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谢玉华胡姣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复位法在腰椎键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份到2014年4月份收取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给予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冲击按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经过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治疗后,治疗显效有6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通过冲击按压手法治疗后,治疗显效56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6%。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显著,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转复位治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利于患者尽早康复,而且此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关键词:旋转复位;冲击按压;腰椎间盘突出

因为椎间盘是连接两椎体且同左右关节突关节构成的,因而左右关节突出和其是相互影响的[1]。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表现为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病因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内因机制上,是由机体的退行性变导致的;从外因机制看,是由于人过度劳损,外来损伤加上风寒湿邪导致的。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提出通过手法实施辨证治疗。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手法。本次研究主要对比旋转复位手法和冲击按压手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效果情况,选取140例患者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7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41例,占总人数58.6%,女性患者29例,占总人数41.4%。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介于35岁到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9±2.2岁,平均病程为8.8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5例,占总人数64.3%,女性患者25例,占总人数35.7%。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介于33岁到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3.3岁,平均病程为10.2个月。另,140例患者中,腰部有外伤史的有56例,有不同程度腰痛史的有8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无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中医病症诊断标准;一侧下肢出现神经疼痛且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后,阳性患者角度介于40度到70度,阴性患者高于70度;患者部位均在L4-L5或者L5-S1上,且患者年龄应在28岁到58岁之间,病程高于10天且低于4年;经CT检查,腰椎突出位置符合临床症状[2]。

排除标准:腰椎出现肿瘤、骨折、滑脱等,且进行过腰椎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直腿抬高低于30度。

1.3方法

对照组:冲击按压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在其腰部垫较为柔软的垫枕,实施冲击按压的医护人员于患者侧部使用双手的掌根叠加对患者脊椎棘突进行按压,沿病变位置从下向上进行按压,前下方方向用力按压直到患者第十胸椎棘突处。

实验组,旋转复位手法,患者坐于无靠背的凳上,两腿分开且同其肩宽度一致。施术人员于患者背后,使用双拇指对患者偏歪棘突出进行确定。而后,顺着患者脊柱棘突处,从上到下使用双拇指呈八字摸,直到患者骶椎为止。后将拇指在相邻棘突间隙间上下交替摸,确定患者的棘突方向和宽窄等情况,而后实施复位手法。

需注意的是,患者棘突向不同,具体实施旋转复位时手法也不同。若患者棘突是右偏歪,施术人员应从患者的腋部向前伸,使用掌部对患者颈后进行施压,拇指向下,其余扶患者颈部位置,患者头稍稍下低。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应双脚踏地,且臀部避免移动,助理人员于患者正面夹住患者左大腿避免,且压住患者大腿根部确保患者正坐。施术人员使用左手拇指扣患者右偏歪的棘突处,以右上肢牵引患者身体向右内侧旋转。左拇指顶椎棘突后椎骨出现咔嚓声后即用双拇指理顺韧带,最后通过拇指从上到下按压患者棘突。若患者棘突为左偏歪,手法同右相同,施术方向相反即可。

1.4评价指标

根据中医辨证诊断标准,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腰腿疼痛消失,且直腿抬高试验中,高度高于70度,治疗后患者可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患者腰腿疼痛有明显的缓解,腰部活动得到改善;无效:患者各症状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且进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经过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治疗后,治疗显效有6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通过冲击按压手法治疗后,治疗显效56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6%.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3.讨论

手法属于物理疗法,基于杠杆原理以外力来调整椎间盘同神经根的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3]。旋转复位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脊柱侧弯和后突畸形,使得患者的椎间隙可扩大,在建立腰椎三点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实现腰椎间的内外平衡[4]。旋转复位手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较为简单,而且可靠安全,治疗的效果快。

冲击按压手法虽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上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轻巧稳妥,切勿用力过度,相对于旋转复位手法来说,其操作不便,需更谨慎。

另外,采用这两种手法进行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掌握好关节突关节面的走形情况,确定具体的发力部位;应尽量避免腰椎痉挛肌肉的阻力;如果患者的受压神经根为急性期,要及时对其进行脱水和消炎处理;最后,手法要做到快发快收,不可频繁或盲目的使用。

总之,对比两组手法治疗后,实验组,显效有6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显效5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88.6%。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盛强,朱干,高群兴.腰麻下大推拿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8例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2005,05:10-12.

[2]冯宇,高燕,冯天有.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11,01:30-33.

[3]张伟宏,李国德,杨兵.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远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02:26-27.

[4]冯卫星,刘智斌.改良旋转复位法结合理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07:54-55.

标签:;  ;  ;  

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