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科学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星,国家,荣誉称号,勋章,流言,盾构,媒体。

科学传播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深圳商报记者,刘娥[1](2019)在《深圳呼唤职业科普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需要更多职业科普人!”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普人才缺乏是深圳乃至全国科普面临的共同问题。全面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科普条例》),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对科普人才队伍进行优化。为(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19-12-31)

张茜[2](2019)在《北京打通科普人职业上升渠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现在我觉得,科普的翅膀抬起来了。”谈及获评北京科学传播专业正高级职称的感想,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说。同样获评正高级职称的北京科学中心主任何素兴认为:“北京市的这一举措填补了科学传播领域的职称空白。”(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12-26)

程唯珈[3](2019)在《北京市75人获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见习记者程唯珈)12月24日,北京市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普事业创新发展报告会暨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证书颁发仪式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75人获北京市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据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26)

彭芸[4](2019)在《嫦娥四号登月领衔》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17日,中国科协在京举办“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活动现场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评选结果,它们分别是:1.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12-24)

曾静平,卫玎[5](2019)在《5G赋能短视频在中国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内容重构与价值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传播的资讯内容正纳入科技创新文化复兴的全媒体传播体系,5G赋能技术、云技术、超级计算机技术等高精尖科学传播技术,为全媒体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受众加持出全新且全情的传播效果。在习总书记强调的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全媒体发展方略指引下,中国科学传播向何处延展,中国科学传播的传播技术、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受众产生了何种根本性的变化,尤其值得悉心关注和认真研究。为切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缩小数字鸿沟、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效能,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社交媒体,短视频具有准入门槛低、趣味性强等优势,能够打破科学知识在传播和理解过程中的壁垒以及实现以社交为纽带的知识共享,全媒体视域下的中国科学传播内容在抖音短视频等领域将如何作为,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来源于《未来传播》期刊2019年06期)

黄哲雯[6](2019)在《2019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揭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黄哲雯)12月17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是一项评选年度科学传播典型的活动盛事,旨在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此次活动评出20(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12-20)

谢小芳[7](2019)在《大连市气象局刘晓东当选“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谢小芳)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京举行。活动现场揭晓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2019年十大科普自媒体、2019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以及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本文来源于《大连日报》期刊2019-12-19)

周丽燕[8](2019)在《中国科协评出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17日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是一项评选年度科学传播典型的活动盛事,旨在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评出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网络科普作品”(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2-18)

楚亚杰,梁方圆[9](2019)在《科学传播的公共参与模式分析:以NASA社交媒体表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呼应并加剧了一种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的转向。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代表的科学机构,借助社交媒体带来的机遇,尝试建构一种新的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分析NASA社交媒体表现,讨论"公共参与"型科学传播模式的特征和局限。研究发现,尽管"对话"和"参与"视角为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但受限于传播情境的融合以及概念自身的模糊性,"对话"和"参与"视角存在明显的局限,可能会低估科学机构的传播效力。在此背景下,一种基于科学传播的文化观有望打通科学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物质性等研究之间的关联,从而拓展科学研究的视野。(本文来源于《全球传媒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陈晶[10](2019)在《以科普游模式创新科学传播——以广州科普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众认知及思维意识的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获取不再只是被动灌输,而是更愿意主动参与,科普游正是将实践探索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是有效的科学传播模式。文章通过5W模型对广州科普游构建模式进行分析,包括科普主体及内容的选择、形式策划、重点对象带动及效果评估等,从而为科学传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方式方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9年23期)

科学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现在我觉得,科普的翅膀抬起来了。”谈及获评北京科学传播专业正高级职称的感想,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说。同样获评正高级职称的北京科学中心主任何素兴认为:“北京市的这一举措填补了科学传播领域的职称空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深圳商报记者,刘娥.深圳呼唤职业科普人[N].深圳商报.2019

[2].张茜.北京打通科普人职业上升渠道[N].中国青年报.2019

[3].程唯珈.北京市75人获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N].中国科学报.2019

[4].彭芸.嫦娥四号登月领衔[N].中国妇女报.2019

[5].曾静平,卫玎.5G赋能短视频在中国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内容重构与价值体现[J].未来传播.2019

[6].黄哲雯.2019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揭晓[N].工人日报.2019

[7].谢小芳.大连市气象局刘晓东当选“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N].大连日报.2019

[8].周丽燕.中国科协评出十大科学传播事件[N].人民政协报.2019

[9].楚亚杰,梁方圆.科学传播的公共参与模式分析:以NASA社交媒体表现为例[J].全球传媒学刊.2019

[10].陈晶.以科普游模式创新科学传播——以广州科普游为例[J].科技传播.2019

标签:;  ;  ;  ;  ;  ;  ;  

科学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