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能量转移论文_崔雯雯,徐琳琳,史艳宇,董娜,陈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能量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荧光,纳米,量子,阳离子,聚合物,粒子。

共振能量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崔雯雯,徐琳琳,史艳宇,董娜,陈萍[1](2019)在《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构建关-开型复合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沙门氏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经硅烷化以及氨基化修饰的功能化磁珠与沙门氏菌特异性抗体进行偶联,制备功能化免疫磁珠,通过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结构和活性表征。将功能化磁珠、抗体和量子点(QDs)进行有序组装,构建了集磁性富集分离和检测于一体的磁珠-抗体-QDs复合荧光纳米探针。基于此复合荧光纳米探针中的QDs与金纳米粒子(AuNPs)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建立了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关-开"型荧光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复合荧光纳米探针的荧光恢复度与菌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03.5x+121.4(R~2=0.9956),检出限为10~2 CFU/mL(S/N=3),检测时间少于2 h。本方法特异性好,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可满足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李钰,刘瑞萍,杨颖,孙宏利,王猛[2](2019)在《基于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的裂开型CD20核酸适配体探针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新型的基于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的裂开型CD20核酸适配体激活式荧光探针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检测。方法:将CD20核酸适配体CE4-1进行裂解,结合量子点和Cy5荧光供受体队之间的FRET效应,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裂开型核酸适配体的裂开位置、比例、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并在最优条件下评估该检测体系对CD20~+细胞的检测特异性。结果:将CD20核酸适配体CE4-1分别裂开成CE4-1-1a/CE4-1-1b和CE4-1-2a/CE4-1-2b两种组合,分别修饰量子点(QD)或荧光受体Cy5后两两组合,分别与CD20~+细胞孵育,流式细胞术发现CE4-1-1a/CE4-1-2b组合时信号最强;进一步,通过探索两种探针比例、探针浓度、孵育时间等参数,发现当CE4-1-1a和CE4-1-2b浓度比例为1:5、CE4-1-1a浓度为4 nM、孵育时间为50 min时,该裂开型核酸适配体体系显示出对靶肿瘤细胞最强的亲和力和FRET信号激活性能。进一步,实验发现该体系与CD20~+细胞(Raji和Ramos)可产生较强信号,而与CD20-细胞(Jurkat、K562、Min6和Hela)均未产生阳性信号,提示该探针可有效保持对CD20~+细胞的高特异性。结论:基于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的裂开型CD20核酸适配体探针体系在检测CD20~+细胞方面表现出了极低的背景信号,同时有着较好的FRET信号值,有望实现CD20~+NHL细胞的高灵敏激活式检测。(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8期)

朱俊,李叶平,邹金汕,陈方缘,刘符明[3](2019)在《碳点与曙红B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测定培氟沙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碳点(CDs,供体)和曙红B(EB,受体)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建立了一种灵敏且具有选择性的检测培氟沙星(PEFL)含量的新方法。以紫叶草为碳源,采用热解法制备了荧光碳点(CDs),其在水中分散性较好、稳定性较高、量子产率为3.7%。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 X射线电子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对碳点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碳点为无定形态,其表面含有羟基(—OH)和羧基(—COOH)等活性基团。利用能量转移F?rster理论,确定CDs和EB之间发生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从而在CDs和EB之间构建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考察了影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测定培氟沙星的重要因素,如反应介质和酸度、反应时间、供体和受体的浓度和盐效应等。结果表明,在pH 3.0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以340 nm为激发波长,碳点将能量转移给曙红B,使得曙红B的荧光信号增强。加入培氟沙星之后,由于培氟沙星与碳点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碳点的荧光显着增强。并且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培氟沙星的浓度在0.0168~6.71μg·mL~(-1)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改变值(ΔF)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72 5 ng·mL~(-1)(3s/k,n=11)。一些常见的阳离子(如Fe~(3+), Al~(3+), Ca~(2+), Zn~(2+), Cr~(3+), Co~(2+), Cu~(2+), Mn~(2+)等)、阴离子(如Cl~-, NO~-_3, I~-, S~(2-), SCN~-, SO■, Br~-, NO~-_2, IO~-_3, F~-, ClO~-_3, SO■等)和药物(异烟肼,抗坏血酸和肝素钠)及叁聚氰胺均不影响培氟沙星含量的测定。将该方法用于甲磺酸培氟沙星胶囊和片剂中PEFL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100.4%~105.1%,相对标准偏差(RSD,n=5)均不大于2.5%,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甲磺酸培氟沙星药物中培氟沙星的实际检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8期)

程家维,杨季冬,黄云梅,袁海燕[4](2019)在《基于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与姜黄素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团簇可与姜黄素作用,形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TurnOff"的模式,致使反应体系的荧光发生显着猝灭。据此建立了快速灵敏检测环境中痕量姜黄素的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金纳米团簇的荧光强度猝灭程度与姜黄素浓度在0. 5~11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检出限为31 nmol/L。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姜黄素的快速检测,回收率为99. 5%~105. 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 8%。(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8期)

周利,王取泉[5](2019)在《等离激元共振能量转移与增强光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离激元共振能量转移指表面等离激元将俘获的能量通过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转移到邻近的半导体或分子等激子体系中,它是等离激元非辐射弛豫的一个通道,也可作为获取和利用等离激元共振能量的一种方式.此外,等离激元能量还可以通过热电子弛豫(非辐射)和光散射(辐射)等方式耗散.等离激元各个弛豫通道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相关的能量转移和电荷转移过程可以将等离激元耗散的能量输送到其他体系或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等离激元共振能量转移和与其相关的能量和电荷转移过程(包括等离激元近场增强及耦合、远场散射、热电子弛豫等)的物理机制和动力学性质,并详细介绍了这些机制在增强光催化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满秀,孙笑笑,宋志英,燕琪芳[6](2019)在《基于加替沙星和金纳米粒子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妥布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加替沙星为供体,金纳米粒子(AuNPs)为受体,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新体系。该体系中加替沙星以非共价的方式吸附在AuNPs上,两者之间发生了有效地能量转移,导致加替沙星的荧光猝灭。妥布霉素可以和AuNPs作用,使加替沙星从AuNPs表面释放,进而使体系的荧光恢复。据此建立了检测妥布霉素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在最优化的条件下,检测妥布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0×10-8~2.8×10-7 mol/L,相关系数R=0.9917,检出限为6.5×10-9 mol/L。本方法成功用于鲜奶和妥布霉素滴眼液中妥布霉素含量的检测,平均回收率为95.3%~105.0%。(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栋[7](2019)在《环介导等温扩增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核酸及其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载体,其完整性对生物生存和正常繁衍至关重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基因损伤的分析检测在当前生化研究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简便、快速、高灵敏和特异性好的核酸检测新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主要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等技术,研究开发了高灵敏度检测DNA SNP和氧化损伤水平的新方法,并在耐力水平评价、运动遗传病预防等多个体育科研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连接酶LAMP技术建立了检测运动员耐力杰出型基因ACTN3 SNP的新方法。方法设计了与目标DNA序列互补的茎环结构探针,利用探针连接反应引发LAMP反应,采用SBYR Green I染料对双链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根据POI值(实时荧光曲线中的最大斜率对应的时间)差异实现ACTN3基因SNP的高灵敏度分型。此方法对DNA定量检出限为100 aM,可测定0.1%突变频率,同时应用于人全血基因组DNA样品检测获得了与DNA测序一致的结果。2、基于上述连接酶LAMP原理,采用CE实现在单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多个耐力基因的SNP位点。在反应过程中,在一条引物上标记荧光基团;针对不同SNP位点,设计具有不同长度的连接探针,连接反应准确区分碱基错配,LAMP反应后产物进行酶切,荧光产物通过SeqStudio~(TM)基因分析仪的CE分离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进行片段分析,根据不同长度的荧光产物来进行4种SNP类型的区分,方法对DNA检出限低至2 aM。3、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FP FRET原理建立了一种检测DNA氧化损伤水平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DNA修复酶处理氧化损伤DNA样品获得3'-5'磷酸核苷酸间隙,用DNA聚合酶标记荧光,再加入PFP获得PFP-DNA复合物,通过FRET检测DNA的氧化损伤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人基因组DNA的检出限为1ng/μL。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解决了DNA损伤检测步骤繁琐、灵敏度低、选择性低的缺点,在临床医学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周晓毓,赵建伟,马贵敏,贾红霞[8](2019)在《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结合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扩增检测端粒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检测端粒酶活性对肿瘤、癌症的早期诊断,以及开发以端粒酶为靶标分子的抗肿瘤、抗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oly[(9,9-bis(6'-N,N,N-trimethylammonium)hexyl)fluorenylene phenylene (PFP)与荧光染料SYBR Green I (SG)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当端粒酶存在时,引物探针被延伸,生成具有-(GGTTAG)_n重复序列的DNA。然后通过链霉亲合素与生物素的特异性作用将端粒酶延伸产物连接在磁性微球上。加入与端粒酶延伸产物匹配的探针-(CTAACC)_2。端粒酶延伸产物形成双链结构之后加入SG,SG能够特异性的嵌入到DNA双链结构中。最后,加入PFP。PFP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水溶性共轭阳离子聚合物,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双链DNA发生吸附。PFP与嵌入在双链结构中的SG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根据FRET的效率可以实现对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本方法可以检测到3.0×10~5个Hela细胞中提取的端粒酶活性。将本方法与杂交链式反应(HCR)反应结合,可实现检测信号的放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6.0×10~4个Hela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本方法简单、快速,无需标记、扩增过程,无酶参与,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任雪婷[9](2019)在《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新方法检测生物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对miRNA、DNA、磷脂酶等生物分子的检测,已经成为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设计一种灵敏、高效,简便、快速、高选择性的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作为生命分析科学领域中的一种比较有前景的分析检测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于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研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指两个荧光基团间能量由供体基团传递给受体基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偶极-偶极耦合作用以非辐射方式发生的。在不同范围的波长内,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记录两个不同的发射强度的荧光光谱;许多生物分子(DNA、MicroRNA、磷脂酶A_2)在人体中浓度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关系,如何检测它们的浓度是生物功能研究、疾病诊断以及相关的基因药物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基因检测作为一种研究DNA的新方法,它利用脱氧核酸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识别,能对基因片段实现连续、精准、灵敏、快速的选择性检测。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小分子,在人体和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分子的细胞中都能被发现,在细胞的一系列生命过程中,比如发育、增殖与凋亡、生长与分化、代谢、癌变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监控调节功能的角色。通过催化水解磷脂甘油二位酰基,磷脂酶A_2能够释放出游离的脂肪酸和溶血磷脂的限速酶,它的下游产物也具有普遍的生物活性,参与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炎症、损伤等各种基本的生理病理过程。本论文主要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同时借助生物分子信号扩增技术,检测了miRNA、DNA、PLA_2叁种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构建了一个比较新颖独特的分析检测技术研究平台,达到了较好的定量分析检测结果,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基于病毒p19蛋白修饰的量子点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一步法快速定量检测肿瘤细胞中miRNA-21本章主要是基于病毒p19蛋白修饰的量子点设计了一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传感体系,用于一步、快速、定量检测肿瘤细胞中miRNA-21。在该方法中,病毒p19蛋白首次被用来修饰量子点,p19蛋白修饰的量子点可以特异性结合双链RNA,具有极其优异的选择性能。在Cy-3修饰的RNA检测探针与目标物miRNA-21杂交后,该双链RNA可以被特异性的吸附到量子点的表面,从而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现对miRNA-21的快速定量检测。在没有目标物miRNA-21时,Cy-3修饰的RNA检测探针无法吸附到量子点表面,从而阻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发生。该方法不需要洗涤,避免了分离,简化了实验步骤;此外,该方法还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检出限能达到0.6 fM。为了更进一步验证所设计方法的优异性能,我们接着在乳腺癌细胞中对miRNA实行活性检测并且与传统的RT-qPCR做了对比,取得了很好的结果。2.基于自复制催化发夹组装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快速检测DNA本章主要是基于自复制催化发夹探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同时结合信号放大技术成功的用于对DNA分子连续、快捷、高效、高灵敏度的检测分析研究,在本研究分析方法中,标记荧光染料的发夹探针H1、H2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序列,在茎部有一段和目标物相同的序列,目标DNA作为引物,可以在构建的自复制催化发夹组装的方法中(CHA)循环利用,生成H1-H2复合物,从而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同时,生成与目标物相同的两个序列重新用作新的引物,触发新一轮的CHA,极大的提高了反应效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分子信号,实现了信号扩增的目的,提高了灵敏度,检出限达到0.01 pM,所以该方法有望成功的用于临床上检测生物小分子DNA。3.目标物“开-关”脂质体结合催化发卡组装信号放大策略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新方法检测PLA_2本章主要以包裹引物DNA脂质体与发夹探针H1、H2为基础,构建了一种以荧光分光光度计为检测工具,新颖独特、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检测PLA_2的新策略。首先,我们将包裹DNA脂质体与发夹探针H1、H2结合,当存在PLA_2时,脂质体进行裂解,释放出引物DNA,发生自催化发夹自组装反应,生成H2-H1复合物,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同时,生成与引物相同的两个序列,重新用作新的引物,触发新一轮的CHA,从而完成信号扩增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反应效率,提高了灵敏度,检出限能达到0.0001 U L~(-1),该方法有望成功的应用于临床检测生物小分子PLA_2。(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富饶[10](2019)在《基于共振能量转移信号放大策略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电化学与化学发光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选择性好等优点,在环境分析、食品检测和疾病诊断等领域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疾病相关标志物灵敏、准确检测作为ECL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受到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关注。为了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灵敏、准确检测,本文合成了金纳米棒(Au NRs)、银-聚酰胺-胺纳米粒子(Ag-PAMAM NCs)和还原氧化石墨烯-金(rGO-Au)功能化的纳米复合材料,并巧妙结合比率测定法和空间分辨技术,构建了系列基于共振能量转移(RET)或酶催化信号放大策略的ECL生物传感新平台,实现了对疾病标志物如microRNA-21、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癌胚抗原的灵敏检测。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MoS_2 QDs的阴极ECL行为构建灵敏检测microRNA-21传感器以K_2S_2O_8为共反应剂,首次研究了无毒MoS_2量子点的阴极ECL行为。Ag-PAMAM NCs作为双功能标记物既可以实现对MoS_2-rGO纳米复合材料ECL信号的猝灭又可以实现对其信号的增强:通过调控MoS_2量子点和Ag-PAMAM NCs之间的粒子间距使两者距离接近引起共振能量转移,产生ECL的猝灭;通过调控使两者距离增加引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产生ECL信号的增强。利用这一过程,实现对ECL体系的信号放大作用。将MoS_2量子点优良的ECL性能与Ag-PAMAM NCs对ECL猝灭和增强效应结合起来,构建了一种灵敏检测microRNA-21的新型ECL传感平台,线性范围是1×10~(-15)–1×10~-1010 mol/L,检出限为0.20 fmol/L(S/N=3)。提出的方法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品的microRNA-21的测定,回收率为90.0–110.0%,RSD不大于5.8%。表明该方法在生物和化学分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2.空间分辨比率型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心肌肌钙蛋白I的灵敏检测基于RET和酶催化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了一个灵敏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空间分辨比率型ECL传感器。以CdS纳米线(CdS NWs)和鲁米诺-金纳米粒子(L-Au NPs)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发光纳米材料,用双盘玻碳电极(DDCE)作为工作电极,首先,将CdS NWs和L-Au NPs分别修饰在DDCE的工作电极1(WE1)和工作电极2(WE2)上,再通过层层修饰的方法,在WE1和WE2上分别修饰戊二醛(GLD)、anti-cTnI、牛血清白蛋白(BSA)和cTnI,WE1修饰不同浓度cTnI作为工作电极,WE2修饰固定浓度的cTnI作为内参电极。最后,将anti-cTnI-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过氧化氢酶(anti-cTnI-rGO-Au-CAT)固定在WE1上。rGO上负载的Au NPs与CdS NWs之间的RET、CAT对共反应剂的消耗产生ECL信号的双重猝灭,从而实现检测的双重放大。以WE1输出ECL信号和WE2输出ECL信号的比值为定量分析的基础,实现了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cTnI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是5.0×10~(-13)–1.0×10~-77 g/mL,检出限为0.10 pg/mL。此外,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cTnI检测,检测结果与信阳市中心医院结果一致,回收率为90%–110%,RSD在3.6–6.7%之间。空间分辨比率型ECL传感平台的设计不仅避免了仪器环境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干扰,而且降低了两发光体系之间的交叉串扰,从而实现了对目标物的灵敏、准确检测。3.空间分辨型ECL适配体传感器构建及癌胚抗原的灵敏检测基于双检测模式构建了一种灵敏检测癌胚抗原(CEA)的空间分辨型ECL适配体传感器。CdS-C纳米复合材料和L-Au NPs作为阴极和阳极发光材料分别修饰在DDCE的WE1和WE2上。依次固定上Au NPs、CEA适配体的互补链(cDNA)和BSA后,用Ag-PAMAM NCs标记的生物素适配体(Ag-PAMAM-bio-Apt)与修饰过的DDCE一起孵育。Ag-PAMAM NCs作为猝灭探针对共反应剂H_2O_2有原位消耗的作用,WE1和WE2上的ECL信号均降低。另外,L-Au NPs(WE2)与Ag-PAMAM NCs之间存在光谱重迭可以发生RET,这会使WE2上的ECL信号强度进一步降低。当目标物CEA存在时,CEA与电极界面上的cDNA对Ag-PAMAM-bio-Apt发生竞争反应,使得部分Ag-PAMAM-bio-Apt与DDCE分离,阴极和阳极的ECL信号强度恢复。该方法实现了对CEA的双重检测,阴极和阳极的线性范围均是1.0×10~(-12)–5.0×10~-77 g/mL,检出限分别为0.39 pg/mL和0.20 pg/mL。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CEA的测定,阴极的回收率为80.0%–104.8%,RSDs小于5.2%,阳极的回收率为80.0–110.0%,RSDs不超过7.7%。4.基于多功能金纳米棒构建ECL-RET传感器同时测定多种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基于电位分辨及空间分辨技术,发展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两种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肌红蛋白(Myo)和cTnI)的ECL-RET体系。CdS NWs和RuSi@Ru(bpy)_3~(2+)NPs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的ECL能量供体,金纳米棒(Au NRs)作为他们的ECL受体。通过调控Au NRs的两个吸收峰使其分别与CdS NWs和RuSi@Ru(bpy)_3~(2+)NPs的ECL发射光谱相匹配而发生RET,从而实现对ECL信号的有效放大。为验证该体系的生物应用能力,构建了一种同时检测急性心肌梗死两种生物标志物的免疫传感器平台。其对Myo和cTnI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13)–5.0×10~-77 g/mL和1.0×10~(-12)–1.0×10~-77 g/mL,检出限分别为0.20pg/mL和0.50 pg/mL。阴极测定Myo的回收率为89.6%–120.0%,RSDs小于8.0%;阳极测定Myo的回收率在86.0%–116.0%之间,RSDs不大于6.8%。为ECL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01)

共振能量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新型的基于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的裂开型CD20核酸适配体激活式荧光探针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检测。方法:将CD20核酸适配体CE4-1进行裂解,结合量子点和Cy5荧光供受体队之间的FRET效应,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裂开型核酸适配体的裂开位置、比例、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并在最优条件下评估该检测体系对CD20~+细胞的检测特异性。结果:将CD20核酸适配体CE4-1分别裂开成CE4-1-1a/CE4-1-1b和CE4-1-2a/CE4-1-2b两种组合,分别修饰量子点(QD)或荧光受体Cy5后两两组合,分别与CD20~+细胞孵育,流式细胞术发现CE4-1-1a/CE4-1-2b组合时信号最强;进一步,通过探索两种探针比例、探针浓度、孵育时间等参数,发现当CE4-1-1a和CE4-1-2b浓度比例为1:5、CE4-1-1a浓度为4 nM、孵育时间为50 min时,该裂开型核酸适配体体系显示出对靶肿瘤细胞最强的亲和力和FRET信号激活性能。进一步,实验发现该体系与CD20~+细胞(Raji和Ramos)可产生较强信号,而与CD20-细胞(Jurkat、K562、Min6和Hela)均未产生阳性信号,提示该探针可有效保持对CD20~+细胞的高特异性。结论:基于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的裂开型CD20核酸适配体探针体系在检测CD20~+细胞方面表现出了极低的背景信号,同时有着较好的FRET信号值,有望实现CD20~+NHL细胞的高灵敏激活式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能量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崔雯雯,徐琳琳,史艳宇,董娜,陈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构建关-开型复合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沙门氏菌[J].分析化学.2019

[2].张李钰,刘瑞萍,杨颖,孙宏利,王猛.基于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的裂开型CD20核酸适配体探针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检测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3].朱俊,李叶平,邹金汕,陈方缘,刘符明.碳点与曙红B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测定培氟沙星[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4].程家维,杨季冬,黄云梅,袁海燕.基于L-组氨酸功能化的金纳米与姜黄素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9

[5].周利,王取泉.等离激元共振能量转移与增强光催化研究进展[J].物理学报.2019

[6].李满秀,孙笑笑,宋志英,燕琪芳.基于加替沙星和金纳米粒子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妥布霉素[J].分析科学学报.2019

[7].张栋.环介导等温扩增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核酸及其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9

[8].周晓毓,赵建伟,马贵敏,贾红霞.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结合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扩增检测端粒酶活性[J].分析化学.2019

[9].任雪婷.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新方法检测生物分子[D].聊城大学.2019

[10].刘富饶.基于共振能量转移信号放大策略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应用[D].信阳师范学院.2019

论文知识图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光谱重迭(a)基于氧化石墨烯荧光共振能量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示意图+,Er3+纳米粒子和金纳米粒子...荧光恢复(“turn-on”)型荧光共不同浓度的半胱氨酸存在下NaYF4:Yb3+...

标签:;  ;  ;  ;  ;  ;  ;  

共振能量转移论文_崔雯雯,徐琳琳,史艳宇,董娜,陈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