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偲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古典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的双重超越论文

贾偲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古典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的双重超越论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一个完善的人学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既超越了古典人本主义人必须服从于自然、神的局限性,又超越了现代人本主义人应当凌驾于自然的盲目“伦理”特征,实现了对古典和现代两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双重超越。纵观人学思想的演变历程,超越古典人本主义使人类打破了必须顺从于自然的局限性,实现了从“机械的人”到“具体的人”的转变;超越现代人本主义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价值,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实践的人”的转换。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真正致力于对人的最大价值的发掘,实现了对古典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的双重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主义;人学思想;价值论

一、古典人本主义的弊病

古典人本主义是一种朴素的人学观念,最直接简明的便是“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等表达方式。但是,文字的简明性并不能掩盖其理论的复杂性,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便是古典人本主义最早的雏形,指的是衡量一切事物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对自身及事物的理解。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本主义思想正式确立并兴起,对灵修静想等宗教生活方式的批判与对日益多元化现世生活的弘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人”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层度。以人为核心的认识自身,探索自然对象成为那个时代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中世纪一千多年来繁冗的宗教生活的批判,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但另一方面也使人陷入了对人生意义思考的深深忧虑之中,面临着全新的危机与挑战。尽管人们在中世纪倚赖着信仰与精神上的慰藉,但人们始终是居于宇宙中心的“第二主人”。当人们刚刚摆脱了上帝仆人的身份时,哥白尼日心说理论的提出,使人从宇宙中心的位置走向了一个未知地带,长久以来的固有观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正在此基础上,蒙田与帕斯卡尔等思想家针对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怀疑。因此,从理论上对人本主义地位的论证,成了继哥白尼之后西方人学体系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文献[6]中的Dirichlet过程即为DP(α,P0),α为正实数,记F0(x)=P0{X ≤x}是先验过程的期望(均值函数).则在样本为x1,x2,···,xn时,F(x)的贝叶斯估计为

从本体论来看,西方哲学一直将上帝奉为最高的存在,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和统摄诸力量的原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西方哲学有一条明晰的学科链条,自上至下即神学—哲学—数学—其它学科,其中都没有把人学纳入主体的范围内,而是把神放在主体地位,这就是神本主义的由来。亚里士多德首先把神学确立为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他通过冗杂、繁复的证明,得出的结果是神才是最高本体,神学才是第一哲学。后期基督教神学中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学说,也是从古希腊哲学本体论中演变出来的。在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哲学才第一次实现了从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认识论转向。

s+t∈T,i,j∈I为X(t)在s时刻处于状态i,经过时间t之后,转移到状态j的概率。其中,参数集T为非负实数集或其子集,状态空间I为非负整数集或其子集[13-16]。

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认为,日心说虽将人置身于无垠的宇宙之中,但同时也肯定了人认识的无限性,人类需从理性出发,按照理性数学的认知框架就能达到认识的至上性。布鲁诺的理论,后期在牛顿的力学三定律中被证明是决定性的,布鲁诺夯实了古典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到后来,唯理论与经验论分庭抗礼,产生了一批反经院哲学的思潮。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站在唯理论的角度,分别从哲学、伦理学等视阈全面论证了“人”的理性地位,为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野进行了合法论证,完成了由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本体论转变。这一时期,理性对人的意义在这些论争中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一代人本主义即是现代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本主义思潮的延续和发展,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两大重要思潮。现代人本主义的诞生同历史上任何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样,是与生产方式有密切联系的。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在欧洲历史舞台上显露头角,资本主义从事生产的工业工厂需要大批自由劳动力。而当时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者,却是中世纪封建寡头领导下的农奴,他们始终停留在世袭等级的最底层,没有人身自由,毫无尊严可讲。要解放出这些劳动力,就必须肯定人的价值,从类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于是,一场大规模的以探讨“人的本质”为主题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欧洲蔓延开来。古典人本主义因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和发展,古典人本主义思潮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断演化出新的形式,这就促成了被喻为“生命哲学”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诞生。

古典人本主义奉行高度讲求逻辑为其人生价值理论的思维方式。古典人本主义哲学家相信理性和科学为人类带来的实际利益,他们以数理原则和逻辑体系来推演出自己的价值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文艺复兴时期,用人代替神,赞美人的伟大、人的尊严、人的理性力量,成为当时人文主义者发声的主要基调。同时,人文主义者发扬人本身的理性能量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使之服从人的目的,求知求智成为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价值观主旋律。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布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是这个时期的卓越代表。此时期的哲学家,将人学、人的价值、理性认识能力充分结合在一起研究,并将理论上升到一定高度来论证人的天然本性、理性价值及人在世俗世界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古典人本主义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产生和发展壮大,与当时的时代利益与普世要求大抵相同。因此,古典人本主义在人生价值观上完全摒弃了古希腊时期犬儒学派“苦行僧”式的生活作风,转而偏向与伊壁鸠鲁享乐主义与功利主义相一致的人生态度。古典人本主义哲学家赞颂世间的美好、幸福,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信心。虽然他们自身对整个时代和社会也存有愤懑和不满,但仍对历史的进步抱着坚定的信心,相信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在不远的将来。这鞭策着他们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积极投入到现实的斗争中去。这种入世的、踊跃的乐观思想,成为近现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基调。因其形成时期的原因,古典人本主义的人生价值理论自然也就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承担着与反神权、反封建、与宗教秩序作斗争的进步作用,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至今仍是许多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

古典人本主义不仅形成痕迹与历史脉络曲折复杂,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点。首先,古典人本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人同于物”的陈旧思维根深蒂固,认为人必须服从自然本性,而不能对自然本性有丝毫逾越。其次,古典人本主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更主张个体与“类”、社会的一致。人的本质便是类的、社会的本质规定,人只有生活在类本位下,只有在顺从他人的过程中才是真正自由的,毫无创新可言。且古典人本主义大都喜爱谈论抽象的人性,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重视个体的生存状态,从个体的心理本能结构中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古典人本主义认为人只有理性,或者说人的理性即是感性,二者是一致的,完全没有差异之处。理智是基础,非理性没有道理不归同为理性,并没有凸显出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状态,认为人只有同自然、类、社会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批判地继承了古典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的精华,摒弃了二者的糟粕。其人本主义思想,不再像以往只停留在原理中的形而上学的纯理论层面,而是将实践引入他的人学思想中,以实践把握历史的现状与现实的社会关系,将实践奉为其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本质的理论导向,彻底克服了古典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从人的概念与人的本质引出抽象理论的致命缺陷。马克思从来不抽象地探讨人,也没有专门论述人的著作,但他的著作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关于人的思想。终其一生,他都在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和解放而奋斗,以阐释、发展人的崇高价值为目标。他的人学思想,从“现实的人”的哲学本体论明确了人的主体地位;从政治经济学生存论维度论证了人的本质;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论角度肯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完善全备的人学理论体系。

二、现代人本主义的顽疾

古典人本主义哲学家虽然十分重视人生价值问题的探讨,但多数人的理论研究范围,仍停留在认识对象的本体论。在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本体论转向完成之后,近代认识论哲学才有了区别于以往哲学传统的特质。近代认识论的特征,并不完全强调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就被哲学家们所吸纳,在中世纪,人也被要求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更好地认识上帝和自然。本体论的人本主义的准确含义是用“人”取代“上帝”的地位和制摄作用,由“上帝中心主义”转变为“人类中心主义”。只有在“人”成为世界的主体之后,人才不是向以往那样消极地、被动地、机械地通过外在神秘原则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主动地、灵活地通过自身学习获取知识。毫无疑问,这打破了以往人们惯有的思维范式和生活习惯。

现代人本主义的思路很快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研究视野。费尔巴哈“类本质”理论的提出,卢卡奇《物化与阶级意识》的发表,以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涌现出了一批现代人本主义理论,比如弗洛姆挖掘人的潜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布洛赫人之自我超越本质的学说、萨特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哲学等。这些哲学家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发起激烈的讨伐,他们奋斗以求的目标就是重构总体的人。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者是在对过去的资本主义古典人学思想的反思,并在此过程中寻求一个超越现实社会的理论支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这种带有非理性主义特点的人生价值理论,固然是对古典人本主义脱离现实、用抽象概念构建起来的理性哲学体系的一次否定和冲击,有合乎道理的成分。但是,其忽略人本身的理性思维,抹煞人与理性思维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情感意志带给人的作用绝对化,更无视理性精神的存在对人的物质存在、人所处的自然社会条件的依赖。

现代人本主义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在思想观念上,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他们的经验是独特的,因而,与过去的人学思想的连续性被打断了。在精神状态上,原本的理性、有序和乐观精神被非理性、混乱、绝望的世界观所代替,取而代之的是异化和间断性,这一时期的人们更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和非理性能量的释放。现代人本主义的先驱,生物学家达尔文首先从他的生物进化论中印证了这一观点,进化论论证了在一个层面上所有生物的统一性。随后,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又用其无意识学说使现代人本主义的观点在心理学与病理学方面得到了确证。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社会生活中涌动的骚动暗潮,似乎都在证明着现代人本主义的合理性。

由表6说明,土样1土壤中添加2%骨炭(A)化学修复剂时土壤中的重金属锌、铅、铬、铜、砷、镉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在种有狼尾草的土壤区域主要污染物锌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值为132.5mg/L。在种有狼尾草的土壤区域主要污染物砷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最大值为2.3mg/L。

现代人本主义具有现代性,是一种有着自身独特性的人本主义思潮。首先,现代人本主义具备了“伦理”特征的雏形,不再像以往古典人本主义“人同于物”的思想根深蒂固,而是突出人和物的不同,强调人自身应有超出自然的本性,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魄力。其次,现代人本主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认为个人只有在对抗其它人中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的本质便是自身的、个体的本质规定,更主张个体与“类”、社会的差异,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更注重个体的生存状态,不再过多地谈论抽象的人性,从个体的心理本能结构中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现代人本主义认为人的理性与感性是具存的,突出理性与感性的对立,通过强调感性的地位来凸显人理性的逐步丧失,人的真正现实本质是人除理性之外的直接生存状态,完全抛弃了古典人本主义中理性和感性合二为一的陈旧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古典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随着自然科学的革命和古典人本主义的泛滥程度不断扩大,西方政治经济体制也随之不断更迭。哲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原有的古典人学思想已不足以带动人类思想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于是,新一代人本主义诞生了。

从理论来源上讲,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反动理论。黑格尔使德国完成了一次文化方面的深层次“革命”,并将高度精细的理性主义推向了巅峰,但也在无形中暴露了理性主义的弱点。黑格尔无视人的价值,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只不过是为了证明绝对精神的权威而存在的理念的工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西方人本主义于十九世纪中叶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们反对古典人本主义中的理性主义,认为若想认识世界和人的本质达到真正的实在,依靠科学理性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真正的实在。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人本主义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新兴资本主义现实理论反思的成果。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与卢梭、笛卡尔、黑格尔描绘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产生了越来越激烈的冲突。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急剧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需求和创造力、人们的物质条件和人际关系,也改变了人本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也连带受到了影响。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托拉斯地位的稳固,使垄断资本主义掌控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带来了一种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种压迫、奴役的异己力量。现代西方出现了这样一种现状,即物质财富生产愈发丰富,人的内在精神反而转向虚无;政治司法体制愈发完善,社会道德反而走向堕落;高新科学技术愈发先进,人的心灵反倒无处可栖等一系列矛盾现象。古典人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一些注重实际的哲学家,开始探寻人们的内心深处,试图将哲学研究对象由人的感性存在转向非理性的情感意志方向。这些对传统理性的颠覆,从人的内心体验出发的反理性人学,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尼采、伯格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因而,现代人本主义与古典人本主义最大的不同,便是现代人本主义侧重的不再是人的理性意识,而是人的非理性意识。人的非理性意识只有依靠直觉和个人非理性的内心感受才能达到,因此,现代人本主义认识论无视以往的逻辑架构和古典人本主义的理性思维,强调神秘的体验和内心直觉才是真正的认识方法。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重心。马克思的“人”既不是黑格尔高度理性下为了证明绝对精神权威的理念工具,又不同于费尔巴哈式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人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出发而界定的“抽象的人”。马克思从他的哲学思维出发,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客观物质条件下思考人的问题。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本身就是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而存在的,因而动物性是所有人的共有属性,而具有动物性的人对自然界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然性。其次,人作为自然存在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便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能为了生存与自然界和社群进行物质生产交换。因此,人具有社会性。再次,作为自然存在物,人们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最后,因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现实的人”也是实践的人,因而具有实践性。正是人在社会中自由的发挥着自我的本质属性,才使得社会历史不断地被推动,科技文化不断地在创新,人类文明不断地在增强,也促使人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属性作出了细致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与一切旧人本主义不同的新人本主义。马克思对旧人本主义的批判有两点。首先,他批判了以霍布斯为主要代表的古典人本主义。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将人原有的感性色彩剥夺了,将人看作是社会这架大机器中的一个个小机器,感性的人变成了机械的人,人也就感受不到幸福的价值,失去了感性的鲜明色彩。正是在失去人的感性价值的含义上,马克思称机械唯物主义是“敌视人”的。其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现代人本主义的“人本学”。比较而言,费尔巴哈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无疑在古典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向前迈了一大步。但费尔巴哈始终把“人”看作是不分阶级、不分种族的抽象的“人”,并没有把“人”看作是有感性活动的、实践的“人”。“感性”在这里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人的价值的感性特征。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以自然界赋予人的感性能力为基础的,并达到了“类本质”的层面。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用感性恢复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因此受到马克思的肯定。第二是指人实践活动的感性特征。人的感性不仅是对自然界的盲目的接受和适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自然,人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虽然发现了“人的价值”的感性特征,但却没有认识到实现自身价值应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遭到马克思的批评。“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去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499。通过对古典人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凸显了感性特征,阐述了人的价值是现实社会的利益和权利,证明了实践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才是实现人价值的唯一途径。继而通过对现代人本主义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人本主义发扬了人的价值的感性特征,逐渐开拓了自己人学理论的新篇章。

马克思对旧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体现在他的唯物史观与“异化”理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不仅摒弃了旧唯物主义的顽疾,而且对大谈“精神”价值理论的唯心主义也极其反感。马克思认为旧人本主义在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方面都忽视了人的感性的、具体的价值。马克思真正关心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因而抛弃了对人本质的各种抽象概念。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虽然不同,但人的本质却制约和规定着人的价值。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类在现实社会种种活动中产生的价值的一种最佳阐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和唯物史观对社会制度和历史阶段进行评价和判断,探寻究竟在何种制度、何种历史条件下人的价值被束缚,如何才能使人类摆脱束缚、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和唯物史观,虽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可以说是相通的。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同样是现实社会中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观点贯彻始终。其理论体系中的专有名词,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是衡量人实际价值的客观标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实现人实际价值的社会结构。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也是对其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极大丰富。资本阶层的剥削,使劳动阶层原本自发自觉参加劳动的积极性被剥夺了,人距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越来越遥远。这一理论,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发展线索。马克思并没有单单在哲学层面谈论“异化”,而是将研究的层面转向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这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书中揭示了造成人异化的原因和规律,以及消除异化劳动的次序和方法。虽然《资本论》中阐释的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但贯穿全书的却是其人本主义精神。

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内在转换机理来看,从古典人本主义到现代人本主义,无疑是人学思想研究的深入。而马克思人学思想继承地批判并实现了对古典与现代人本主义的双重超越,又使人本主义思想升上了更高的台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中,我们要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研究成果融入我们的理论体系当中,一方面吸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积极成果,发展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另一方面弄清弄懂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为何要变革,在马克思庞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找到精髓,发扬其人本主义精神。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透彻,才能使中国的人学思想更具有对话性,从而推动中国的人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3年编制1次建设方案,每年编制1次实施方案,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工程量大,时间紧。3年的建设方案到后期再编制实施方案时,因农田结构调整,原先建设方案确定下来的方案到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时,会有大量的变更。

“人设”跟风,同质化的后果是创新不足、乏味雷同。创作出有个性、有共鸣的典型人物很不容易,它并不仅限于按照生活真实进行综合创造,更要具有时代的洞察力、思想的穿透力。相比之下,复制“人设”、制造“爆款”则容易得多,将时下流行的“人设”标准照搬过来,套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即可,至于故事情节是否合理倒在其次。于是,“大女主戏”流行时,满屏都是“霸气女王”,无论古装剧现代剧都往里面套;“花样美男”流行时,综艺节目里全是画着精致妆容的阴柔男孩。“人设”本为凸显个性,但因其仅仅停留在性格表面,太容易复制,从众跟风者甚多,反倒很快就失去了个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Double Transcendence of Marxist Humanism to Classical Humanism and Modern Humanism

JIA Si-qi
(Graduate Schoo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Marxist human thought is a set of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uman scienc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deology, among which “human liberation” and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 the themes of Marxist human thought. The Marxist humanistic thought not only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lassical humanism that man must obey nature and god, but also surpasses the blind “ethical” feature that modern humanism man should override nature, realizing the dual transcendence of the classical and modern humanistic thoughts. From the evolution of human thought, it can be seen that transcending of classical humanism makes human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having to obey nature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echanical man” to “concrete man”. The transcending of modern humanism enables human beings to find their own value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bstract man” to “practical man”. In a word, Marxist humanistic thought is really devoted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greatest value of human beings, realizing the dual transcendence of classical humanism and modern humanism.

Key words: Marx; humanism; human thought; value theory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63(2019)02—0086—06

DOI:10.16729/j.cnki.jhnun.2019.02.014

收稿日期:2019-01-23

作者简介:贾偲祺(1995- ),男,河北邯郸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7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责任编辑:宋 爽

标签:;  ;  ;  ;  ;  ;  ;  ;  ;  ;  ;  ;  

贾偲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古典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的双重超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