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于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污泥收集装置分隔为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所述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上部连通;所述污泥浓缩区底部的壳体上设置有污泥连通管道和抽泥口;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清液排放区上部设置有清液排放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泥收集装置,可直接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连接,通过控制所述污泥收集装置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液位差,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流入所述污泥收集装置中,实现对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剩余污泥的收集。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固定于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污泥收集装置分隔为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所述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上部连通;所述污泥浓缩区底部的壳体上设置有污泥连通管道,所述污泥连通管道用于使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进入所述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污泥浓缩区底部的壳体上还设置有抽泥口;所述清液排放区上部设置有清液排放口。
设计方案
1.一种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固定于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污泥收集装置分隔为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所述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上部连通;
所述污泥浓缩区底部的壳体上设置有污泥连通管道,所述污泥连通管道用于使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进入所述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所述污泥浓缩区底部的壳体上还设置有抽泥口;所述清液排放区上部设置有清液排放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的阀门为电动止回阀,所述电动止回阀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开启或关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液排放区底部设置有排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顶部设置有观察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碳钢材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厚度为6-8mm。
7.一种污水处理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排泥口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的污泥连通管道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集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的阀门为电动止回阀时,所述污水处理集成设备中还包括污泥浓度检测装置和电动阀门控制器;所述污泥浓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曝气池中,用于检测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所述电动阀门控制器根据所述污泥浓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污泥浓度数据控制所述电动止回阀的开启或关闭。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泥收集装置及应用其的污水处理集成设备。
背景技术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将污水处理工艺的各个环节所需的装置集成于一封闭设备中,以便于安装和运输;很多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中包括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残余物、附在活性污泥表面尚未降解或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仍需进一步收集和处理。因此,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使用过程中,往往都需要额外建造污泥浓缩池,并使用潜污泵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抽取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以收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产生的剩余污泥。污泥浓缩池的建造和潜污泵的使用既占用土地,又增加能耗,同时也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污泥收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以实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剩余污泥的收集。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于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污泥收集装置分隔为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所述污泥浓缩区和清液排放区上部连通;
所述污泥浓缩区底部的壳体上设置有污泥连通管道,所述污泥连通管道用于使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进入所述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所述污泥浓缩区底部的壳体上还设置有抽泥口;所述清液排放区上部设置有清液排放口。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的阀门为电动止回阀,所述电动止回阀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开启或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液排放区底部设置有排空口。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收集装置顶部设置有观察孔。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碳钢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厚度为6-8mm。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集成设备,包括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和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排泥口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的污泥连通管道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污泥连通管道上的阀门为电动止回阀时,所述污水处理集成设备中还包括污泥浓度检测装置和电动阀门控制器;所述污泥浓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曝气池中,用于检测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所述电动阀门控制器根据所述污泥浓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污泥浓度数据控制所述电动止回阀的开启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可直接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连接,通过控制所述污泥收集装置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液位差,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流入所述污泥收集装置中,实现对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剩余污泥的收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污水处理集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收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和固定于壳体1内的隔板3,所述隔板3将污泥收集装置分隔为污泥浓缩区2和清液排放区4;所述污泥浓缩区2和清液排放区4上部连通;
所述污泥浓缩区2底部的壳体上设置有污泥连通管道5,所述污泥连通管道5用于使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进入所述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污泥连通管道5上设置有阀门6;
所述污泥浓缩区2底部的壳体上还设置有抽泥口7;所述清液排放区4上部设置有清液排放口8。
本实用新型的污泥收集装置无需使用潜污泵传输污泥,而是利用污泥收集装置的污泥浓缩区2中的液位和与之相连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液位之差,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进入所述污泥收集装置;对于一个污泥收集装置而言,其隔板高度是固定的;对于与不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连接的污泥收集装置而言,不同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在运行状态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液位高度,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同污泥收集装置中的隔板高度可以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合适高度的隔板,使其低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运行时的最低液位。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3可由碳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板3将污泥收集装置分隔为污泥浓缩区2和清液排放区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浓缩区2与清液排放区4的容量比约为(8-12):1,优选为10:1。
污泥浓缩区2中的污泥发生沉降后,会形成浓缩污泥层和其上方的上清液层,当上清液层的液面高于隔板高度时,上清液即会溢流进入清液排放区4中,为了使上清液能够及时排出,以降低污泥收集装置中的液位,因此需要在清液排放区4的上部设置有清液排放口8;上清液溢流时有时会携带有少量的污泥,清液排放区4的设置还可以使被上清液带入清液排放区4的污泥在此沉降,避免污泥随上清液从清液排放口8排放出去。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液排放口8的高度应当不高于所述隔板3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收集装置的壳体由碳钢材料制成,所述壳体的厚度为6-8mm。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连通管道5上的阀门6为电动止回阀,所述电动止回阀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开启或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液排放区4底部设置有排空口9,用于定期排空清液排放区4中的废液。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收集装置顶部设置有观察孔10,可用于观察污泥浓缩区2中污泥沉降形成的浓缩污泥层的高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污泥收集装置,可方便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连接,且方便运输,不需要在使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时另建污泥浓缩池,节约了生成成本;同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污泥收集装置不需要使用潜污泵,节约了能耗。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集成设备,如图2所示,包括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1和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1的排泥口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的污泥连通管道5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污泥收集装置可用于会产生污泥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工艺、内部结构等,例如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设备、A2O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可以直接购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定做等,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污泥连通管道5上的阀门6为电动止回阀时,所述污水处理集成设备中还包括污泥浓度检测装置12和电动阀门控制器13;所述污泥浓度检测装置12设置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1的曝气池中,用于检测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所述电动阀门控制器13根据所述污泥浓度检测装置12检测的污泥浓度数据控制所述电动止回阀的开启或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污泥浓度检测装置12和电动阀门控制器13控制所述电动止回阀的开启或关闭,能够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稳定在设定的范围内,使污泥的浓度更稳定,从而有利于出水水质稳定。示例性地,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下,当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至达到12000mg\/L时,电动止回阀开启;当电动止回阀处于开启状态下,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值下降至10000mg\/L时,所述电动止回阀关闭;以此控制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维持在10000-12000mg\/L之间,所述污泥浓度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工艺需要具体设定,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了污泥回收装置通过以下方式完成对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污泥的收集:
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排泥口与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的污泥连通管道相5连通;且所述污泥收集装置中隔板3的高度,低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1中的最低液面;
打开污泥连通管道5上的阀门6,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进入污泥收集装置的污泥浓缩区2;关闭阀门6,使污泥在污泥浓缩区2进行沉降,并形成浓缩污泥层和上清液层;
再度打开污泥连通管道5上的阀门6时,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1中的污泥与浓缩污泥层的污泥混合,浓缩污泥层和上清液层的液面均随之上升,当上清液层液面高于隔板3的高度时,上清液溢流进入清液排放区4;当清液排放区4的液面高于清液排放口8时,上清液经所述清液排放口8排出。
当浓缩污泥层的高度达到隔板3的高度的3\/4时,通过抽泥口7抽出污泥收集装置中的污泥。
当污泥连通管道5上的阀门6为电动止回阀时,所述电动止回阀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1中的污泥浓度开启或关闭。示例性地,在电动止回阀处于关闭状态下,当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至达到12000mg\/L时,电动止回阀开启;当电动止回阀处于开启状态下,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值下降至10000mg\/L时,所述电动止回阀关闭,以此控制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污泥浓度维持在10000-12000mg\/L之间,所述污泥浓度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工艺需要具体设定,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1483.3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922995U
授权时间:20200110
主分类号:C02F3/00
专利分类号:C02F3/00
范畴分类:申请人: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天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0号首钢综合楼12A1206-08室
发明人:迟娟;李亚;赵曙光;耿翠玉;姜勇;陈伟燕;徐绪筝;娄红春
第一发明人:迟娟
当前权利人: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天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春伟;刘继富
代理机构:1141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