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护理

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护理

李洪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266-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护理以及儿童的心理护理。方法研究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结论做好儿童细菌性痢疾护理工作可以使患儿及早康复。

【关键词】儿童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夏秋季为多。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特征。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小儿,起病急骤,病情重。患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经粪-口途径传播。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痢疾杆菌属肠道菌科中的志贺菌属,志贺菌属共分四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我国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病原,D群次之,A群更次之。各群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A群志贺菌还可产生外毒素。痢疾杆菌外界生存力强,在污染物上可生存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弱,日光下30分钟、60℃10分钟可灭活,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敏感。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菌痢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和无症状带菌者更具流行病学意义。

(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短暂且不稳定的免疫力。各群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有交叉抗药性,是复发和重复感染的根源。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中以儿童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全年可发病,以夏、秋季居多。

3.发病机制细菌经口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小部分进入肠道,入肠后部分细菌因正常肠道菌群的拮抗作用和肠道分泌型IgA阻止其吸附而被排出。致病力强的细菌可侵入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炎症、溃疡和坏死,产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多见于免疫和营养状态差的老年人和儿童。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致内毒素血症,部分患者机体与内毒素发生过敏反应,使儿茶酚胺释放,全身小血管痉挛致急性微循环障碍。内毒素损伤血管壁引起DIC和血栓形成而加重微循环障碍,致使感染性休克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此为中毒型菌痢。

二、临床特点

1.急性菌痢

(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泻,初为稀水便,后为黏液脓血便,次频量少,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腹痛,左下腹压痛,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病程1-2周。

(2)轻型:不发热或轻微发热,腹泻次数不多,粪便中有少量脓血,或只有黏液并无脓血,全身症状轻。

(3)中毒型: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起病急骤,高热40-41℃,反复惊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常在发病后数小时才出现。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症状迁延不愈或间歇出现。多见于体质虚弱、营养低下、有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

三、护理措施

1.保证营养的供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易引起胀气、多渣等刺激性食物。

2.体温过高的护理

(1)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体温4-6次。

(2)体温38.5℃以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控制体温在37℃左右。

(3)体温持续不退时给予冬眠疗法。

(4)警惕高热惊厥,反复惊厥者给予地西泮、水合氯醛和苯巴比妥镇静。

3.排便异常的护理

(1)观察患儿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

(2)准确采集大便标本作检查,注意应取黏液脓血部分化验以提高阳性率。

(3)大便次数多时或病初水样泻时防止脱水的发生。

(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4.腹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的部位和性质。

(2)给予心理安慰。

(3)必要时给阿托品或颠茄解痉止痛。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密切注意患儿血压、呼吸、脉搏、尿量和面色变化,警惕感染性休克,一旦发生需配合医生抢救。

(2)注意患儿有无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改变及有无意识障碍发生,警惕脑水肿、颅内高压发生,必要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

(3)警惕呼吸衰竭的发生,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氧,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注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面色变化,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准备。

6.心理护理讲解菌痢的发病经过及转归,鼓励患儿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及护理,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季午.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056.

[2]贾蕾,窦相峰,吴晓娜,吴疆,黎新宇,王全意,贺雄,徐文彩,隋吉林.北京市细菌性痢疾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疾病监测2007(9).

标签:;  ;  ;  

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