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现状调查与研究

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现状调查与研究

王雷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体育部,北京朝阳100176)

摘要:北京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构建和育人目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场馆承担着高校教学和体育训练及社会公益服务等诸多任务。高校体育馆多功能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体育场馆不单单是师生运动的场所;更是周围居民活动健身的地点。如何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及管理机制;探索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公益性模式迫在眉睫。这一课题也将成为高校体育工作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场馆;运行模式;公益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1

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及座谈、专家访谈、文献资料。

一、北京市高校场馆(部分)建设基本情况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首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的良好势头

外因:1)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2)2008奥运会的在首都北京的胜利召开,掀起的全民健身新高潮;3)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同志明确提出“体育回归校园”的战略要求。

内因:1)高校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自身要求;2)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3)高校尝试体育资源社会化探索要求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基本情况统计(表一)

二、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现状分析

1.各大高校体育场馆基本由国家投资建设,为公共体育设施。“国有化、公共体育设施”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各校对社会民众应当承担的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体现出高校场馆对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性质就让高校体育场馆无法全面的做到完全的自主经营和发展。“以馆养馆”模式是当今高校通常采用的方法。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又将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为大众服务性就变成了一个矛盾的双方,如何去行政化,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让场馆的运营市场化、社会化,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2.在管理模运行式上,北京高校体育馆的去行政化管理运行模式也在逐渐的推进。目前“行政化管理+经营型管理”模式被各校普遍接受和运用。即在人事、制度方面以行政管理为主,在创收方面以租赁、承包、有偿服务为主。新管理模式对过去体育馆这类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促进与提高,不仅仅是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培养一批有经验的场馆管理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初步树立了高校场馆的社会公益新形象。

三、北京高校场馆的“各方”使用率(表二)

注:各项结果测定依据

一周教学、训练时间/周开放时间;一周社团活动时间/周开放时间;以此类推。

调查中社团活动一项数值不准确,部分学校将空余闲置时间归入社团活动时间,笔者不完全统计这部分时间大约占10%。

统计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各校目前体育场馆主要满足校内的教学、训练及社团活动,两项相加占总使用率的88.1%,而对外开放,周边社区居民活动使用率只有5.2%。差距之大令人深思。

四、高校场馆社会服务不足,“公益”意识亟待提高

长期以来首都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总量与市民健身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一直比较突出,而表二结果显示出的高校周边社区居民活动使用率仅有5.2%,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是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降低,还是高校体育设施服务社会意识,公益意识不足?答案显然是后者。在对周边社区居民的随机调查中,高校场馆对个人的开放的项目严重不足,对个人参与活动使用场馆的要求和限制太多。在于一些场馆负责人的交谈中,我们也隐约听出了些许苦衷和抱怨;高校场馆社会化的瓶颈在哪里?为什么高校场馆在对外“经营”中畏手畏脚,患得患失。我们对5位高校场馆负责人的访谈记录进行了总结,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体育场馆的运行是一个高投入项目,国家对场馆的投入是一次性的,后续的运营成本都需要各校自行解决,那么对外有偿开放,就成为必然选项之一。“收费”、收多少?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由于没有适时的法律依据,各校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是半明半暗,对于周边熟悉的机关团体开放,动则以合作共建的名义,从情理、法理上讲都过得去,至于收费否,收多少,往往不得而知,成为场地管理的漏洞。随着居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校方对“收费”这一敏感问题显得顾虑重重,况且对居民个体行为使用,往往会遇到“负效益”现象,2.对于运动以外伤害事故的担忧,是造成校方限制居民参与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缘由。场地是经营方的,况且又收了费用,那么校方对每一位来活动的人都有安全保障责任,而个体运动的不可掌控性,及对意外事故的不可预见性,造成个体受伤后与校方产生的一系列纠纷,以及国家对于此类事件相关法律的不健全,造成校方场馆对外开放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五、解决对策

1.结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首善之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同时还是全国建设现代文明、和谐城市的示范窗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城市居民正在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北京作为流动人口最多、最频繁的城市更应创造和提供更多消化和接纳的平台,体育健身场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来说,体育是社会民众进行社会整合与稳定的有利因素之一。如果因为上述顾虑而迟滞场馆对社会开放,完全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2.建议:

①树立社会公益意识,以社会化服务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模式。

②国家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的政策性指导,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

③引进体育场管管理的专门人才,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服务途径探讨”蔡先锋.

[2]“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服务的价值体系研究”黄艳、曹永臻《武汉体育大学学报》.

[3]“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研究”马娜、陈建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标签:;  ;  ;  

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现状调查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