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介论文_胡春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中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技术,中介,印刷技术,透明性,信息技术,机理,社交。

技术中介论文文献综述

胡春阳[1](2018)在《技术中介人际传播的两面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漫长的面对面传播历史相比,今天的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移动转向”。神速而发达的交通与通信传播系统使人们有计划地或即兴地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在聚散之间,只要人们愿意,永恒联系成为可能和现实——人们灵活地选择面对面互动或者虚拟互动。亲近的强制性及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1-01)

贠兆恒,李建清[2](2018)在《“技术中介”视阈下的角色与责任变化——以自动驾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责任分配是自动驾驶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中介论提供解决责任分配问题的新视角,一方面肯定技术在调节人的认知和行为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技术与人的角色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通过自动化层级、角色和责任等因素建立情景分析模型,从而理清自动驾驶中的责任分配问题。在人技交互越来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在技术标准和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责任框架以应对更为复杂的责任分配问题。(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媛媛[3](2017)在《技术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科技成果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学价值、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国家和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一大标志。技术中介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接科技的提供者与使用者,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目前,我国技术中介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作用发挥不充分、成果转化效果差等。因此,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中介作用及其机制,提升其成果转化的绩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在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及现状,阐释了技术中介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点的有效性。通过梳理并分析技术中介的具体作用,将技术中介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归纳为认知搜寻、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认知搜寻、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认知搜寻、信息沟通、资源整合作用对成果转化作用产生正向影响。全文共分六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由来、选题意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简要概述研究内容、方法等;第2章为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科技创新系统理论、技术转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进行阐述,为后续技术中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为概念模型构建,基于成果转化过程,分析技术中介在此间的具体作用对其进行归纳,将其总结为四大作用,并提出技术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构建论文的理论模型;第4章为调研访谈与问卷设计,通过对武汉两家技术中介进行访谈,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变量量表,设计初始问卷并进行预调研以形成正式问卷;第5章为实证研究与结果讨论,采用SPSS19.0软件对正式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AMOS21.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总结技术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结果以及实证研究结果,凝练创新点,指出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曹盛楠[4](2016)在《技术中介论视野中印刷术的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刷技术是服务于文化传播和知识获取的技术。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印刷技术,印刷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交织在人的生活世界里,变为人与世界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纸质阅读转向现代的数字阅读。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正是一种新的实践和生活方式。在印刷技术从以纸张为载体向以数据为载体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工具化、机械化和数字化叁个阶段。工具化阶段主要表现为印刷技术的政治和宗教权威的垄断属性,以控制工具的姿态存在;机械化阶段表现为印刷技术的进步在起到“减负”作用的同时,也开始抽离为“上手之物”,趋于透明化;数字化阶段则体现为人被“技术茧”的大环境所包容,人沉迷于数字符号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中。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印刷技术在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断强化。印刷技术的演进不仅在社会生活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现代人自身的存在方式、认知能力和情感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人对印刷技术的依赖性增强,数字化印刷技术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互动性体验将人置于数字化的“技术茧”中;其次,数字化印刷技术使人的整体思考能力弱化,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将人置于娱乐与休闲的虚拟体验中,从而造成浅层记忆的过度强化;最后,数字化印刷技术的私人化造成知识的个性化和传统身份界限的破除。在群体性智慧形成的同时,也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印刷技术的演进是人自身与社会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从技术中介论视角分析印刷技术的演进,不仅有助于对印刷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也有助于技术中介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2)

张巧[5](2016)在《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以来,我国技术中介组织开始建立并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相关研究表明,技术中介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仍然有待提高。显然,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找准技术供需双方的服务需求,探索技术中介必备的服务知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服务质量,是技术中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对技术转移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归纳总结技术转移服务的特点;通过研究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中介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技术供需双方的服务需求,从关键事件的角度总结并提出技术转移服务的构成维度,包括:技术性服务、信息性服务、关系性服务和保障性服务,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维度服务水平对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的影响;探查技术中介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组织在服务过程中必备的服务知识,包括: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中介知识,并考察各类服务知识对提升技术转移各维度服务水平的作用;此外,对技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隐性知识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其对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的影响极其作用机理。根据服务知识、各维度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间的关系,提出技术转移服务K-S-Q(知识-服务-质量)模型,模型显示,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中介知识通过提升技术转移各维度服务水平,间接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质量。选取传统技术中介中服务内容较为全面的转移代理型技术中介为代表,调查该类中介的技术转移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及各类服务知识储备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对264个技术转移项目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技术性服务水平、信息性服务水平、关系性服务水平和保障性服务水平对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关系性服务水平的影响效果最明显,隐性知识蕴含度对技术转移各维度服务水平和技术转移服务质量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也得到了验证,表明对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能有效削弱该负向调节作用进而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质量;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中介知识对技术性服务水平、信息性服务水平和关系性服务水平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知识和中介知识对保障性服务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说明提升各类服务知识的积累,培养综合性的服务人才,是技术中介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的关键。本研究是对技术转移服务相关理论研究的有力补充,对技术中介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质量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曹盛楠,王前[6](2016)在《技术中介论视野中的印刷技术演进及其社会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刷技术是服务于文化传播和知识获取的技术。在从以纸张为载体向以数据为载体发展的过程中,印刷技术经历了工具化、机械化和数字化叁个阶段,其在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断强化。印刷技术的演进是人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而印刷技术的演进不仅在社会生活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人自身的存在方式、认知能力和情感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技术中介论视角分析印刷技术的演进,不仅有助于对印刷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也有助于技术中介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马继征[7](2015)在《技术中介产生机理与发展方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解析技术市场化进程入手,明确了技术市场化成效的关键在凝聚资源,促进阶段衔接,其实质是技术从提供方转移至采纳方的过程,以实现技术价值增值。技术中介在这种需求下产生,在技术采纳方和提供方之间搭建桥梁,利用其凝聚效应,提供技术转让,整合服务,提升技术市场化的效率与效果;同时技术市场化的内在规律要求构建技术中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提供技术转化全过程服务体系。(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5年06期)

唐百川[8](2015)在《技术中介参与下技术转移的演化博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对技术中介的市场运作机制研究较少,为研究技术中介在技术交易中的市场运作机制,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技术市场中的供需方对于技术中介的选择行为,建立了在技术中介存在的情况下,技术供需双方在技术交易过程中选择行为的动态演化模型。结果表明,技术中介不仅有利于技术成果的转化,而且有利于技术成果的创新,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14期)

吴宁宁[9](2015)在《技术中介经验的自身觉知——对伊德技术哲学的现象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中介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刻画技术中介经验中的自身觉知,伊德的"准透明性"概念针对的是这一问题,其结构是"放大/缩小",强调技术物质性和感觉身体,但是伊德所述的自身觉知是一种对象式的自反觉知,并没有真正地说明前反思经验中的自身觉知。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中知觉经验的实践意向性出发,可以阐发一种现象学视角下的技术中介,技术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特定的实践任务规范,技术经验中的自身觉知指的是对主体与作为规范的技术本身之关系的意识。(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谭晓林,邓丽明,谢伟[10](2014)在《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企业信息技术中介效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电子商务研究中缺乏中国情景下的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研究,缺乏实证分析,尤其缺乏对企业电子商务采纳影响机制的研究.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再利用SPSS 19.0以及AMOS 18.0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企业电子商务采纳中信息技术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间的竞争、消费者、信息技术是影响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因素;(2)信息技术在企业间的竞争与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也在消费者与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最后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技术中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责任分配是自动驾驶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中介论提供解决责任分配问题的新视角,一方面肯定技术在调节人的认知和行为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技术与人的角色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通过自动化层级、角色和责任等因素建立情景分析模型,从而理清自动驾驶中的责任分配问题。在人技交互越来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在技术标准和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责任框架以应对更为复杂的责任分配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中介论文参考文献

[1].胡春阳.技术中介人际传播的两面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2].贠兆恒,李建清.“技术中介”视阈下的角色与责任变化——以自动驾驶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3].刘媛媛.技术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4].曹盛楠.技术中介论视野中印刷术的演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

[5].张巧.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曹盛楠,王前.技术中介论视野中的印刷技术演进及其社会影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马继征.技术中介产生机理与发展方向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

[8].唐百川.技术中介参与下技术转移的演化博弈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

[9].吴宁宁.技术中介经验的自身觉知——对伊德技术哲学的现象学批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谭晓林,邓丽明,谢伟.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企业信息技术中介效应为例[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反应循环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催化循环Fig.5.4The...模型6中技术创新的标准化残差图模型7中技术创新的标准化残差图阶层结构特征下的技术中介组织与...1 技术中介功能分析模型

标签:;  ;  ;  ;  ;  ;  ;  

技术中介论文_胡春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