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包括烧咀本体、点火电极、燃料导管、进风管以及顶盖,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上,所述点火电极和所述燃料导管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依次连通有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三进风腔,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上且使从所述进风管吹进来的风能沿着所述第一进风腔的内壁旋转,所述燃料导管的出口处设置有枪咀,所述枪咀上设置有第一旋风片和第二旋风片,所述第二旋风片镶嵌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空气与燃气在混合室进行一次混合之后通过第二旋风片均匀喷出燃烧,然后燃气与第一旋风片再混合燃烧,使得燃烧更充分的同时能够有效节约能源。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包括烧咀本体、点火电极、燃料导管、进风管以及顶盖,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上,所述点火电极和所述燃料导管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依次连通有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三进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三进风腔的内径依次减小,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上且使从所述进风管吹进来的风能沿着所述第一进风腔的内壁旋转,所述燃料导管的出口处设置有枪咀,所述枪咀上设置有第一旋风片和第二旋风片,所述第二旋风片镶嵌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所述点火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
设计方案
1.一种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包括烧咀本体、点火电极、燃料导管、进风管以及顶盖,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上,所述点火电极和所述燃料导管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依次连通有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三进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三进风腔的内径依次减小,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上且使从所述进风管吹进来的风能沿着所述第一进风腔的内壁旋转,所述燃料导管的出口处设置有枪咀,所述枪咀上设置有第一旋风片和第二旋风片,所述第二旋风片镶嵌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所述点火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风片上设置有聚风管,所述聚风管将所述燃料导管和所述枪咀部分包裹形成混合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风片上设置有斜风孔与所述枪咀的喷孔成夹角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其特征在于,所述枪咀上设置有六个送风孔,所述送风孔均匀分布在所述枪咀上且靠近所述第二旋风片正对所述燃料导管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风片的旋风槽对准所述枪咀上的喷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其特征在于,所述烧咀本体内部还设有监测电极,所述监测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观望镜。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燃烧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预混节能烧咀。
背景技术
燃气烧咀是一种安装在工业窑炉上的燃烧装置,用于分配燃料和助燃空气,并将混合气体喷出后燃烧,现有的烧咀很容易因为气体混合不充分使得燃烧不充分导致燃料浪费,燃烧不充分集碳会产生更多有害气体对空气产生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气体充分燃烧且能够有效节约燃料的烧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包括烧咀本体、点火电极、燃料导管、进风管以及顶盖,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上,所述点火电极和所述燃料导管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所述烧咀本体内部依次连通有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三进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三进风腔的内径依次减小,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上且使从所述进风管吹进来的风能沿着所述第一进风腔的内壁旋转,所述燃料导管的出口处设置有枪咀,所述枪咀上设置有第一旋风片和第二旋风片,所述第二旋风片镶嵌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所述点火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风片上设置有聚风管,所述聚风管将所述燃料导管和所述枪咀部分包裹形成混合室。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风片上设置有斜风孔与所述枪咀的气孔成夹角对应。
优选的,所述枪咀上设置有六个送风孔,所述送风孔均匀分布在所述枪咀上且靠近所述第二旋风片正对所述燃料导管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旋风片的旋风槽对准所述枪咀上的喷孔。
优选的,所述烧咀本体内部还设有监测电极,所述监测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旋风片上。
优选的,所述顶盖上设置有观望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空气与燃气在混合室进行一次混合之后通过第二旋风片均匀喷出燃烧,然后燃气与第一旋风片再混合燃烧,使得燃烧更充分的同时能够有效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烧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枪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风片与枪咀连接部分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旋风片与枪咀连接上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烧咀本体,11.第一进风腔,12.第二进风腔,13.第三进风腔,2.点火电极,3.燃料导管,4.进风管,5.顶盖,51.观望镜,6.枪咀,61.送风孔,7.第一旋风片,71.第二旋风片,72.斜风孔,8.聚风管,9.监测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图2图3图6所示,一种高速预混节能烧咀,包括烧咀本体1、点火电极2、燃料导管3、进风管4以及顶盖5,所述顶盖5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1上,所述点火电极2和所述燃料导管3设置在所述烧咀本体1内部,所述烧咀本体1内部依次连通有第一进风腔11、第二进风腔12和第三进风腔13,所述第一进风腔11、第二进风腔12和第三进风腔13的内径依次减小,所述进风管4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11上且使从所述进风管4吹进来的风能沿着所述第一进风腔11的内壁旋转,所述燃料导管3的出口处设置有枪咀6,所述枪咀6上设置有第一旋风片7和第二旋风片71,所述第二旋风片71镶嵌在所述第一旋风片7上,所述点火电极2连接在所述第一旋风片7上,第一旋风片7上设置有斜风孔72与枪咀6的喷孔成夹角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进风腔11的内壁为圆形,外壁为正六边形,所述的进风管4安装在所述正六边形的角上,使得从进风管4吹进来的风能够沿着第一进风腔11的内壁旋转,使气体能够初次混合均匀。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枪咀6上设置有六个送风孔61,所述送风孔61均匀分布在所述枪咀6上且靠近所述第二旋风片71正对所述燃料导管3的一侧。所述六个送风孔61均匀分布在所述枪咀6上可以使进入到枪咀6内部的空气与燃气均匀混合,同样从枪咀6的喷口出来的混合气体也更均匀,燃烧更充分,在窑炉正压与负压不同的情况下,所述的送风孔既可以出气也可以送风。
进一步的,为了使燃烧更充分,所述第二旋风片71的旋风槽对准所述枪咀6上的喷孔,此处优选第二旋风片71的角度为45度,经过第二旋风片71的旋风槽的作用,使得从第二旋风片71的45度旋风槽出来的气体均匀分散,且能够对准枪咀6的喷孔,此时为气体的二次均匀混合。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旋风片上设置有聚风管8,所述聚风管8将所述燃料导管3和所述枪咀6部分包裹形成混合室,聚风管8能够将从经过第一进风腔11、第二进风腔12、第三进风腔13层层混合之后的气体进行分离,一部分从所述的第一旋风片7的孔吹出,另一部分进入到聚风管8内与燃气混合,再从第二旋风片71的旋风槽吹出,然后在第一旋风片7之间再混合,使得燃烧更充分。
为了能够更好的检测气体混合后燃烧的火焰的情况,所述烧咀本体1内部还设有监测电极9,所述监测电极9连接在所述第一旋风片7上。
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烧咀本体1内部的情况,所述顶盖5上设置有观望镜51。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从进风管4内通入空气,由于进风管4的位置使得空气在进入第一进风腔11时会在第一进风腔11内沿着第一进风腔11的内壁进行旋转,然后依次进入到第二进风腔12和第三进风腔13,由于第一进风腔11、第二进风腔12和第三进风腔13的内径逐渐变小,因此流过的空气的压强会越来越大,一部分从第一旋风片7的孔吹出,另一部分进入到聚风管8中,在窑炉正压的情况下,燃气通过出气孔在混合室内与空气混合后从第二旋风片71均匀喷出燃烧,在窑炉负压的情况下,空气可从混合室通过六个送风孔61进入到枪咀6里面混合后再喷出燃烧,使得燃料能够充分燃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064311.0
申请日:2019-08-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40882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F23D 14/02
专利分类号:F23D14/02;F23D14/62;F23D14/46;F23D14/72
范畴分类:35B;
申请人:佛山市欣星陶瓷机械厂
第一申请人:佛山市欣星陶瓷机械厂
申请人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罗村街边下观三占朗6路A区3号厂房
发明人:张松
第一发明人:张松
当前权利人:佛山市欣星陶瓷机械厂
代理人:王勇刚
代理机构:44284
代理机构编号: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风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