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证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属性证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属性证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属性,证书,可信,学历证书,产业,科学,考试。

属性证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邓泽民,陈森森[1](2019)在《1+X证书中X证书的双属性与叁作用——我国教育证书与劳动证书制度系统设计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提出"建立1+X"证书制度,这样我国教育与劳动在证书制度中,在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证书。文章试图从我国教育与劳动证书制度顶层设计,分析研究X证书的性质和作用,发现X证书具有教育和劳动证书的双重性质,联系教育与劳动、认定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和劳动管理叁重作用,并对完善我国教育与劳动证书制度提出了加快建设职业资历框架、精准定位"X证书"的性质、整体设计劳动证书制度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王国文[2](2018)在《带有证书且含有属性条件下基于身份的混合加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在带有证书且含有属性条件下基于身份的混合加密方案。方案设计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同时结合一般公钥密码体制和基于身份的加密体制的优点,而且将属性集合赋予每个用户,用户的密钥与用户的身份和属性集合相关联,采用证书,不需要安全通道传递密钥,避免了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中的密钥托管问题。可信证书授权中心CA(Certificate Authority)使用私钥和用户的身份和属性集合生成用户的证书,用户使用证书和自己的秘密参数生成自己的私钥,不需要CA通过秘密安全通道将私钥传送给用户,也解决了密钥托管问题。同时以设计方案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带有证书且含有属性的基于身份的加密系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方案使用了常椭圆曲线上的非对称双线性配对,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属性集合,消息加密时使用线性秘密共享方案,对加密消息实现更加细致的访问控制,实现效率快速有效而且安全。(本文来源于《2018第七届全国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9-29)

宋大鹏,彭磊[3](2017)在《基于属性证书的云计算远程证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计算展现出强大的服务能力和存储能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安全问题。可信计算能够从终端和平台的根源解决现有的安全问题。将可信计算中的远程证明机制引入云计算,通过面向云计算的基于属性证书的远程证明技术,提高在云计算下终端平台的可信性。(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7年18期)

黄莉[4](2016)在《论船上人员未持有相应证书的违法行为属性及其取证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通过分析船上人员未持有相应的船员证书这一违法行为的属性,就实践中如何对该行为统一海事执法工作提出意见,并对相应的取证工作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事》期刊2016年12期)

王魁,李立新,户家富,余文涛[5](2015)在《基于数字签名和属性证书的TLS协议改进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的安全性和性能问题。针对TLS协议在抗抵赖性和访问控制方面的缺陷,按照TLS协议扩展标准,对协议的消息流程进行扩展。在协议内部增加数字签名和属性证书机制,提高协议的安全性,并对扩展后的协议进行性能上的优化。最后通过实验证明改进后的协议比原协议更加安全高效。(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5年04期)

胡甲刚[6](2014)在《关于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是其本质的外在表现。作为一项检验或甄别考生是否达标并授予相应证书的活动,非学历证书考试具有科学属性、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叁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14年01期)

胡甲刚,梁金有[7](2014)在《关于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是其本质的外在表现。作为一项检验或甄别考生是否达标并授予相应证书的活动,非学历证书考试具有科学属性、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叁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期刊2014年01期)

闫建红[8](2013)在《一种基于属性证书的动态可信证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信计算的远程证明的方法中,二进制证明方法能反映系统平台当前配置的完整性状态,是动态的,但容易暴露隐私,而基于属性证书的证明将系统平台的配置信息隐藏,具有匿名性,但是静态的.将二进制方法嵌入到属性证书方法中,提出了一种动态属性可信证明(Dynamic Property Trusted Attestation DPTA)的协议.验证者通过模拟计算PCR值,并与证书中的PCR值进行比较,证明示证者的当前平台满足一定的安全属性,解决了暴露隐私和静态问题.实验表明这种证明方法能保护平台隐私,克服基于属性证书的静态特点,兼有实时性和保密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3年10期)

周福才,岳笑含,白洪波,徐剑[9](2013)在《一种高效的具有灵活属性证书状态校验机制的PBA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信计算平台的远程二进制证明方案确保了该平台的完整性,通过这种方法平台可以向远程方证明其可信性.然而这种二进制证明方案却存在很多缺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泄露了关于平台的(软、硬件)配置信息,这导致很多隐私问题的出现,例如差别化服务及匿名性破坏等问题.因此针对在可信计算环境下传统二进制证明中所带来的平台配置信息泄露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属性证明方案(property-based attestation,PBA).该方案具有属性证书状态校验机制灵活、方案整体计算代价小及随机预言模型下可证安全等特点.利用本地验证者撤销的技术,设计了方案的模型,定义了方案的安全性,给出了方案的具体构建,并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对该方案进行了安全性证明,证明其满足正确性、证明不可伪造性及配置隐私性等安全性质.最后将提出的PBA方案与现有PBA方案在计算代价和证明值长度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比较表明该方案同时具有实用、高效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3年10期)

单云江[10](2013)在《基于属性证书的跨域访问技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在基于传统访问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的跨域访问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属性证书的访问控制策略。然后,给出属性证书的结构模型和管理方式,并对采用属性证书访问的优势进行分析。指出不同于传统的访问控制,基于属性证书的访问控制其本质是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最后,给出属性证书在跨域访问控制中的应用。在单应用域或跨域访问时均可采用属性证书的验证方式,其能够针对不同应用域中用户的访问需求,动态实施资源管理和访问控制。(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期刊2013年04期)

属性证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了一种在带有证书且含有属性条件下基于身份的混合加密方案。方案设计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同时结合一般公钥密码体制和基于身份的加密体制的优点,而且将属性集合赋予每个用户,用户的密钥与用户的身份和属性集合相关联,采用证书,不需要安全通道传递密钥,避免了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中的密钥托管问题。可信证书授权中心CA(Certificate Authority)使用私钥和用户的身份和属性集合生成用户的证书,用户使用证书和自己的秘密参数生成自己的私钥,不需要CA通过秘密安全通道将私钥传送给用户,也解决了密钥托管问题。同时以设计方案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带有证书且含有属性的基于身份的加密系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方案使用了常椭圆曲线上的非对称双线性配对,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属性集合,消息加密时使用线性秘密共享方案,对加密消息实现更加细致的访问控制,实现效率快速有效而且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属性证书论文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森森.1+X证书中X证书的双属性与叁作用——我国教育证书与劳动证书制度系统设计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9

[2].王国文.带有证书且含有属性条件下基于身份的混合加密方案[C].2018第七届全国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大会论文集.2018

[3].宋大鹏,彭磊.基于属性证书的云计算远程证明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7

[4].黄莉.论船上人员未持有相应证书的违法行为属性及其取证规范[J].中国海事.2016

[5].王魁,李立新,户家富,余文涛.基于数字签名和属性证书的TLS协议改进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

[6].胡甲刚.关于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的探讨[J].湖北招生考试.2014

[7].胡甲刚,梁金有.关于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的探讨[J].中国考试.2014

[8].闫建红.一种基于属性证书的动态可信证明机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

[9].周福才,岳笑含,白洪波,徐剑.一种高效的具有灵活属性证书状态校验机制的PBA方案[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

[10].单云江.基于属性证书的跨域访问技术设计与实现[J].数字通信.2013

标签:;  ;  ;  ;  ;  ;  ;  

属性证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