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乔玉芳(河北省内邱县北岭校区)

【摘要】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渐增大,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与环境的优越以及父母在教育方面上的缺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良好品质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渐增大,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与环境的优越以及父母在教育方面上的缺陷,导致了学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如怯懦、自卑、自负等,他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和胜利的掌声,以至于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这在中学生中已经屡次发生,那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具备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问题呢?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在学校体育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宣传窗、心理咨询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耳濡目染。第二、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心理健康和保健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第四、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效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生间的关系,可以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少批评,多知道,多肯定、多鼓励,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我在体育课,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热爱他们。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加入到他们中去,指导并一起完成本堂课的任务。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体育课。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性格上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可先安排观看健美操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健美操动作,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

三、培养自信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给予鼓励,中肯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当。评价往往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动机增强自我信念;而批评、指责、讽刺只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形成失败心态,丧失学习信心。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教师评价体现学生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育能力都有差异,如有些学生速度素质较好,有些学生柔韧性较好,有些学生意志力较好等,教师应因势利导、区别对待,用他们自身的长处去弥补不足,形成良性循环。

2、展现自我,创造力得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大的,教师可以提问或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加以引导展现、使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如学生在进行健美操、艺术体操练习中,采取师领操——生领操——小组编操——个人编操,让学生逐渐成为主人,充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编操领操、自喊口令,并以个人名义为这节操命名,充分肯定学生劳动成果,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学习、创新欲望,得到心理良性循。

3、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加之现在大多独生子女,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事事都顺着孩子,也不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使孩子养成了怕苦、怕累等一些坏习惯。在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原则或者可以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比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可以适当增加强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出现“极点“,从而导致学生出现退缩,失去信心等消极情绪,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这种主观消极情绪做斗争,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及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的去完成任务。从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标签:;  ;  ;  

浅谈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