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石斛丸中小檗碱的定性定量分析

夜光石斛丸中小檗碱的定性定量分析

一、石斛夜光丸中小蘖碱的定性定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庞博[1](2012)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1通过Weka (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软件的应用,重点探索贝叶斯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应用前景,进一步探索促进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学术流派发展的有效方法;1.2应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和继承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1.3引入循证思路,形成适合中医学特点,借助集“规范化采集”“网络化存储”“标准化处理”“多元化挖掘”四位一体的中医医案信息化共享平台,探索由“经验”向“知识”再向“证据”转化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研究多元化途径。2方法2.1数据采集以施今墨学术流派具有明确传承轨迹的4位医家,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诊治的糖尿病医案为研究对象。参照“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要求的病例采集格式,采用统一设计、标准规范、项目齐全、重点突出的病例信息采集表观察、采集、转录一般资料、病史资料、刻下症、体格检查与四诊资料、理化检查资料、中医诊断、证候诊断和立法、处方用药、辅助疗法与医嘱及医师临证思辨经验、语录。2.2数据录入对符合规范的病例信息采集表数据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14.0.6112.5000进行双人双录入,其后转化为CSV (Comma Separated Value)等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格式。2.3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对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归约。应用规范统一的病案采集表并经过统一培训控制采集质量,双人双录入,逐条核对控制录入质量,借助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编译程序控制数据质量与数据结构转换质量。3.4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采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3.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对D性别,E年龄,G应诊医师,J诊次,K病案类型,N主诉,Q刻下症,S舌象,T脉象,U既往病史,X空腹血糖、餐后血糖,AB病因,AC西医诊断,AD中医诊断,AF中医证候,AH证素,AJ治法(归约),AK处方,AL处方药物,AM主方,AN剂量,AO药味,AP剂型等项目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数据频数、集中趋势、离散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应用Weka3.6软件对Q刻下症、AE中医诊断(归约)、AG中医证候(归约)、AH证素、AJ治法(归约)、AL处方药物、AM主方等“病-证-症-法-方-药”核心属性数据进行分类、聚类、关联等分析。应用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System, CPIAS)(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信息研究室研制中)网络版对4位医家典型医案的相对药量、药性、药味、归经、方剂功效、筛选功效、症状重排、证素、筛选证素、方剂证候进行个案分析。3结果3.1纳入情况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遴选,研究纳入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以下简称4位医家)诊治糖尿病病例938例,其中初诊414例,复诊524例,回顾性病例487例,前瞻性病例451例。施今墨诊疗病例23例,其中初诊12例,复诊11例;祝谌予诊疗病例337例,其中初诊121例,复诊216例;吕仁和诊疗病例447例,其中初诊203例,复诊244例;赵进喜诊疗病例132例,初诊病例78例,复诊病例53例。共收集4位医家诊疗经验包括辨证要点、病因分析、病机变化、治法思路、遣方用药特色与经验等共计1904项,其中施今墨诊疗经验59项,祝谌予诊疗经验1015项,吕仁和诊疗经验503项,赵进喜诊疗经验327项。3.2描述性分析结果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患者男性475例,女性463例;患者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年龄中位数为55岁,平均年龄为55.56±12.290岁;初诊共计出现口渴多饮等48个症状;患者糖尿病病程最长的392个月,最短的3天,平均73.41±71.821月;共计出现2型糖尿病等60个西医诊断疾病及消渴病等59个中医诊断疾病及脾痒(期)、消渴期、消瘅期3个疾病分期,其中前3位的是:消渴病930例,占总数99.04%,消渴病肾病249例,占总数26.52%,消渴病·风眩215例,占总数22.90%;共计出现久病正虚等13个病因,其中前3位的是久病正虚121例,占总数29.23%,饮食不节78例,占总数18.84%,情志不舒62例,占总数18.84%。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疲乏等259个症状,其中前3位的是:疲乏332例,占总数35.39%,视瞻昏渺249例,占总数26.55%,口渴多饮154例,占总数16.42%;共计出现细脉等56个舌象、脉象;共计出现气阴两虚等138个中医证候,其中前3位的是:气阴两虚334例,占总数35.57%,肝肾亏虚264例,占总数28.12%,经脉不活195例,占总数20.77%;共计出现血瘀等49个中医证素,其中前3位的是:血瘀776例,占总数82.73%,肾730例,占总数77.83%,肝692例,占总数73.77%;共计出现活血等98个中医治法(归约),其中前3位的是:活血806例,占总数85.93%,益气620例,占总数66.10%,健脾595例,占总数63.43%;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降糖对药方等125个中医处方主方。其中前3位的是:降糖对药方257例,占总数27.40%,狗脊饮子121例,占总数12.90%,当归补血汤106例,占总数11.30%;共计出现丹参等365个中药药物,其中前3位的是:丹参626例,占总数66.74%,黄芪513例,占总数54.69%,地黄402例,占总数42.86%;医案处方汤剂921例,蜜丸2例,水丸14例,中成药1例,外洗3例;医案处方最大剂量60付,最小剂量1付,平均剂量为13.96±4.375付;医案处方最大药味数36味,最小药味4味,中位数15味,平均药味数为14.70±3.151味。3.3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结果施今墨医案以“阴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5.65%,Kappa值0.7767,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57条,如以脏养脏->尿多(0.917)等(括号中为条件概率值),其父项(节点)与子项(节点)之间互相关联并形成一定规律,如茯神->不寐->心->茯苓,体现了茯苓、茯神与心、神证素和不寐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气阴两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6.86%,Kappa值0.7315,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002,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1.0433)、疲乏(0.5515)、大便秘结(0.4878)、小便浑浊(0.4869);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山药、黄芪,党参、黄芪,五味子、黄芪,天花粉、山药、黄芪,麦冬、黄芪,绿豆衣、天花粉,山药、玄参、黄芪,山药、五味子、黄芪,天花粉、黄芪,玄参、黄芪,瓜蒌子、天花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祝谌予医案以“调气活血方(黄芪)”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9.41%,Kappa值0.9773,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68条,如健脾->肾(0.995)等,再如经脉不活->寄生->续断->夜尿频多,体现了寄生、续断与经脉不活证候和夜尿频多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山药”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9.91%,Kappa值0.5661,并得出药-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0.9998,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0.9771)、腰痛(0.9476)、遇劳加重(0.8744)、弦脉(0.8203)、口渴多饮(0.8146)、尿多(0.771)、大便溏(0.7271)、紫红舌(0.6176)、善太息(0.5521)、食欲不振(0.5504)、腻苔(0.4971)、头痛(0.4875)、烦热(0.4829)、滑脉(0.4643)、疲乏(0.4614);SimpleKMeans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调气活血方(黄芪)+桑寄生、鸡血藤,类别2为降糖对药方+桑寄生,类别3为降糖对药方+温清饮,类别4为降糖对药方+生脉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芩、黄连,黄芪、黄连、黄芩,北沙参、五味子、麦冬,玄参、麦冬、五味子,地黄、苍术、丹参,黄芪、玄参、葛根,黄芪、玄参、葛根,地黄、苍术、丹参,葛根、丹参,苍术、玄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吕仁和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70.6935%,Kappa值0.4122,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98条,如消症->鬼箭羽(0.901)等,再如茵陈->栀子->清热->火热->解毒->毒,体现了茵陈、栀子与火热、毒证素和清热、解毒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丹参->活血->血瘀->消症->鬼箭羽->细脉,体现了丹参、鬼箭羽与活血、消症治法以及血瘀证素和细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散结”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4.18%,Kappa值0.76,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5764,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荔枝核(2.618)、夏枯草(1.6079)、土鳖虫(0.9953)、桃仁(0.7243)、鬼箭羽(0.7023)、乌药(0.6656)、山药(0.6571)、太子参(0.5925)、瓜蒌(0.5773)、紫苏梗(0.5322)、红景天(0.4631);药物EM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滋阴清热生津为主的玄参、知母、地黄、黄连、葛根,类别2为以赤芍疏肝益肾为主的牛膝、狗脊、枳实、白芍、枳壳、川断、杜仲、柴胡,类别3为以益气活血、理气和胃为主的丹参、丹皮、枳实、枳壳、川芎、太子参、佛手、香橼,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赤芍、甘草、当归、黄芪、川断,类别5为以补肾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牛膝、狗脊、续断;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桃仁、红花,丹参、当归、黄芪,牡丹皮、狗脊、丹参、川牛膝,续断、川牛膝、狗脊,赤芍、枳壳、白芍,当归、黄芪,川牛膝、续断、狗脊,续断、狗脊,杜仲、狗脊,续断、川牛膝,枳壳、枳实,丹参、牡丹皮、狗脊、川牛膝,赤芍、白芍,白芍、赤芍,枳实、赤芍,赤芍、丹参、牡丹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赵进喜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3.13%,Kappa值0.8489,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81条,如消渴病肾病->解毒(0.83)等,又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北沙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枳壳之间的2条直线条件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关系,揭示气虚、气阴两虚、气滞与理气治法和北沙参、枳壳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少阴阴虚体质”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0.15%,Kappa值0.5109,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皮肤瘙痒(2.0101)、急躁(1.6854)、咽喉不利(1.2308)、口干(1.1764)、遇劳加重(0.8922)、咽干(0.8128)、目眩(0.6759)、憋气(0.5439)、消瘦(0.5396)、视瞻昏渺(0.4876)、自汗(0.4857)、气短(0.4734)、腰膝无力(0.4694);药物SimpleKMeans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以益气养血、利水渗湿为主的加味当归补血汤,类别2为以益气升陷、为主的加味升陷汤,类别3为以清热养阴、活血散结为主的降糖方,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泄浊解毒、为主的芪归升降散,类别5为以疏肝理气,养血活血为主加味四逆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僵蚕、姜黄、蝉蜕,当归、僵蚕、姜黄,蝉蜕、僵蚕,白芍、柴胡、赤芍,土茯苓、川芎、当归,黄芪、当归、川芎,川芎、当归,荔枝核、鬼箭羽,丹参、白芍、赤芍,赤芍、白芍,当归、黄芪、土茯苓,姜黄、当归,丹参、鬼箭羽、葛根,荔枝核、葛根,丹参、黄连、葛根,白芍、赤芍、柴胡,土茯苓、当归、川芎,当归、川芎、土茯苓,鬼箭羽、丹参、葛根,黄连、葛根,葛根、丹参,地黄、葛根,当归、黄芪,柴胡、白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此外对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典型医案4例共7诊次进行基于宏观量化技术的CPIAS个案分析,得到相对药量、综合药性、综合药味、综合归经、筛选功效、症状权重、筛选证素、方剂证候等信息。4结论研究采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进行了有益探索,挖掘了学术流派名老中医思辨规律定量数据,证实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系统,临床经验丰富,大量总结工作亟待开展;基于“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常变兼顾”“量性双重”思路的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能;基于循证思路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探索。

李景[2](2012)在《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糖尿病肾病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疗效指标筛选和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2.引入量表研究的方法,形成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3.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初步确立糖尿病中医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中医药全程干预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该疗效综合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初步探索中医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医药全程干预DN综合方案研究(课题编号:2006BAI04A03-2),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文献分析。通过对2000-2010年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文献中涉及到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对文献中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应用情况以及疗效评价指标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初步确立及其科学性考核。以既往的课题研究为基础,以《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调查表》作为证候疗效评价指标的条目池,应用主观评价法、条目分布考察法、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综合筛选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条目,并对量表信度、效度、反应度等进行测定。第三部分:设计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各指标是否具有疗效评价意义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形成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通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临床验证。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66篇,通过对文献的质量进行Jadad评分,发现大多数文献得分偏低(小于2分)。目前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参考相关标准拟定和完全自行拟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在文献中占到了80%以上。使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理化指标、中医证候或症状指标、安全性指标、生存质量指标以及终点事件指标5个层次。166篇文献中有159篇文献报道了实验室理化指标的疗效情况,46篇文献报道了中医证候或症状指标的疗效情况,33篇文献对临床安全性指标进行了评价。4篇文献对生存质量进行了评价。1篇文献对终点事件指标进行了评价。较少能够对各指标进行全面综合多维度的评价。第二部分对《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各条目进行筛选,通过主观评定法删除4个条目(条目8、9、28、32),条目分布考察法删除8个条目(条目7、8、22、24、28、30、32、34),离散趋势法删除4个条目(条目24、28、30、32),因子分析法删除3个条目(条目12、29、31),相关系数法(两种,评测条目的代表性和敏感性)删除8个条目(条目8、24、28、30、34、13、18、32),克朗巴赫系数法删除5个条目(条目10、11、12、13、34),对通过5种以上方法的条目予以保留,共有6个条目予以删除(条目8、24、28、30、32、34),其余28条作为合格条目,构成了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收集多中心糖尿病肾病病例133例,对该量表进行科学性考核,显示量表的可行性较好。重测信度检验显示量表总分及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总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776,显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因子分析显示累积贡献率为67.14%,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第三部分经过德尔菲法筛选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终点事件指标、理化指标、中医证候指标、生存质量指标、安全性指标5个维度的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应用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形成各层次指标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初始权重和组合权重,构建出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体系。结果见图。应用线性加权法建立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线性模型:早期糖尿病肾病:GI=0.3439x1+0.3439x2+0.1289x3+0.1289x4+0.0544x5x1=0.2579x11+0.0860x12X2=0.0360x21+0.0888x22+0.2190x23x3=0.1289x31x4=0.0967x41+0.0322x42x5=0.0408x51+0.0136x52临床期糖尿病肾病:GI=0.3439x1+0.3439x2+0.1289x3+0.1289x4+0.0544x5x1=0.2579x11+0.0860x12X2=0.0187x21+0.0443x22+0.1183x23+0.1183x24+0.0443x25x3=0.1289x31x4=0.0967x41+0.0322x42x5=0.0408x51+0.0136x52其中,GI表示综合评价指数;x1、x2、x3、x4、x5分别表示5个维度的二级指标终点事件指标、理化指标、中医证候指标、生存质量指标、安全性指标;x11、x12代表x1维度下终点事件发生率、进展到终点事件的时间;x21、x22、x23、x24、x25分别代表x2维度下5个具体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或24h尿蛋白定量(临床期DN)、血肌酐(临床期DN)、肾小球滤过率(临床期DN);x31代表x3维度下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得分;x41、x42代表x4维度下WHOQOL-BREF量表得分、DQOL量表得分;x51、x52代表x5维度下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计分。收集120例糖尿病肾病病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组综合评分1.13,对照组综合评分0.87,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组综合评分1.26,对照组综合评分0.74,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初步验证了糖尿病肾病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结论1当前糖尿病肾病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应用较为混乱,疗效评价仍以理化指标为主,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层次,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缺乏客观科学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来展示。应形成全面多维度的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体系。2初步确立了糖尿病肾病证候疗效评价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能够应用于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3应用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糖尿病肾病疗效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疗效评价体系可用于对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进行整体评价,具有可行性。

张贵明[3](2008)在《朝鲜红豆杉树皮中活性多糖的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豆杉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富含紫杉醇,以及其它紫杉烷类化合物,目前关于红豆杉抗肿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紫杉烷类化合物,特别是紫杉醇方面—提取紫杉醇的主要原料。这对野生资源无疑是一种破坏,红豆杉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含量少,而且生长缓慢,红豆杉在被提取紫杉醇后基本被废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后的研究证明多糖在肿瘤、免疫力低下、高血糖、衰老、病毒性疾病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而相对于紫杉醇,目前关于红豆杉多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提取紫杉醇后的朝鲜红豆杉树皮残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提取、树脂纯化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和纯化研究,并对其中单一化学成分进行了性质研究,同时以红豆杉多糖的提取工艺为基础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了分离纯化工艺。本实验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比较热水浸提法,超声法,微波法提取多糖的优劣,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从而确定最佳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超声提取红豆杉多糖工艺参数,并用正交试验确定。在结合效能考虑后定出红豆杉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 20(g/ml),浸提时间20min,浸提温度50℃的二次超声浸提工艺。2、在纯化工艺中,分别对脱蛋白和脱色工艺进行对比研究,确定适合红豆杉多糖的工艺。我们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红豆杉多糖,并取得较好效果3、对提取的红豆杉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4、通过对所得化学成分的活性研究表明红豆杉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5、将新技术(闪式提取)应用于红豆杉多糖的提取,并考察研究其最佳工艺,为其提取制备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段志红[4](2004)在《熊胆丸的质量控制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熊胆丸制剂缺乏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质量标准体系的问题,结合中药品种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要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显微鉴别方法、TLC、HPLC 色谱分析技术,对熊胆丸现行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并建立其指纹图谱。从提取、浓缩和制剂等方面,优化了熊胆丸的工艺,建立了熊胆丸的显微鉴别特征、主要成分龙胆的 HPLC 鉴别方法及黄连、大黄、决明子、黄芩、栀子、冰片的 TLC 鉴别方法,确立了黄连的 HPLC、大黄的 TLC 扫描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质量标准重现性好、专属性强,确保了产品质量。通过与功能主治有关的部分药效学量效关系试验,证实熊胆丸具有抗炎、镇痛、抑菌、利胆和解痉胆囊平滑肌的作用,为增加治疗急性咽炎、牙周病和胆囊炎适应症提供依据,为实现中药制剂的二次开发积累经验。通过对色谱条件的研究,建立了熊胆丸的 HPLC 指纹图谱。在 254 nm 检测波长下,确定了 26 个共有峰作为熊胆丸质量体系的指纹特征。并通过共有峰与药材关系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龙胆、黄连、大黄、栀子和黄芩的专属吸收峰。经方法学考察,证明该 HPLC 指纹图谱精密度高、重现性强、稳定性好,符合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原则,完全可用于控制熊胆丸的成品质量,为该品种实现制剂的中药现代化,逐步成长为“大品种”奠定了基础。

陈云龙[5](2003)在《细茎石斛多糖的一级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文中研究说明石斛为传统名贵中草药,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已开始引人瞩目,多糖是石斛属植物中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本文以传统药用石斛中的细茎石斛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研究3种药用石斛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细茎石斛水溶性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对其主要多糖成分的组成特性、一级结构以及部分药理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着重点在于细茎石斛多糖均一组分DMP1a-1的一级结构表征,尝试揭示石斛多糖的高级结构与其重要生物活性的关系,探索可借鉴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石斛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研究 细茎石斛、铁皮石斛的总多糖、水溶性多糖含量较高,比较而言,细叶石斛除了含量较高的总多糖,水溶性多糖的含量则很低,仅为前二者的25%~30%左右。细茎石斛含有很高的总生物碱,与铁皮石斛中的总生物碱含量相近,均比细叶石斛高。3种石斛植物不同部位中的生物碱含量均按茎上部、中部、下部的次序依次降低,而根部又有所升高。细茎石斛、细叶石斛均含有较高的钾、钙、镁、铁、锰、锶、钛、铜8种矿质元素,在不同部位中的分布规律和趋势也基本一致。 2 干燥工艺对石斛化学成分的影响 石斛不同的采后加工处理工艺对石斛的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一定影响。采用自然晒干处理的细茎石斛,其多糖总量较杀青烘干处理的下降了11g·kg-1,即多糖损耗率为6.1%,且不同部位中的多糖含量呈现出平均分布的趋势。与多糖不同,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细茎石斛,其植株中的总生物碱含量保持不变,只不过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发生了变化,达到了新的分布态势。从有效成分多糖的保持考虑,采后加工处理应以高温杀青低温烘干为宜。 3 细茎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分析 细茎石斛的水溶性多糖可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其粗多糖得率高且含蛋白杂质较少,用 DEAE一纤维素、Sephacryl、SePhadex G等系列凝胶渗透柱色谱分离纯化,首次从该药用石料植物中分离得到8种均一性多糖,其中主要多糖成分为 DWla-l、DMPZal和 DMP4ad三种。 DMP-l多糖的Mp、Mn、Mw分别为24370、26275、28000,MW/Mn比为106,为分子量分布比较均一的多糖,由葡萄糖、甘露糖按1:4.798的摩尔分子比例组成,紫外扫描分析结果表明,DW存在类似蛋白分子的紫外吸收峰,据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推测,其分子结构中可能存在酯酸基取代结构,高碘酸氧化分析结果显示 Dop-l的糖链结构中存在 l—3、l一4(或1—2)、1—6糖奇键或非还原末端基,其…-。或l;-。:ll-3:31-。为23.59:8.75:1。 细茎石料多糖 DMPZal、DMP4a.1为含有蛋白的多糖复合物,其 Mw分别为6289、3049,其中DMPZa一主要由葡萄糖基构成,甘露糖基的含量较少,葡萄糖和甘露糖的组成分子摩尔数之比为 12.605:1,高碘酸氧化分析结果表明,DWZa.l中l—4,l,3及l—6糖着键的摩尔数比为2.780:l厂14:l。细茎石取多糖DMP4a-1则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其分子摩尔数之比为:2.873:2、850:l了62:l二79:1,高碘酸氧化分析表明其糖链结构中存在1—4,l~3及l~6糖昔键,且摩尔分数比为1.194:2.430:l。细茎石料多糖DMPZa-l、DMP4a-1的红外光谱不存在 1732 cm”‘处的酯键特征吸收峰,即两者的糖链分子结构中没有酯酸基取代结构。可见,细茎石料多糖 DMP-l、DMPZa-l和 DMP4a-1,无论在分子量分布大小、单糖组成、糖劳键类型,还是在糖环取代上都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 4细茎石解多糖DMPla4的一级结构表征 通过脱乙酸化、Smith降解反应、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对Dny a-1多糖的一级结构进行了表征。DMP多糖只存在毗哺糖环,主要的糖链重复结构单元为1,4一连接(取代)的p—Do哺甘露糖基和葡萄糖基,末端葡萄糖基的含量也较高,其次是1,4,6一连接(取代)的p—D一毗前甘露糖基以及末端甘露糖基,至于1,3一连接(取代)的p—D-g比前甘露糖以及1,4,6一连接(取代)的p—D一毗哺葡萄糖较少,根据甲基化分析结果,这些糖着键的分子摩尔数比分别为7.9:22:2.l:l刀:10:05:03,糖链末端及分支侧链上主要是葡萄糖基单元。乙酸基取代主 vn要是发生在糖链1,4一连接的p—D一毗前甘露糖基重复单元的C.3位上。细茎石崩多糖 DMP.1是以 p—l,4一毗哺甘露糖、葡葡萄为主要糖链重复结构单元的乙酚甘露葡萄财前聚糖。其结构如下: a orp-InGlcp Aco Acol 41 33 6一4)-b-nManp’(l—4)-p-WManH(1~4)-i-WGlcH(l—4)-D-D-ManH(二一*)-fi、DM。Jp一一l、4)-6-yM。p- (、4) 6、ThManH(、4)、6teManH(、4)-6-WManH 1—4)-p-WGICp--(l—4)-f于一rManH(l— 5细茎石料多糖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何心亮[6](1985)在《石斛夜光丸中小蘖碱的定性定量分析》文中提出 石斛夜光丸是我国传统的中成药,系由石斛、人参、黄连等25种中药材加炼蜜制成的大蜜丸或水蜜丸,由于本品是一个大复方,且含蜜量又高,给分析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必须选择含量大或方法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的化学成分,做为分析的对象,才有可能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黄连是石斛夜光丸处方的主要组分之一,其有效成

二、石斛夜光丸中小蘖碱的定性定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斛夜光丸中小蘖碱的定性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施今墨学术流派源流发展概述
        1 中医学术流派的起源
        2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
        3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4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综述2: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方法学研究述评
        1 学习型继承方法
        2 传统归纳总结式继承方法
        3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继承方法
        4 基于动物实验和新药研发继承方法
        5 借助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继承方法
        6 基于学术流派的名老中医继承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3: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
        1 施今墨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2 祝谌予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3 吕仁和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4 赵进喜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前瞻性病例
        2 回顾性病例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病案采集
        2 数据录入与处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研究结果
        1 病例、医案纳入情况
        2 医案数据分布规律
        3 医案数据挖掘
        4 小结
    结论
    讨论
        1 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2 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薪火传承
        3 采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中医传承“经验”向“知识”的转化
        4 引入循证思想有助于中医传承“知识”向“证据”的转化
        5 基于循证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2)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进展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硏究现状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文献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初步确立及其科学性考核
    前言
    第一节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条目的筛选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节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科学性考核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确立
    前言
    第一节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节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的初步确立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节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的临床验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与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朝鲜红豆杉树皮中活性多糖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红豆杉多糖提取纯化的工艺研究
第二章 红豆杉多糖的含量测定
第三章 红豆杉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单糖组成研究
第四章 红豆杉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五章 新技术(闪式提取)在红豆杉多糖提取中的应用以及多糖工业化提取的实现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个人简历

(4)熊胆丸的质量控制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熊胆丸质量标准现状
    1.2 熊胆丸制备工艺研究
    1.3 黄连的显微鉴别
    1.4 龙胆苦苷的 HPLC 鉴别
    1.5 黄连、大黄、决明子、黄芩、栀子、冰片的薄层鉴别
    1.6 黄连的 TLC 含量测定及 HPLC 含量测定
    1.7 大黄酸的薄层色谱扫描法含量测定
    1.8 熊胆丸拓展适应症的药效学研究
    1.9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1.9.1 中药指纹图谱
        1.9.2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意义
        1.9.3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原则与方法
        1.9.4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1.9.5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发展趋势
    1.10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10.1 制备工艺的系统研究
        1.10.2 熊胆丸质量控制研究
        1.10.3 熊胆丸新适应症的药效学研究
        1.10.4 熊胆丸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二章 熊胆丸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2 工艺路线设计
        2.2.1 剂型
        2.2.2 工艺路线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药制粉工艺
        2.3.2 煮提工艺
        2.3.3 浓缩工艺
        2.3.4 醇沉除杂质
        2.3.5 浸膏干澡与制粉工艺
        2.3.6 制剂工艺条件
        2.3.7 中试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熊胆丸的质量控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3.1.2 试剂和对照品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2 鉴别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熊胆丸的显微鉴别
        3.2.2 龙胆的鉴别
        3.2.3 黄连的鉴别
        3.2.4 大黄、决明子的鉴别
        3.2.5 黄芩的鉴别
        3.2.6 栀子的鉴别
        3.2.7 冰片与薄荷脑的薄层色谱鉴别
    3.3 检查
        3.3.1 装量差异
        3.3.2 水分测定
        3.3.3 崩解时限
        3.3.4 微生物限度
    3.4 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薄层色谱扫描方法建立
        3.4.2 薄层色谱扫描方法的考察
        3.4.3 样品测定
        3.4.4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建立
        3.4.5 高效相色谱方法考察
        3.4.6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熊胆丸样品
    3.5 大黄酸的薄层色谱扫描测定方法建立
        3.5.1 溶液制备
        3.5.2 色谱条件
        3.5.3 测定方法
        3.5.4 方法考察
        3.5.5 熊胆丸样品中大黄酸测定
    3.6 小结
第四章 熊胆丸增加适应症的药效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4.1.2 实验药物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2 熊胆丸的抗炎作用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熊胆丸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4.2.3 熊胆丸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4.3 熊胆丸的镇痛作用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熊胆丸对小鼠热板实验痛阀值的影响
        4.3.3 熊胆丸对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4.4 熊胆丸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培养基和菌液的制备
        4.4.3 抑菌实验
    4.5 熊胆丸对大鼠体胆囊平滑肌的影响研究
        4.5.1 实验方法
        4.5.2 熊胆丸对大鼠离体胆囊平滑肌的影响
    4.6 熊胆丸的利胆作用研究
        4.6.1 实验方法
        4.6.2 熊胆丸的利胆作用
    4.7 小结
第五章 熊胆丸指纹图谱研究
    5.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5.1.1 实验用药材及样品
        5.1.2 仪器及试药
    5.2 色谱条件选择
        5.2.1 溶液配制
        5.2.2 样品提取
        5.2.3 色谱条件选择实验设计
        5.2.4 HPLC 色谱确定
    5.3 共有峰的确定
    5.4 方法学考察
        5.4.1 精密度试验
        5.4.2 重现性试验
        5.4.3 稳定性试验
    5.5 样品测定
    5.6 样品中共有峰与药材的关系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原质量标准
附录二:修订后的质量标准
致谢

(5)细茎石斛多糖的一级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石斛及石斛多糖的研究进展
        1.1 石斛的研究进展
        1.2 石斛多糖的研究进展
    2 课题构想
        2.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石斛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石斛总多糖的测定
        1.2.2 水溶性多糖的测定
        1.2.3 总生物碱的测定
        1.2.4 矿物元素分析
        1.2.5 含氮量的测定
        1.2.6 水分含量的测定
        1.2.7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斛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
        2.1.1 总多糖、水溶性多糖和纤维素
        2.1.2 生物碱和氮元素
        2.1.3 矿物质元素
        2.2 干燥工艺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细茎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细茎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路线
        1.2.2 多糖浸提条件的正交试验L_9(3~4)
        1.2.3 细茎石斛多糖的DEAE纤维素分级分离
        1.2.4 细茎石斜多糖的凝胶渗透色谱纯化
        1.2.5 多糖含量分析
        1.2.6 蛋白质含量分析
        1.2.7 多糖纯度及摩尔分子量测定
        1.2.8 紫外光谱分析
        1.2.9 单糖组成分析
        1.2.10 红外光谱分析
        1.2.11 高碘酸氧化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细茎石斛多糖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2.2 多糖的DEAE纤维素柱色谱分离
        2.3 多糖的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
        2.4 细茎石斛主要多糖的初步鉴定
        2.4.1 纯度和分子量
        2.4.2 紫外光谱分析
        2.4.3 单糖组成分析
        2.4.4 红外光谱分析
        2.4.5 高碘酸氧化反应
    3 讨论
第四章 细茎石斛多糖DMP1a-1的一级结构表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多糖脱乙酰化
        1.2.2 紫外光谱分析
        1.2.3 红外光谱分析
        1.2.4 多糖Smith降解反应
        1.2.5 多糖甲基化分析
        1.2.6 部分酸水解分析
        1.2.7 多糖的核磁共振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光谱分析
        2.2 红外光谱分析
        2.3 相邻单糖基连接方式的分析
        2.3.1 Smith降解反应
        2.3.2 甲基化分析
        2.3.3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细茎石斛多糖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茎石斛多糖对盐酸肾上腺素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2.2 细茎石斛多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的影响
        2.3 石斛多糖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2.4 细茎石斛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细茎石斛对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和机制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动脉血管环的制备
        1.3 细茎石斛对PE预收缩的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
        1.4 细茎石斛对KCl预收缩的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
        1.5 细茎石斛对CaCl_2量效曲线的影响
        1.6 细茎石斛对PE在无Ca~(2+)液中的收缩幅度的影响
        1.7 TEA对细茎石斛舒血管作用的影响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茎石斛对PE和KCl预收缩主动脉的舒张作用
        2.2 细茎石斛对CaCl_2量效曲线的影响
        2.3 细茎石斛对PE在无Ca~(2+)液中的收缩幅度的影响
        2.4 TEA对细茎石斛舒血管作用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石斛夜光丸中小蘖碱的定性定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D]. 庞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2]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李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3]朝鲜红豆杉树皮中活性多糖的药学研究[D]. 张贵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 [4]熊胆丸的质量控制及指纹图谱研究[D]. 段志红. 天津大学, 2004(04)
  • [5]细茎石斛多糖的一级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D]. 陈云龙. 浙江大学, 2003(03)
  • [6]石斛夜光丸中小蘖碱的定性定量分析[J]. 何心亮. 齐鲁药事, 1985(03)

标签:;  ;  ;  ;  ;  

夜光石斛丸中小檗碱的定性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