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视角分析论文-梁经伟,文淑惠,李彦

东亚视角分析论文-梁经伟,文淑惠,李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视角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亚,贸易网络,制造业,社会网络分析

东亚视角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经伟,文淑惠,李彦[1](2019)在《东亚制造业生产网络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贸易网络的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商品门类数据,对2003年以来东亚地区制造业贸易网络及其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首先,由进出口贸易网络可知,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的参与程度均高于周边国家;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国家也逐渐参与生产网络分工,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联系。其次,从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早期"叁角贸易"的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陆上交通工具,但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国家参与度的提升该模式逐渐在削弱。最后,东亚边缘国家对大国的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小范围区域内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朱云汉,肖唐镖,黄旻华[2](2018)在《中美两国在东亚区域的影响力——受众视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东亚14个国家或地区的多数民众而言,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若考虑到对未来十年发展的预期,东亚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同则更强。大多数东亚民众倾向于对中美两国都给予正面评价,并认为中美在东亚具有广泛的合作与互惠的基础,而非对立或零和关系。对东亚民众而言,经济优势在个体与总体层面均是中国在亚洲软实力的重要助力,而美国则具有中国所不具备的现状优势。制度差异在个体和总体层面都显示出"同类相近"的现象,但中美并未被东亚民众视为对立关系。文化解释在个体上具有解释力,其影响方向并不因评价对象是中国或美国而有所不同;在总体层次上则表现为,与中国文化价值越近似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影响力评价就越正面,反之则更倾向于正面评价美国。来自东亚社会的调查资料印证了"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论断,表明中美两国在东亚合作共赢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中国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发展契机。(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琛[3](2018)在《东亚地区权力结构变化与中日关系——以结构性矛盾及其重迭为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权力结构变动对大国影响的研究中,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国家之间互动的决定性因素。在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下,权力结构中大国的实力排列变化决定着结构变化,而大国之间又是围绕权力进行着竞争甚至斗争,因而大国之间具有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在东亚地区,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权力结构,致使中国与日本两个大国的结构性矛盾不断上升。由于美国作为霸权国,担忧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形成挑战,采取制衡中国的策略,与中国在东亚发生摩擦,因此在东亚的权力结构中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也不断上升。因美日同盟结构性关系和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上升,致使日本借机采取制华战略,如此,东亚两组结构性矛盾,即中日结构性矛盾与中美结构性矛盾同时出现,发生重迭,导致两组关系中的一组关系——中日关系恶化,在较长时间里难以得到缓和。(本文来源于《战略决策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苏春子[4](2017)在《东亚金融一体化现状分析——基于金融资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各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文章基于2001-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跨境资产投资组合数据,对现阶段东亚地区金融一体化的程度进行研究。通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反映了东亚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金融一体化程度虽不及欧盟地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显着的提高;虽然美国仍然是东亚金融资产投资的主要目的国,但美国对于东亚金融的影响正在减弱。此外,还对制约东亚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政治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东亚各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制定适合东亚金融合作的制度框架,在尽可能摆脱美国干预的情况下,加强政治互信合作的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加强东亚金融一体化。(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7年09期)

方红,王琦[5](2016)在《基于分工-合作-竞争视角分析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亚各国经历了不同的分工体系之后,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渐显现,东盟小国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过大,在相互贸易与经济往来中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对等,各国之间竞争也日益激烈。本文基于分工-合作-竞争的视角分析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最后针对日本、东盟与中国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10期)

朴光姬[6](2015)在《“一带一路”与东亚“西扩”——从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构建的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对当前欧美亚这叁个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考察出发,认为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和市场制度这叁个基础条件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依据不同发展阶段或内外环境,这些基础条件都有可能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构建与扩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并最终形成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东亚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正处于向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扩容和转型的路径选择时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对这一转型的路径设计和相关资源等公共产品,指导思想是从补齐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入手,将基础设施联通作为构建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主导路径。这一思路明显有别于东亚原有以产业关联为主导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路径,也不同于当前世界多数地区以市场制度建设为主导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路径,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突破和实践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5年06期)

刘雨辰,杨鲁慧[7](2015)在《美国东亚海权战略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基于战略外溢效应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色彩,大国关系的权力博弈将改变地区的海洋政治版图。战略外溢效应的分析框架认为,战略意图、国家意志的演变会导致战略外溢效应的类型差异。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中,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以东亚为重点的海权战略。这一新战略释放了其在东亚的海洋战略意图、介入东亚海洋权益的国家意志以及维护海洋合作意愿等多重信号。美国东亚海权战略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外溢效应存在正和效应、负和效应和不确定效应叁种可能性。未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中美两国能否构建互信、稳定及可预期的新型大国海洋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马亚华,冯春萍[8](2014)在《空间视角下的东亚权力分布——一种基于引力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具有重要影响,但以克莱因综合国力方程为代表的定量学派忽视了空间向度,致使其在核算国家权力时因遗漏重大变量而出现偏误,从而损害了对国际关系现实的解释力。权力形成于国家相互竞争资源空间的过程之中,先天地与空间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依据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采用经验归纳的方法从空间视角探寻其形成机制。作者以东亚为例,从国家与国际体系整体的互动关系出发,通过引入空间引力模型,计算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上体系内部各国的经济潜力值,并用其反映各国经济权力,试图在分析东亚权力结构演变趋势的同时找到一条计量国家权力大小的新路径。研究发现:一国经济权力不仅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和人口等资源的数量有关,同时也受该国到国际体系经济重心的距离的影响;东亚各国经济权力呈层级状、金字塔形分布,美国多年位居塔顶;2015年前后中国经济潜力将与美国基本持平,东亚地缘经济景观将呈现中美两大权力中心东西并立的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4年11期)

张彦,曹云华[9](2014)在《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年来,东亚机制经历了从"10+1"、"10+3"、"10+6"、"TPP"、"RCEP"的机制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东亚机制从最初的"10+1"机制重新回归"升级版"10+1机制,出现了明显的路径依赖。东亚机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的出现对东亚经济合作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14年04期)

王学玉,李阳[10](2013)在《东亚地区主义的停滞——以地区性国际社会缺失为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东亚地区合作的困境表现为地区内主要行为体在各自偏好的地区秩序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且难以通过现有的地区制度加以协调,东亚地区主义也因此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地区内缺乏合法性较高的"中心国家"角色,地区秩序的形成过于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地区主体性依然薄弱,这些情况实际上是地区性国际社会缺失的反映。本文认为,地区性国际社会的缺失,使得东亚地区处于一种无法为可能的地区深度经济一体化和积极的地区和平提供稳定社会基础支撑的状态。这不仅导致了各方对于地区主义热情的降温,也加重了它们对地区发展前景的疑虑;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也将阻碍东亚地区性国际社会的形成,东亚地区主义因此难以彻底摆脱停滞不前的困境。(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3年05期)

东亚视角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东亚14个国家或地区的多数民众而言,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若考虑到对未来十年发展的预期,东亚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同则更强。大多数东亚民众倾向于对中美两国都给予正面评价,并认为中美在东亚具有广泛的合作与互惠的基础,而非对立或零和关系。对东亚民众而言,经济优势在个体与总体层面均是中国在亚洲软实力的重要助力,而美国则具有中国所不具备的现状优势。制度差异在个体和总体层面都显示出"同类相近"的现象,但中美并未被东亚民众视为对立关系。文化解释在个体上具有解释力,其影响方向并不因评价对象是中国或美国而有所不同;在总体层次上则表现为,与中国文化价值越近似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影响力评价就越正面,反之则更倾向于正面评价美国。来自东亚社会的调查资料印证了"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论断,表明中美两国在东亚合作共赢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中国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发展契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视角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梁经伟,文淑惠,李彦.东亚制造业生产网络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贸易网络的分析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19

[2].朱云汉,肖唐镖,黄旻华.中美两国在东亚区域的影响力——受众视角的实证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8

[3].王琛.东亚地区权力结构变化与中日关系——以结构性矛盾及其重迭为分析视角[J].战略决策研究.2018

[4].苏春子.东亚金融一体化现状分析——基于金融资产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

[5].方红,王琦.基于分工-合作-竞争视角分析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

[6].朴光姬.“一带一路”与东亚“西扩”——从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构建的视角分析[J].当代亚太.2015

[7].刘雨辰,杨鲁慧.美国东亚海权战略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基于战略外溢效应视角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马亚华,冯春萍.空间视角下的东亚权力分布——一种基于引力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

[9].张彦,曹云华.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4

[10].王学玉,李阳.东亚地区主义的停滞——以地区性国际社会缺失为视角的分析[J].国际观察.2013

标签:;  ;  ;  ;  

东亚视角分析论文-梁经伟,文淑惠,李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