结合具体的施工建设项目对技术、原料市场、人力市场等影响要素进行跟踪评价。与此同时,要紧密的与当地政府、法律部门等保持畅通的联系,以防止政策性风险带来的成本扰动。此外,要通过合同等方式对可能形成的风险进行分担规范,理清业主与承包方之间的不同责任边界,在不可预测或者不可抗力下产生成本溢出则可以采用有效互担的方式来进行必要的规避。

2.3形成必要的制度性保障

通过将成本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来而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要注重相关财务人员的培养,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尤其在财务、企业管理、成本管理等交叉能力培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成本。另外,要不断的引入新的技术与新的操作方式。如采用完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互联网预决算管理体系来代替传统的人工管控来提升企业的管理绩效。

2.4预决算在施工阶段的控制作用

在施工阶段,应将预算决算制度转变为进一步的成本控制管理,在指导施工中发挥实际作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贯彻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将成本预算组转变为施工成本监督组,形成有效的组织施工,直接对项目经理负责。该模型可以有效地管理和监控项目的具体成本。从具体工作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承担三项责任。一是对项目成本支出进行审计,支付符合成本预算报告的成本,并对不符合成本预算的成本支出进行论证。二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改变市场的主要成本。掌握、评价现行成本结构和成本支出行为是合理的。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形成动态的管理机制,如低成本集中采购建筑材料等;第三,做好成本管理宣传培训工作。以上两个过程只能完成上层成本控制系统的建设。作为成本的实际使用,施工人员应进行有效的宣传,形成有效的成本节约控制策略。建议将节约成本纳入施工人员绩效体系,以提高具体施工人员和施工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成本控制系统。

2.5预算、决算在验收阶段的控制作用

工程竣工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验收工作,包括质量验收和费用验收。其中,工程造价验收是工程决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对工程总造价进行核算,而且是与业主及其他有关单位结算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成本预算和决算中的具体项目,将工程量与工程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通过比较形成严格禁止和科学的成本报告,为企业和业主的结算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的成本决策提供辅助参考。另一方面,在比较过程中,有必要找出成本支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成本管理及后续的成本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实际操作来看,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最后一个“门槛”,验收阶段的预算决算制度是全过程管理建设的一个收尾行为,是全过程管理的一个客观总结。

3针对预决算问题的相应措施

以某住宅建筑工程为例,建筑为框架结构,总计11层。建筑2-11层层高平均值为2.9m,1层为2.2m的架空层。建筑檐口参数为31.7m;采用的是桩基基础;建筑内墙为仿瓷涂料;建筑外墙为干枯石。建筑总面积是6132.5m2,电气工程的进户从距离185m位置的配电间嵌入,使用VV22-4×94cm2电缆埋地,建筑室内为铜芯塑料管暗敷。现结合此工程结算审核实践进行分析。

3.1加强外部审计

相关的建设单位应当与审计部门一起做好相关工作,而审计单位在其中应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对建筑工程进行预算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审计工作,同时,需要双方的预决算人员根据编制预算,从而保证相关工作能顺利进行,防止有浑水摸鱼的情况产生,做好审计工作。

3.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施工单位是施工的主题,对于审核体系也应当积极主动的进行完善,防止出现预决算错误等。对整个施工过程跟踪,统计工程量的变动,在备案上签字,做好预决算工作。

3.3控制材料价格

对材料的价格控制其前提是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保证,本着节约的原则对施工材料所使用的资本进行控制。而对于此,相关的结算人员应当对材料市场的价格变动实时掌握,深入到施工现场当中,掌握实际的用料数量以及材料的相关价格。时时注意市场价格变动。

3.4编制科学、量化的工程量清单

在工程招标之前,建设单位就应当全面深入地了解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缜密计算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等细节,再将具体内容的每个环节细化、量化,出具数据完整准确的工程量清单。

3.5对地质勘测工作进行重视

对于地质勘测工作进行注意其根本是为了减少其中出现遗漏工程或是重复运算的情况,其中,项目方需要做好有关问题,从而让技术水平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相关的监督部门也需要对地质勘测报告进行相应的管理。

3.6严格工程管理

建设单位需要对工程进行严格管理,派出专门人负责,对于整个施工的实际工作量进行统计了解,同时进行监督,而另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也是为了可以让管理人员能准确真实的了解现场实际情况,防止误报的情况产生。

结论

我预决算体系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具有绝对的指导性作用,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这一问题,从而表现为在应用上并不全面。本文基于此背景,探究预决算体系在施工全过程的作用与应用模式,希望为后续全过程控制应用提供必要的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志萍.探讨工程预决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6):31.

[2]王丹萍.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问题的几点思考[J].门窗,2017(12):63.

[3]桑倩.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的影响因素及其编制要点[J].低碳世界,2017(35):303-304.

[4]柳林.浅析建筑工程预结算审计存在问题及措施[J].居舍,2017(34):163.

标签:;  ;  ;  

建筑工程预决算的控制和管理方法研究张志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