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临床治疗及观察陈琳

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临床治疗及观察陈琳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目的对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接收的132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孟鲁司特联合茶碱缓释片进行治疗,然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在本组研究中的1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好转,总体咳嗽症状改善的有效率达到了95%,相比较喘息症状(72%)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主要有咽部发痒、咳嗽、反流、喘息、以及咳痰等问题,通过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临床治疗;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接收的132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这些患者中,女63例,男69例,年龄在20-81岁,平均45岁;病程在3个月至2年,平均5年。临床症状表现:咽部发痒患者有120例,咳嗽患者130例。反流感患者113例,喘息患者127例,咳痰患者1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35例,慢性肺阻塞患者54例。在本组研究的患者中,均对其采用胸部CT以及X线片进行检查,没有发现显著的异常,因而可以排除由于其他系统引发的慢性咳嗽症状的因素。

1.2方法

在患者接受具体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详细的检查,找到引发患者慢性咳嗽的具体病因。具体的诊断过程为:当患者存在咳嗽症状时,不仅仅要注意患者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器官的情况,也还要重视与食管、外耳道胸膜等部位的关系。在研究中,采取专门的针对慢性咳嗽的一整套诊断项目,进而对慢性咳嗽症状能够有准确的诊断。首先要先对患者的过往病史以及现状感受开展细致的询问了解,以此为基础对患者做好轴向的检查工作。同时也要灵活的运用影像学检查,可以使用胸片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判断。当在完成初步的诊断之后,也还不能忽视检查肺通气功能情况,如果存在必要,则可以针对引发咳嗽的鼻咽部位实施影像学检查,从而进一步的探查清楚病变的位置,最终形成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用药常使用阿斯美、雷尼替丁还有左氧氟沙星。用法用量为:需要每天服用三次阿斯美一次两粒,每天服用两次的雷尼替丁,一次需要服用150mg的量。左氧氟沙星则需要每天服用3次,每次100mg。全部药物需要坚持服用一周,对于患者的身体情况需要进行长期的记录与观察。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依据《镇咳平喘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国家卫生部指定的相关文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为:当患者的咽部发痒、喘息、咳嗽、反流、以及咳痰等症状完全消失时记0分,当患者的咽部发痒、喘息、咳嗽、反流、以及咳痰等症状出现明显的好转且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影响不大则记为1分,当患者的咽部发痒、喘息、咳嗽、反流、以及咳痰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存在中度症状时记为2分,当患者的咽部发痒、喘息、咳嗽、反流、以及咳痰等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出现恶化情况时记为3分。最终的评价结果为治疗前的评价积分与治疗后评价积分的差除以治疗后评价积分的比分比,记为积分水平。当积分水平低于30%,表明无效;积分水平在30%-59%之间,表明好转;积分水平在60%-80%之间,表明显效;积分水平在80%以上,则为控制。总有效率=好转+控制+显效。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用(±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咳嗽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咳痰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2%,喘息症状治疗有效率为72%,咽部发痒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1%,反流症状治疗有效率为88%。患者喘息症状相比较其他症状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咳嗽是一种呼吸性疾病,患者主要症状是咳嗽。慢性咳嗽由于经过长期的发展,因而不容易治愈,治疗时间较长。在临床药物的使用中,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若是擅自停药,往往会导致病情复发,使之前的治疗功亏一篑。慢性咳嗽多伴随着季节而变化,在春秋两季,患者的咳嗽症状很不明显,呈进行性发展,在春秋两季由于气候的变化,环境湿度和温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因而患者在短时间内无法与环境相适应,咳嗽症状会加重。此外,由于患者自身对咳嗽不够重视,在前期往往没有对其引起重视,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而病情不断恶化,逐渐发展成慢性疾病[7-8]。随着时间的延长,咳嗽会对患者的肺部造成严重的伤害,有些患者还伴有呕吐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多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精神安慰和心理指导,在治疗初期,患者服用药物后会有明显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治疗效果会逐渐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对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抵抗性,因而长期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慢性咳嗽患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以免患者病情加重,从而增加医治的难度。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132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经过一定治疗后,患者咳嗽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咳痰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2%,喘息症状治疗有效率为72%,咽部发痒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1%,反流症状治疗有效率为88%。可以发现,患者喘息症状相比较其他症状具有明显的差异,对比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综上,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主要有咽部发痒、咳嗽、反流、喘息、以及咳痰等问题,通过采用孟鲁司特以及茶碱缓释片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能够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因而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捷.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的临床治疗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9-10.

[2]程强.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8):202.

[3]贺志军.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治疗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5):85+88.

标签:;  ;  ;  

呼吸内科慢性咳嗽症状临床治疗及观察陈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