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接种论文_汪红梅,许晓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接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鉴定,吸浆虫,稻瘟病,叶斑病,曲霉,抗病性,陈化。

人工接种论文文献综述

汪红梅,许晓琳[1](2019)在《自然发酵腐与人工接种发酵腐乳的微生物比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自然发酵腐乳与人工接种发酵腐乳两者微生物种类及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并对腐乳的生产环节中易产生的杂菌提出改进方案。方法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依据SB/T 10170-2007行业标准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方法对影响腐乳中微生物的几个安全性指标和致病菌进行检测。结果通过2种方式培育的毛霉腐乳,其微生物含量和种类对比性很强,自然发酵腐乳的方式其细菌含量高,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也均有检出,其他致病菌也存在很大的风险。选用人工接种发酵的腐乳其可培养出的微生物种类少,致病菌也未检出。结论选用人工接种发酵的腐乳较自然发酵的腐乳安全性高,更符合市场需求。(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张梦然[2](2019)在《全新算法助机器学习抵抗干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7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机器学习模型受到攻击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如果对这一情形提前预防呢?就像人类针对即将到来的病毒去接种疫苗一样。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官方网站消息,该机构的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A(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7-02)

钟俊杰,杨小燕,蓝锦阳,霍筠婷,李旭洪[3](2019)在《陈皮人工接种黑曲霉加速陈化工艺可行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大量古代本草文献,对陈皮"陈久者良"进行历史溯源,结合现代研究对其含义进行阐释。结果表明陈化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工艺存在耗时长、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黑曲霉加速陈化的工艺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为陈皮的陈化工艺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密更,李婷婷,仪淑敏,陈小娥,方旭波[4](2019)在《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鱼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发酵鱼糜产品呈现出的高凝胶强度、良好风味、食用安全性等优点正倍受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很多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分析并归纳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适合发酵的乳酸菌的筛选,发酵期间凝胶强度的变化,蛋白质的降解,乳酸菌对脂质及脂肪酶的影响以及乳酸菌发酵鱼糜的食用安全性,提出研究热点和方向,以期为鱼糜制品的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敏[5](2019)在《建立高效的人工接种实验体系筛选抗灰叶斑病的番茄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番茄的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已经完成且遗传资源丰富,是研究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经典模式作物。番茄易受多种病害,严重影响了番茄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番茄灰叶斑病是由葡柄霉属真菌(Stemphylium)危害产生的一类病害,近年来在国内番茄生产基地爆发严重。番茄灰叶斑病发病迅速,防治困难且费用昂贵。然而,由于没有稳定可靠的抗病筛选实验体系,对抗性育种造成了严重制约,导致目前仍然缺乏稳定可靠的抗灰叶斑病番茄种质。因此建立高效的人工接菌筛选实验体系,并筛选可靠的番茄抗病种质迫在眉睫。基于此,本实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灰叶斑人工体系。研究结果显示该体系是抗性种质筛选的高效实验体系,也是进行灰叶斑-番茄互作机理研究的可靠实验手段。首先我们从各地收集番茄灰叶斑病样,并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和纯化,得到纯种的灰叶斑致病菌番茄匍柄霉菌(Stemphylium lycopersici)。进一步获得大了量番茄匍柄霉菌分生孢子,并确立了人工接种侵染体系的最佳条件。其次通过已建立好的灰叶斑侵染体系(4×10~4个/mL喷施500μL)筛选不同遗传背景的番茄种质,对不同遗传背景的番茄种质进行喷施接菌。结果显示不同番茄种质的抗病能力差异显着,并获得了T16C-454和T16C-453两个抗病种质。进一步验证了本侵染体系可以用于大规模的抗病种质筛选。最后通过已建立好的灰叶斑侵染体系探究灰叶斑-番茄互作机理。对灰叶斑-番茄互作机理的细胞学水平的研究发现,抗病番茄会抑制灰叶斑病原菌的生长。同时,通过对番茄叶片进行组织石蜡切片,可观察到番茄匍柄霉菌与番茄叶表皮细胞发生互作。对灰叶斑-番茄互作机理的分子学水平的研究发现,灰叶斑会诱导抗病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并且抗病植物中抗性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感病植物。这表明,该实验体系是研究番茄抗灰叶斑病分子机理的可靠研究手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张哲,王优信,郭燕,于春美,王伊瑾[6](2019)在《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吸浆虫的抗性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红吸浆虫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虫害反应的差异显着。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下虫害反应的差异,本研究以高抗和高感吸浆虫小麦品种为材料,用吸浆虫幼虫存活率为指标,比较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虫卵、初期幼虫和中龄幼虫的反应。结果表明:吸浆虫被人工接种至不同小麦品种穗部时,能够以不同比率存活下来,但感虫小麦品种中的幼虫存活率较高;当以不同虫龄(卵)进行接种时,以直接接虫卵的效果较好,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鉴定小麦不同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惠哲,邓强,张有为,李淑菊,杨瑞环[7](2019)在《SSR标记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黄瓜抗黑星病种质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抗黑星病黄瓜种质,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抗源,利用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CSWCTT02D对102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质间抗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存在遗传变异性,明确了102份种质抗黑星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3份种质存在抗病标记(2.94%),1份种质为杂合型(0.98%),98份种质不存在抗病标记(96.08%);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有高度抗病种质4份(3.92%),高度感病种质98份(96.08%)。SSR分子检测结果与苗期人工接种基本一致,有2份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不符。‘南9436’(华南型)接种为感病,标记为抗病;‘K92’(华南型)接种为抗病,标记为感病,符合率达98.04%。抗病材料选择应以人工接种结果为依据,因此初步鉴定出4份抗黑星病种质,分别为日本类型‘Q6’和‘NINIA’、华南型‘南9427’和‘K92’,病情指数均为0。该研究为华北型黄瓜抗黑星病品种的遗传改良奠定了技术与种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3期)

杨光,雷海霞,乔利[8](2018)在《稻瘟病室内产孢及人工接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产孢及人工接种技术检测供试水稻品种原丰早、9优418、信香糯1号、荃银对稻瘟病的抗性,以此引导生产上合理布局抗性水稻品种,减少稻瘟病的大规模发生。(本文来源于《种业导刊》期刊2018年12期)

陈大鹏,郑娅,周芸,王晓璇,宋勇强[9](2019)在《自然发酵与人工接种发酵法发酵泡菜的品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大宗蔬菜高原夏菜中娃娃菜的尾菜为主要腌制原料,在传统泡菜工艺腌制的基础上,以0.5%的接种量接种混合菌种(柠檬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短乳杆菌=2∶3∶1,浓度比),于20℃条件下发酵,通过测定泡菜中还原糖、总酸、氨基酸肽氮、亚硝酸盐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对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泡菜的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发酵过程中,两种发酵方式的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人工接种发酵的亚硝酸峰值为9.03 mg/kg,自然接种发酵为32.1 mg/kg,在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泡菜中,所含的风味物质主要以烯类、醇类和酯类为主,这叁类主要风味物质在自然发酵中占总体香气成分的71.8%,人工接种发酵中占比65.6%。因此,与自然发酵相比,人工接种发酵可以明显地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缩短泡菜发酵周期,自然发酵的泡菜中风味物质更加丰富,但两种发酵方式生成的风味物质已经非常接近。(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耿园[10](2018)在《茭白黑粉菌人工接种雄茭技术体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茭白(Zizania latlfolia Turcz.)是中国传统的水生蔬菜之一,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是导致肉质茎膨大的重要因素,茭白的孕茭机制、形成机理,黑粉菌对于单、双季茭形成的影响,生产上容易形成的雄茭和灰茭的原因等问题尚不明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茭白优质高产栽培的发展。为此,本研究以“YD-3”茭白为试验材料,探索黑粉菌在其体内的生长发育变化及分布位置、分离鉴定方法及适宜黑粉菌的培养条件,初步建立雄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人工接种技术,试图为黑粉菌影响茭白形成机理提供一些线索,为生产上单、双季茭和雄茭、灰茭形成机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结果如下:1、在茭白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芽与苗期生长点、肉质茎膨大初期、中期、中后期,商品期及成熟老化期适宜的脱水时间依次是5/12h、1h、2h、4h,8h和12h,能清晰地观察到组织内茭白黑粉菌的变化和分布过程;芽期是茭白黑粉菌的初始生长阶段,肉质茎膨大初期是黑粉菌形态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商品期和成熟老化期分别是黑粉菌的稳定生长和孢子形成期,这两个时期适合作为分离黑粉菌的材料;雄茭叶鞘中没有黑粉菌,而正常茭叶鞘中含有黑粉菌菌丝,可以作为黑粉菌人工接种雄茭是否成功的验证手段之一。2、用3%次氯酸钠对整个茭白消毒4min,再使用切片和孢子悬浮液涂布的分离方法可以成功分离出茭白黑粉菌,在鉴定过程中发现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黑粉菌的ITS-5.8S rDNA不能特异鉴定出黑粉菌,选用茭白黑粉菌Lam16A和Pra2两个基因片段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可特异鉴定茭白黑粉菌;黑粉菌培养最适的培养基是PDA培养基,YEB不适宜培养黑粉菌。3、成功建立了雄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探索出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适宜的消毒方法和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外植体芽在清水冲洗2h后用0.1%氯化汞消毒8mmin,诱导、增殖和生根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方依次是1.0 mg/L IAA+1.0 mg/L 6-BA、1.0 mg/L 2,4-D+1.0 mg/L 6-BA 和 0.5 mg/L NAA,增殖系数为 3.5±0.5。4、初步研究了黑粉菌人工接种雄茭的技术体系,发现经过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能成功接种的方法是菌液注射接种,具体流程是将带根的雄茭苗基部用75%酒精消毒擦干后,用带针头的注射器吸取黑粉菌菌液注射基部至有菌液溢出,栽入含有6cm基质的塑料盆中,保持2~3cm浅水层放在植物生长箱中,温度设置为15℃夜间,25℃白天,光周期12h/d,当菌液OD600为2.5时,接种成功率为40%。(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人工接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北京7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机器学习模型受到攻击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如果对这一情形提前预防呢?就像人类针对即将到来的病毒去接种疫苗一样。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官方网站消息,该机构的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接种论文参考文献

[1].汪红梅,许晓琳.自然发酵腐与人工接种发酵腐乳的微生物比对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张梦然.全新算法助机器学习抵抗干扰[N].科技日报.2019

[3].钟俊杰,杨小燕,蓝锦阳,霍筠婷,李旭洪.陈皮人工接种黑曲霉加速陈化工艺可行性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9

[4].密更,李婷婷,仪淑敏,陈小娥,方旭波.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鱼糜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9

[5].李敏.建立高效的人工接种实验体系筛选抗灰叶斑病的番茄种质[D].山东农业大学.2019

[6].张哲,王优信,郭燕,于春美,王伊瑾.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吸浆虫的抗性反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7].王惠哲,邓强,张有为,李淑菊,杨瑞环.SSR标记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黄瓜抗黑星病种质资源[J].中国瓜菜.2019

[8].杨光,雷海霞,乔利.稻瘟病室内产孢及人工接种鉴定[J].种业导刊.2018

[9].陈大鹏,郑娅,周芸,王晓璇,宋勇强.自然发酵与人工接种发酵法发酵泡菜的品质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9

[10].耿园.茭白黑粉菌人工接种雄茭技术体系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田间发病植株病斑类型Fig.3-1Lesiont...枯萎病田间症状和人工接种发病...火龙果溃疡病病症Fig.1Symptomofpitay...人工接种分离物S18和S28后寄主的...人工接种后甜瓜丝核菌果腐病症状1 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生的柳杉瘿瘤...

标签:;  ;  ;  ;  ;  ;  ;  

人工接种论文_汪红梅,许晓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