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旨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审美旨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旨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旨趣,美学,颐和园,道教,玉兰,园林,体量。

审美旨趣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廉佳,文成伟[1](2019)在《技术化身体及其审美旨趣困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技术社会中,技术浸入身体,两者密不可分。技术化身体即技术与身体两者间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新的主体形式。技术化身体的审美意义在于人性的绽放及人对自由的追求。同时,技术化身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其审美却出现了异化,陷入工具性倾向的追逐、符号性倾向的目的、资本化倾向的指引叁种困境之中。通过技术化身体来探讨技术美的本质,对审美困境进行批判分析,为其审美健康发展提供哲学层面上的深度思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红伶[2](2019)在《从苏轼“诗画一律”论看宋代文人的审美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画一律”是苏轼着名的美学命题,然而在宋朝,对诗画趋同关系的认识并非苏轼一人所独有,在他的影响下,“诗画一律”已然成为宋代文人的普遍共识,他们强调“诗”和“画”的相通性,并将这种“同一性”体现于艺术实践的方方面面。虽然苏轼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诗画理论着作,但他以高屋建瓴的艺术眼光和艺术成就为宋人对“诗画一律”的认识做出了精彩的注解。本文将从宋文人诗画创作的方法论、价值观、风格论叁个方面切入,探讨“诗画一律”这一创作思想所隐含的文人独特的审美旨趣。论文一共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宋代社会背景与政治背景进行分析,以阐释“诗画一律”论在宋代得以盛行的客观条件。第二章为宋代文人的艺术方法论,该章从诗画互融的形式层面入手,展现了宋代文人诗画创作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其背后暗含的整个宋代文人艺术大融合的时代趋势。第叁章是宋代文人的审美价值观,本章主要论证了苏轼及宋代文人对诗画“写意性”的崇尚,并从“理与情”“道与艺”的辩证关系发掘文人“尚意”的时代共性。第四章为宋代文人的精神境界,这一章主要探求宋代文人对诗画“平淡”之风的深刻诠释,并以此揭示“外枯中膏”这一诗画趣味中的生命观与宇宙观,体会来自宋代文人“人生艺术化”的深刻启示。本文认为,对苏轼“诗画一律”论的探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苏轼艺术创作及美学思想的研究,以更大限度地挖掘苏轼诗画理论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透过宋代文人对诗画趋同关系的认识探究群体审美的时代共性,由小见大,从不一样的角度论证宋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这将使我们对文人审美思想的研究更加微观、科学和详备。(本文来源于《四川音乐学院》期刊2019-03-01)

肖涵[3](2019)在《现代筝乐的审美旨趣与创新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性,使得我国古筝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以现代筝乐的审美旨趣与创新尝试为研究对象,详细剖析了现代筝乐在发展过程中"坚守传统"与"追求现代"的审美旨趣;继而论述了现代筝乐在创作过程中在节奏节拍、新定弦规则、曲式结构这几个方面的创新尝试。(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03期)

李娟[4](2019)在《解读“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审美旨趣和文化底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证明我国流行音乐的产物是"中国风",它具有代表性意义,有着专属风格特色,受广大群众喜爱,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内容从专业审美音乐角度考虑,营造传统审美氛围,逐渐渗透现代审美理念等方面品位和解读"中国风"流行音乐。(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王倩[5](2018)在《浅析昆舞的民族审美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舞生发于昆曲,诞生在吴侬软语的吴地,其独具东方古典审美情志"雅、纯、松、飘、轻、柔、妙"的审美旨趣,凸显出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之大美。昆舞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其舞蹈语言的唯美性、形态的秀美性、风格的雅致性;昆舞作为吴地文化、文人文化的舞蹈样式,其审美旨趣的内涵包括动律元素、意念引领、无限延伸、流动舞姿等要素之美。(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35期)

刘洋[6](2018)在《从辛沪光作品看中国单簧管音乐的民族性及审美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辛沪光的单簧管音乐创作经历了中国单簧管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步探索期和八九十年代的繁荣成熟期。为数不多的几首作品中却深深印刻着中国单簧管音乐的发展轨迹,从创作手法、音乐内蕴中都能感受到几代人前赴后继为之做出的努力。但无论在那个阶段上,民族性以及富有民族情趣的审美韵味总包容在每首作品当中,成为中国单簧管音乐的一大特色。辛沪光的单簧管音乐亦不例外,她把"大"民族的关照和"小"民族(蒙古族)的映衬融入作品当中,恰好的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共同追求的那种特有的审美旨趣。(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10期)

倪祥保[7](2018)在《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有四大名园,属于皇家的两个,分别是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属于私家的有两个,分别是苏州拙政园和留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很多不同之处,无论是体量与规制方面,还是文化与思想层面。通过比较颐和园“佛香阁”和拙政园“远香堂”,可以略知其关键要素之一二。$(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8-30)

刘苗苗[8](2018)在《《包楞调》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包楞调》是一首极具鲁西南地方韵味的民间歌曲,也是彭丽媛的成名作之一。该民歌来源于山东菏泽地区民间古老歌舞艺术"担经"。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包楞调》是经过数位艺术家不断打磨整理创作出来的,它既具有"一楞成衬"的语言风格、爽朗欢快的节奏曲调、灵活多样的旋律变化、"拖、甩、挎、脆"的演唱风格等艺术特色,也具有山东韵味的地域美、"一楞多衬"的风格美等审美特点。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古代民歌无花腔"的学术空白。(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8年03期)

汪霖[9](2017)在《由《喊·山》看中国乡土电影审美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空间长期以来是我国电影关注的对象,在长期的探索中,中国乡土电影也形成了稳定中又有变化的审美旨趣。应该说,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乡土实际上应该理解为一个空间符号,它的意义是文化地理学上的。《喊·山》(2015)可以视作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难得的、较为纯粹的、典型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艺术水准的乡土电影。文章从乡景民俗的展现、抒情性镜头的运用、中性化的转述视角叁方面,由《喊·山》看中国乡土电影审美旨趣。(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7年22期)

秦爽[10](2017)在《民间年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生活离不开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国传统民间年画是一个发源于民间,有着上千年历史,描绘着民俗民风、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富有文化媒介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年画贴近着常民大众的生活,通过对民间年画的审美研究,管窥中国古代社会民间审美旨趣。(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2期)

审美旨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画一律”是苏轼着名的美学命题,然而在宋朝,对诗画趋同关系的认识并非苏轼一人所独有,在他的影响下,“诗画一律”已然成为宋代文人的普遍共识,他们强调“诗”和“画”的相通性,并将这种“同一性”体现于艺术实践的方方面面。虽然苏轼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诗画理论着作,但他以高屋建瓴的艺术眼光和艺术成就为宋人对“诗画一律”的认识做出了精彩的注解。本文将从宋文人诗画创作的方法论、价值观、风格论叁个方面切入,探讨“诗画一律”这一创作思想所隐含的文人独特的审美旨趣。论文一共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宋代社会背景与政治背景进行分析,以阐释“诗画一律”论在宋代得以盛行的客观条件。第二章为宋代文人的艺术方法论,该章从诗画互融的形式层面入手,展现了宋代文人诗画创作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其背后暗含的整个宋代文人艺术大融合的时代趋势。第叁章是宋代文人的审美价值观,本章主要论证了苏轼及宋代文人对诗画“写意性”的崇尚,并从“理与情”“道与艺”的辩证关系发掘文人“尚意”的时代共性。第四章为宋代文人的精神境界,这一章主要探求宋代文人对诗画“平淡”之风的深刻诠释,并以此揭示“外枯中膏”这一诗画趣味中的生命观与宇宙观,体会来自宋代文人“人生艺术化”的深刻启示。本文认为,对苏轼“诗画一律”论的探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苏轼艺术创作及美学思想的研究,以更大限度地挖掘苏轼诗画理论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透过宋代文人对诗画趋同关系的认识探究群体审美的时代共性,由小见大,从不一样的角度论证宋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这将使我们对文人审美思想的研究更加微观、科学和详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旨趣论文参考文献

[1].廉佳,文成伟.技术化身体及其审美旨趣困境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红伶.从苏轼“诗画一律”论看宋代文人的审美旨趣[D].四川音乐学院.2019

[3].肖涵.现代筝乐的审美旨趣与创新尝试[J].北方音乐.2019

[4].李娟.解读“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审美旨趣和文化底蕴[J].现代职业教育.2019

[5].王倩.浅析昆舞的民族审美旨趣[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6].刘洋.从辛沪光作品看中国单簧管音乐的民族性及审美旨趣[J].音乐创作.2018

[7].倪祥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8].刘苗苗.《包楞调》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J].艺海.2018

[9].汪霖.由《喊·山》看中国乡土电影审美旨趣[J].电影文学.2017

[10].秦爽.民间年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旨趣[J].青年文学家.2017

标签:;  ;  ;  ;  ;  ;  ;  

审美旨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