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森论文_苏冬凉,傅志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莫瑞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原始,生态,眼睛,精神,返璞归真。

莫瑞森论文文献综述

苏冬凉,傅志雄[1](2014)在《从莫言和莫瑞森作品看后现代社会的审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苏冬凉[2](2014)在《从《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看莫瑞森的审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苏小凤[3](2013)在《从《所罗门之歌》看托妮·莫瑞森的原始主义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瑞森的《所罗门之歌》体现了她原始主义倾向。作者重视原始思维方式,批判现代文明的痼疾,希望在精神上返璞归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信仰人类原始直觉本能的力量,构成了这部小说原始主义的基本内涵。(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14期)

唐小霞[4](2013)在《托妮·莫瑞森作品中的替罪羊母题——以《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勒内·吉拉尔的迫害文本和替罪羊机制理论,《最蓝的眼睛》和《秀拉》贯穿了替罪羊这一恒古母题,可视为典型的迫害文本。本文分析了这两部文本中所包含的4类迫害范式,并指出佩科拉和秀拉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在危机时刻被推上祭台接受集体的迫害。然而她们的献祭却没能实现救赎功效,根本原因在于其自我身份建构的语境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发生了偏离和断层。(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孙小静[5](2013)在《残酷现实中的一曲美妙旋律——托尼·莫瑞森《宠儿》中塞斯的对和谐生活的追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瑞森是一位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是其代表作。在小说中,她描述了一些非裔美国人真实的前奴隶生活,把这段悲惨的历史展现在所有有色人种的面前。莫里森鼓励黑人们勇于回顾过去的历史,帮助他们过上和谐的生活:享受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自由。本文集中分析了小说中的一名女性人物:塞斯的精神解放和身体解放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3年02期)

林晓筱[6](2012)在《吉姆·莫瑞森 大门外的陌客》一文中研究指出疯狂的年轻人,高度戒备的警察守候在过道旁。他们焦急地等待一扇大门的开启。从门里出来叁个人,叁人陆续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最后一人从门里出来,黑色竖条纹的衬衫,一头鬈发,神色略显羞涩。"姓名?""吉姆。""职业?"吉姆.莫瑞森若有所思,眼睛向上寻找了半天,对着提问者露出了一个狡黠的笑。(本文来源于《八小时以外》期刊2012年11期)

孟宪印,崔维乔[7](2012)在《莫瑞森《所罗门之歌》对《圣经》的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本文来源于《滨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苏冬凉[8](2012)在《寻找失去的乐园——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托妮·莫瑞森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批评角度重读莫瑞森作品,对于重新认识和解读莫瑞森有着积极的拓展意义。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叁方面全方位考察莫瑞森的作品,可以感知到人与自然、文明与自然,以及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如何相互作用而最终导致生态恶化的。文明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以远离自然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文明发展制度下,人类终将遭受肉体和心灵的惩罚,只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是人类最终的出路。(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马广勤[9](2012)在《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瑞森的创作代表了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的一股新潮流。她主张"对世界持更广博的看法",从多方面去探索人性的奥秘。本文认为这部小说用魔幻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新手法,成功地通过象征,隐喻等多种艺术技巧和变换镜头的蒙太奇手法描写了黑人民族和妇女,把今天的现实(包括黑人想要寻根的热潮)描绘成"现代神话"。(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中)》期刊2012年07期)

苏冬凉[10](2011)在《托妮·莫瑞森小说中的消费文化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瑞森作品多处描写了一战后到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独特的消费文化现象。鲍德里亚有关消费文化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读莫瑞森作品中与消费文化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即饮食、穿着、娱乐休闲、品牌以及身体消费,分析"大众消费模式"所带来的美国黑人消费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转变,并借此探讨消费对于黑人的符号价值意义和颠覆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莫瑞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莫瑞森论文参考文献

[1].苏冬凉,傅志雄.从莫言和莫瑞森作品看后现代社会的审丑意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苏冬凉.从《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看莫瑞森的审丑意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苏小凤.从《所罗门之歌》看托妮·莫瑞森的原始主义倾向[J].语文学刊.2013

[4].唐小霞.托妮·莫瑞森作品中的替罪羊母题——以《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5].孙小静.残酷现实中的一曲美妙旋律——托尼·莫瑞森《宠儿》中塞斯的对和谐生活的追求(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

[6].林晓筱.吉姆·莫瑞森大门外的陌客[J].八小时以外.2012

[7].孟宪印,崔维乔.莫瑞森《所罗门之歌》对《圣经》的戏仿[J].滨州学院学报.2012

[8].苏冬凉.寻找失去的乐园——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托妮·莫瑞森小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马广勤.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2

[10].苏冬凉.托妮·莫瑞森小说中的消费文化透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1英国伦敦市莫瑞森超市公厕的...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标签:;  ;  ;  ;  ;  ;  ;  

莫瑞森论文_苏冬凉,傅志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