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频双端测距论文_李永坚,黄绍平,唐剑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频双端测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故障,数据,输电线,不同步,线路,适应性,误差。

工频双端测距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坚,黄绍平,唐剑东[1](2010)在《几种工频双端测距算法对测量误差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准确获得输电线路参数和线路两端电气量的条件下,常用的工频双端测距算法均能够给出精确的定位结果。但实际应用中,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不可避免地存在测量误差,从而可能导致定位算法的精度降低甚至故障定位失败。在介绍和比较四种常用的双端测距算法原理的基础上,引入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测量误差并结合工程实际对该测量误差进行化简,在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测量误差模式下,仿真比较了测量误差对各种双端测距算法测量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参数修正的Π型线路模型的序电压比算法对各种测量误差模式的适应性更好。(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0年14期)

王星华,李晓华,蔡泽祥,张弛[2](2009)在《基于工频量的双端故障测距软件的实用化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工频量的双端测距常因输入数据格式偏差、故障后实际波形的瞬态畸变及算法本身的鲁棒性问题,造成在工程实用中测距失败或误差过大。针对工频量双端测距误差的来源和实际故障录波数据的特征,研究了在录波数据预处理、线路模型和降低测距算法误差等方面进行实用化改进的措施和流程。总结了COMMTRADE格式的配置文件和数据文件在采样点序号、相别标识以及数字量占位数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通过录波数据中故障起始时刻和终止时刻判别进行计算数据窗自适应截取的算法流程,降低故障后瞬态畸变对工频电压、电流计算的影响,并阐述了利用故障前的电气约束进行双端录波数据同步的处理流程。在测距算法中引入线路集中参数修正模型和测距模糊区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双端故障测距精度。通过广东电网一次典型的实际故障测距结果验证了措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09年08期)

杨凌霄,曹娟娟,王书华[3](2009)在《基于工频双端不同步数据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网10 kV输电线路在运行中存在的单相接地、两相短路等问题,结合故障定位已有的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端不同步数据的故障测距方法.该算法根据故障后沿线电压的分布规律,在不要求双端数据同步时,利用线路两端故障前电压和电流相量在线计算线路参数,将两端数据采样的不同步因素以不同步角的形式引入,建立了故障测距关于不同步角的方程;为了提高测距精度,采用多个点的不同步角的平均值作为不同步角差,建立了农网10 k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仿真模型,采用双端不同步数据故障测距方法进行了故障测距.仿真计算表明,采用双端不同步算法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提高了测距精度,且不受过渡电阻、系统运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袁宇春,刘晓川[4](2006)在《工频量双端测距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工频量双端测距,影响其精度的因素很多。简要介绍了目前基于双端工频量测距的主要计算方法,分析了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将其应用于实际系统时的局限性。作者认为:只有在算法中统一考虑两端数据可能不同步、系统参数不能够准确得知、叁相线路不换位或者不完全换位以及线路上可能存在补偿装置等情况,并在提取工频量时要能够消除非周期分量及其他各次谐波的影响,才可能使得测距结果达到满意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继电器》期刊2006年23期)

张爱枫,卢继平,叶一麟,黄震,卫小凡[5](2003)在《不需要双端数据同步的工频故障测距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双端信息采样的同步误差对双端测距同步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要求两端采样数据同步的故障测距新方法,将两端数据采样的不同步因素以不同步角δ的形式引入,建立x=f(δ)的测距方程,在算法中采用两端电气量的故障分量,并利用Im(x)=0这一条件用搜索法求解不同步角δ,进而求得故障距离x的精确解,算法不受过渡电阻和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测距精度高,有助于及时修复线路和保障系统安全经济运行。计算机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测距精度,完全满足现场实际要求。(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8期)

全玉生,王晓蓉,杨敏中,严璋,李晓兵[6](2000)在《工频双端故障测距算法的鲁棒性问题和新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基于分布参数线路的双端测距算法进行大量仿真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双端测距算法的鲁棒性问题 ,即算法对各种不同类型故障的适应能力和对综合测量误差的抑制能力。在对其鲁棒性分析的启示下 ,提出了 2种不需要双端 (或多端 )数据同步的分式型工频双端测距新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 ,新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其测距综合性能指标明显高于现有同类工频双端测距算法 ;在一定的双端 (或多端 )电压、电流测量误差范围内 ,也优于 GPS同步双端测距算法(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00年10期)

工频双端测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工频量的双端测距常因输入数据格式偏差、故障后实际波形的瞬态畸变及算法本身的鲁棒性问题,造成在工程实用中测距失败或误差过大。针对工频量双端测距误差的来源和实际故障录波数据的特征,研究了在录波数据预处理、线路模型和降低测距算法误差等方面进行实用化改进的措施和流程。总结了COMMTRADE格式的配置文件和数据文件在采样点序号、相别标识以及数字量占位数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通过录波数据中故障起始时刻和终止时刻判别进行计算数据窗自适应截取的算法流程,降低故障后瞬态畸变对工频电压、电流计算的影响,并阐述了利用故障前的电气约束进行双端录波数据同步的处理流程。在测距算法中引入线路集中参数修正模型和测距模糊区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双端故障测距精度。通过广东电网一次典型的实际故障测距结果验证了措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频双端测距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坚,黄绍平,唐剑东.几种工频双端测距算法对测量误差的适应性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

[2].王星华,李晓华,蔡泽祥,张弛.基于工频量的双端故障测距软件的实用化改进[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

[3].杨凌霄,曹娟娟,王书华.基于工频双端不同步数据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袁宇春,刘晓川.工频量双端测距综述[J].继电器.2006

[5].张爱枫,卢继平,叶一麟,黄震,卫小凡.不需要双端数据同步的工频故障测距新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6].全玉生,王晓蓉,杨敏中,严璋,李晓兵.工频双端故障测距算法的鲁棒性问题和新算法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

论文知识图

2 长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故障测距方案流程图6修正后的误差曲线Fig.6Corre...6修正后的误差曲线Fig.6Corre...6修正后的误差曲线Fig.6Corre...

标签:;  ;  ;  ;  ;  ;  ;  

工频双端测距论文_李永坚,黄绍平,唐剑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