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关思考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关思考与实践

邱桂林(湖北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大学语文应结合学生实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首先应把握工具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03-01

一、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便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不少名篇反映出文学史上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一个卓越的道德实践者,他以不朽的人格力量和富有魅力的诗歌创作成为国人的一块丰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以此表达坚贞爱国之情。屈原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身上得以发扬光大,洒脱做岸的李白、饱尝磨难的杜甫,便是这种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尤其是杜甫,他的脍灸人口的杰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写惊喜若狂的爱国之情,请听:“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着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白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再请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是一位不惜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渗透着爱国的赤诚,他和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把自己的一切深深地扎根于生他养他的这块黄土地。宋代的范仲淹更是唱出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道德思想已远远超出了他的阶级局限而为人民所敬仰。还有不少血洒疆场、运筹帷幄的风云人物,也写下许多激情澎湃睥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水龙呤》、文天祥的《正气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些都是大学生品德提升的润滑剂和指路明灯,每讲到一处,就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启迪作用。

青年大学生一般缺乏社会经验,语文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尽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是有修养的,但有些大学生不注意品德修养,言行不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事事斤斤计较,要引导他们正视自我,走出误区。语文教学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大学生更易接受。《卫风·氓》是一道描述弃妇的诗,女主人公尽管纯洁诚挚,依然遭到遗弃,联系今天的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应摒弃逢场作戏,采取慎重的态度,自尊、自强、自立;不然,受伤的仍然是自身。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爱情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激情,更是一种意志选择,一种价值判断,一种人生承诺。要用爱创造爱,用自己生命的活力主动积极地给予爱、有自己生命表现赢得爱,因为我有,所以我被爱,让生命在爱中焕发奇彩。讲授《长恨歌》宣传爱情忠贞不渝的品质(尽管李杨有荒淫误国之嫌);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颂扬战士以身许国、誓扫边尘的卫国豪情;学习《祭十二郎文》领会韩愈叔侄枝叶同根、唇齿相依的深厚情谊;朗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感悟李煜的深悲巨痛,更觉故国之情深。

文学作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会更激发莘莘学子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何乐而不为?

二、大学语文人文性固不可少,但工具性最为重要

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呼声似乎越来越高,但我认为: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排斥或否定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大学语文应定位于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即听说读写基本过关,掌握基本的语文工具。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入校新生的语文水平并不令人乐观。先请大家看一则实例:永恒的《麦田守望者》。读那本书已是两年前了,对它的记忆已经不是那么清晰,只是模糊中喜欢主人公的性格,羡慕主人公的生活方式。现在连主人以的名字也已记不得了。主人公从小时候的生活,即他的成长历程,都感染了几代读者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甚至有不少读者去模仿书中主人公说话的口气,习惯的动作,和新穿的衣着。我也喜欢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生命中是要有目标和追求的。树立心中的理想,这样才能更有生活的动力。一个人若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压力,没了压力,更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若是一个人连生活的动力都没有了,就如同了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存在和生存的意义。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是基础性的工具,更是学做人的交际工具。因为大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卓越见解及独特感受,每读一篇优秀的语文作品,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一次思维的启迪、心灵的沟通,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能说会道,左右逢源,善解人意,是现代社会成功交际的标志。我所教艺术专业的李莉同学,成绩平平,但语文成绩优异,善交际,善处理各种关系;走向社会后,就当上了一家大型设计公司的经理,事业成功指日可待。诸如此类的事情,生活中举不胜举。试想想,说话就得罪人,不善与人沟爱的大学生肯定不是优秀学生,至少不是语文学习的佼佼者。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马加爵就为我们提供了大学生交际失败的范例。他平常沉默寡言,不善说话,不善与人沟通,长期封闭自己,一旦与同学发生口角,就怀恨在心,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样的大学生不是太可怕了吗?不善沟通,就不能真正汲取语文的甘露、体会汉语的博大精深;人际关系恶化了,人性扭曲了,矛盾复杂了,大学生素质下降了。民族落后了,国家动荡不安了,这正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可见,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正如鲁迅所言,“以立人为中心”。以人的解放为起点和归宿,即教学学生做人。渴求知识、热爱生命的大学生,应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有学识、善交际、有作为的中国大学生。

标签:;  ;  ;  

《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关思考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