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水明:论“意识形态”与“ideology”的翻译及理解问题论文

唐水明:论“意识形态”与“ideology”的翻译及理解问题论文

·哲学研究·

摘 要: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 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关键词:ideology; idealism;观念学;观念论;意识形态

“ideology”这个词是西方哲学文本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汉译文本中这个词被翻译为“意识形态”,然而所有的“ideology”都翻译成“意识形态”能否真实地反映“ideology”这个词在西方哲学语境中的真实意义?“ideology”如何翻译才能恰当、准确地体现原文的意思?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解析汉语中“意识形态”这个词本身的构词含义与使用情况;二是回到西方文本的历史语境中,看“ideology”这个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使用情况;三是考察“ideology”这个词与西方的哪些词汇相关。

一、汉语语境中“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

在汉语中“意识形态”这个词分别由“意识”与“形态”两个词构成。“形态”我们一般理解为一种事物呈现的状态,“意识”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组合来看“意识形态”就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可理解为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概括来说“意识形态”这个词有着这么几种用法:第一,总指人的思想观念形态,包括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的各种观念形态;第二,特指人们的社会观念或社会思潮;第三,特指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思想、观念、态度。

二、“意识形态”一词的翻译来源以及相关含义

上面只是从汉语语境讲“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含义与使用情况,但“意识形态”这个词是由西语翻译而来,所以对这个词的深入理解,要追溯到它在来源语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一)“意识形态”一词的外语来源

在我国,“意识形态”这个词是由英语中的“ideology”一词翻译而来,那就应当追溯“ideology”这个词的来源。英语中的“ideology”来源于法语,法语中的词形为“idéologie”。这里追问:“idéologie”这个词是如何构成?构词目的和当时的含义是什么?

因此,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因素都会制约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如果与第二语言相同部分越多,越有利于母语的迁移,可能会产生正迁移。相反,如果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与第二语言相同部分越少,就越不利于母语迁移,可能会产生负迁移。

法国人德斯蒂·德·特拉西于1797年构造了“idéologie”这个词[1]7,他将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Éléments d'idéologie,汉译为《意识形态的要素》。在特拉西那里“idéologie”这个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被翻译成“意识形态”?这些问题可以从这个词的组成以及他命名的这本书的内容来解答。

“idéologie”由“idéo”与“logie”两个词构成。“idéo”是观念的意思,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iδεα”;“logie”是论说、学说的意思,来源于古希腊语的“λóγο”;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观念论说、观念学说、观念学。所以单纯从词的分解与组合的角度看“idéologie”应翻译为“观念学”,观念学从字面可知是一门研究观念的学问,这里的“idéologie”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词汇。

而在特拉西那里“idéologie”是不是一种学科的含义?从他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确知这个词在他那里的确定含义。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四章 论判断以及它的关联的感觉活动

(1)在流程中经过了两段水洗,一次水洗将氧化铋夹杂的锌洗出,降低后段碱洗时碱的耗量;二次水洗为洗氯,经过水洗后氯在溶液中得到浓缩富集,洗氯为降低氧化铋中的氯含量,省去氯在氧化铋系统中循环作用。

第二部分:语法

第三部分:逻辑

第四与第五部分:论意志以及它的效力”[2]iii

上述笔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当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和改善,如此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在行业发展当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下面将对强化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

从职业信念、教育信念、学生信念和学科信念等维度,探讨张老师的教师信念变化及其职业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日记中反映的信念变化和建构过程,发现初任教师成长为成熟教师大约经历四个阶段:初任期、职业发展的初步稳定期、职业发展的犹豫期、职业发展的稳定成熟期。由于篇幅关系,下面摘抄的日志、听课记录、会议记录和培训学习笔记只是原文的一部分。

第三章 论记忆以及它的回忆

第二章 论感觉能力以及它的感觉活动

“第一章 追问思想是什么

“第一部分:严格意义的观念学

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被调查种植户属自发式生产,种植品种以传统蔬菜为主,优质品种较少,各菜农凭自己的经验种植,相关部门的调控能力较弱,较难让蔬菜生产朝无公害蔬菜基地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六章 论我们的复合观念的形成

第七章 论存在

第八章 我们的理智能力如何进行她们的活动

遇到错误资料很难完全避免,因此遇到资料错误时,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把这当成是挑战自我的机会。遇到错误资料时,建议用倒推法解决,顺着执行部件的连线反向倒推,对相关线路进行逐一排查。

第九章 身体的属性与他们的关系”[1]x

从这些章目的命名来看,本书涉及的完全是心理学、认识论、认知科学的问题,而这些内容也是哲学讨论的内容,而整套书的五个部分基本上涵盖哲学的论题范围,所以在特拉西那里“idéologie”的确切含义是:研究人的观念的学科,它研究人的感觉、联系、想象、思想、情感、意志。所以,这里的“idéologie”只能翻译为“观念学”。因此,他的那本书Éléments d'idéologie应翻译为《观念学的各部分》。

特拉西为什么会选用这个词来标示这门学问?这与当时的研究思潮有关,在特拉西之前洛克对人的观念就有过系统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展现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用“idea”这个词统指人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说:“我屡屡运用‘观念’(idea)……这个名词,我想最足以代表一个人在思想时理解所有的任何物象。因此,我就用它来表示幻想、意念、影像,或心中能够想到的任何东西”[3]5。另外特拉西的老师孔狄亚克也写作了《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这些书,所以他本人写作这样一本书是与当时的学术潮流密切相关的。是什么触发他去做这样一种探究呢?这是受到启蒙运动所主张的理性主义的召唤,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理性是人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理性,那么我们就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启蒙,社会的愚昧与混乱就能得到解决,这是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者的一种基本观点。

(二)“idéologie”一词的意义流变

特拉西在学科的意义上构造了这个词,那后来为什么会受到批评?且失去其学科意义呢?这与这个词之后的使用情况,以及观念学本身的发展状况有关。观念学家认为观念学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的研究,而理智、情感、意志是人性中的各部分,所以观念学可以为社会制度的建构提供依据,因为他们认为社会制度应建立在人性研究的基础上。

事实上,尽管我国当前还未在立法层面对犯罪进行轻重分层,但将一些行政违法行为进行犯罪化处理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例如,2011年的《刑法修正案(八)》就将“醉驾”“飙车”以及未达数额较大标准的“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等原属行政违法的行为进行了犯罪化处理;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再次将许多原属行政违法的行为进行了犯罪化处理,如未达数额较大标准的多次抢夺行为,买卖居民身份证和伪造、变造、买卖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的行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行为,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的行为,代替考试的行为,等等。

然而,拿破仑却对观念学家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拿破仑说:“这就归于这种观念学(idéologie),归于这种愚昏的形而上学,它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寻求第一因,希望在其基础上建立人民的立法,而不是让法律顺应一种有关人类心灵及历史教训的知识,我们美丽的法兰西所经历的所有的不幸必须归因于此。”[4]88

根据预计,地球可能会稍微增大一点,因为太空碎块正在不断地坠落在地球上。据美国宇航局(NASA)预测,每天大约有100吨的流星体降落,但绝大部分在大气中烧尽,然后作为尘埃降落在地球表面。流星碎块增加了地球的质量,但微不足道,远远不足以支撑地球膨胀论。2011年,NASA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地球并没有增大,其变化幅度没有任何统计意义。该研究发现,每年地球半径的平均变化幅度仅为0.1毫米,大约相当于人类一根发丝的厚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根本不足以使大陆发生变化。

在拿破仑看来那些观念学家以他们所认为的理性主义否认传统的道德、风俗、宗教,认为这些传统的东西是不合乎理性的,而他们的这种评判是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的评判。另外拿破仑认为这种观念学的研究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上学。观念学家大多数是自由主义者,拿破仑对观念学家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的政治目的,但其中也确实点出了观念学所存在的问题——脱离具体历史语境评判社会道德、风俗、宗教,理想化地建构社会制度。拿破仑也提出一条与观念学家相反的社会制度建构原则——“任何一个应召来改造国家的人,必须遵循截然相反的原则。历史是描绘人心的。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探求各种法律体系的优点和缺点”[5]460。拿破仑的批判,使这个词的学科意义逐渐被削弱,政治意义逐渐增强。

目前,学校以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为主,以蛹虫草为代表的成果产业化还主要以学校科技园投入生产为主体,产品还没有进入市场,规模也很小。另外,根据管理规定,学校本身也没有作为投资主体的资格,需要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投资,而目前的资产经营公司还没有承担起这一职能。

(三)“idéologie”与“ideolism”的关系

“idéologie”与“idealism”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相互交叉使用。首先这两个词有着一个共同的词根“idea”, “idealism”应翻译为“观念论”或“观念主义”,是一种探讨观念的学问。另外它们的内涵有相同之处,“ideologie”也指从人的观念去解释的人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历史发展。 “idealism”与“idéologie”在西方的语境中有时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idealism”作为一种理论更倾向于将观念当作整个世界的基础。

三、德语语境中的观念学

特拉西构造了“idéologie(观念学)”这个词,这个词也随之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受英国、法国观念学的影响,德国人也努力建构着自己的“ideologie(观念学)”。

(一)德国人的ideologie(观念学)

尽管拿破仑对观念学家们做出了严厉的批评,但观念学(ideologie)毕竟是启蒙理性号召下的产物。同样在启蒙理性的号召下,德国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观念学。从康德的三大批判、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到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再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们所从事的就是观念学的建构。德国人在建构观念学时使用较多的一个词语是“idealismus”,“idealismus”其实就是一种讨论观念的理论。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的原名为“System Des Transcendentalen Idealismus” ,这里的“idealismus”被翻译为“唯心论”,其实应翻译为“观念论”,因此,这本书翻译为《先验观念论的体系》更加恰当。

(二)“意识形态”与“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

汉语“意识形态”这个组合词中的“形态”翻译成德文为“gestalt”,复数为“gestalten”,“意识”翻译成德文为“bewusstsein”,“意识形态”在字面上对应的德语就应是“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而这个词在黑格尔那里常用到,在黑格尔那里此词指意识的各种形态,具体指感觉、知觉、理智、自我意识、伦理、道德、宗教[6]。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对观念的研究,所以黑格尔的学问也可以叫作“ideologie(观念学)”。这里存在一个问题,“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与“ideologie”都翻译成“意识形态”的话,在中文中就看不出德文语境中两个不同的词的差异。如果这两个词在同一本书中出现,那么译者就应考量“ideologie”是翻译成“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

四、马克思对“ideologie”的使用

马克思青年时期曾参加青年黑格尔学派,而当时德国哲学的理论形态就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ideologie(观念学),所以马克思十分了解ideologie(观念学),这就为他后来批判ideologie(观念学)奠定了基础。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ideologie”

马克思是如何使用这个词的?弄清“ideologie”一词在马克思那里的使用情况,需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一书中,马克思使用了“ideologie”。马克思这里的“ideologie”是什么含义?这得回到德文文本中加以讨论,德文文本如下:

“Die deutsche Ideologie

第一部分有这些章目: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为(72.14±1.58)岁;实验组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为(40.14±1.06)岁。男113例,女1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潮正欲挤过去再问,手机突然响了,掏出一看,是“诗的妾”的短信息:老公,妾在去温州的列车上呢。不知怎的,妾突然后悔了自己的这个行动,妾现在最想见的人,是你。高潮回信息:一场突袭大戏的序幕,即将拉开,未知的结局,会涂抹谁生活的色彩?

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äsentanten

第五章 论意愿以及它的欲望的感觉活动

Feuerbach, B. Bauer und Stirner,

und des deutschen Sozialismus

in seinen verschiedenen Propheten”[7]9

在马克思这里,“ideologie”的所指与含义可以从副标题与主标题的关系进行解答。副标题说的是“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那么可进一步明确这里的“ideologie”具体指“现代德国哲学”和“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在特拉西那里“idéologie”本就是观念学的意思,是哲学的一种具体理论形态,所以这个词往往也代指哲学。另外观念学家根据他们的观念学来设计社会制度,所以“idéologie”就跟社会政治学说关联上了,可以说这些社会政治学说是观念学家自己观念学的社会运用。

所以在马克思这里“ideologie”有三种指向:第一,指观念学本身;第二,指哲学;第三,指根据观念学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的意义并不是分开的,而是关联着的,所以马克思有时也直接用“哲学”这个词来称呼观念学,有时“观念学家”就是指哲学家。这里“Die deutsche Ideologie”如果翻译成“德国观念学”将更切合文本语境,因为对德意志ideologie(观念学)的批判其实就是对当时德国哲学的批判,而当时的德国哲学就是德国的观念学。马克思之后说:“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的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8]509在当时的观念学家那里有一条基本的假设——人之为人就是人能思想、有观念,弄清楚人的观念的运转就可以解释人的行为与人的社会。也就是认为观念是人与人的社会的基础,所以观念学家将对观念的研究看成是解决社会问题与建构社会制度的依据。马克思批判观念学家的这种想法是一种虚假设定,是一种本末倒置——把观念看成造成外部现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观念是外部现实的一种映现,不是观念造成了外部现实,而是外部现实造成了观念。马克思特别强调“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6]524。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词

为了全面界定“ideologie”在马克思那里的用法,还需要考察一些相关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建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9]8“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7] 9。这两段话中“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形式”分别对应原文的“gesellschaftliche Bewußtseinsformen”“ideologischen Formen”, 这里“ideologischen Formen”指“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而这些是思想观念,所以“ideologischen Formen”也可以翻译为“思想观念的形式”,从这点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个翻译也是恰当的。“ideologischen”是“ideologie”的形容词形式,而“ideologie”的原意是“观念学”,那么能否翻译成“观念学的形式”呢?明显这种翻译与文本语境不相切合。

那里竟然藏了一条索道!我大为惊讶。忍不住问了问身边一位当地的朋友,他肯定了我的判断,告诉我那是东浒村新开发的旅游项目——高空滑索。

这里需明确“gesellschaftliche Bewußtseinsformen(社会意识形式)”“ideologischen Formen(意识形态的形式)” “ideologie(观念学)”这个三个概念的关系。从马克思的话语中可看出“社会意识形式”这个概念是最广泛的,因为它泛指一切观念,而“ideologie(观念学)”指称范围小于“ideologischen Formen(意识形态的形式)”,因为“ideologie(观念学)”仅指哲学意义上的一种理论,而一种哲学理论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五、马克思之后“ideologie”的流传与使用

“ideologie”一词通过马克思的文本得到进一步传播,其意义也随着使用情况发生变化,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个词的政治意味渐浓,而学科意义却逐渐消失。

(一)“ideologie”与各种“主义”的关系

“ideologie”这个词也可以这样解释: “ideo”指想法,“logie”指述说、话语,所以“idéologie”也可以理解为想法述说、观念话语。想法述说表达了人的观点与诉求,这些诉求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主义”。因此,“ideologie”被用来指称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尤其在马克思批判“ideologie”之后,这个词几乎变成了政治观念或政治学说的代名词。

(二)阿尔都塞的“idéologie”

马克思的文本广泛传播后产生了一大批意识形态的研究者,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路易·阿尔都塞。路易·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éologieetAppareilsIdéologiquesd'Etat)一书中对意识形态做了深入研究,在他那里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意识,这种意识先于个体但通过个体发挥影响,这种意识驱动或引导着个体的行为。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理解明确了意识形态不只是观念层面的,更是现实的建构因素。

六、小结

经过词源的追溯以及词义变化的追溯,“ideologie”这个词可总结为以下几种意义:第一,作为严格的学科意义上的“ideologie”,这种学科的“ideologie”与哲学、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认识论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致性,有时可交替使用。第二,作为意识建构的各种形态的“ideologie”,包括人类历史中发展出来的神话、艺术、科学、宗教等观念。第三,作为观念述说的“ideologie”,这种常常与一些什么主义联系在一起。第四,作为下层的无意识,它引导人们的意识活动的底层逻辑,这种底层逻辑是隐含的、无意识的、不表露出来的。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的原因在于意识本身的交互流变。学科意义上的“ideologie”在发展一段时期后,本身也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ideologie”,或者说观念学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而这种具体的形态本就是一种述说、一种表达、一种主张,而各种“ideologie”又由隐藏的底层的“ideologie”驱动,底层的“ideologie”引发显意识层面的活动。但作为学科意义上的“ideologie”应翻译成“观念学”,其余三种意义可翻译成“意识形态”或“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孙兆政,蒋龙翔,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 TRACY D,LEMENTS D.É d'idéologie: Première partie,Idéologie proprement dite [M]. Paris:Chez Courcier,1817.

[3] 洛克.人类理解论(上)[M].关文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 BONAPARTE N. Au conseil d'état[C]//.Oeuvres de Napoléon Bonaparte:Tome V. Paris: C.L.F. Panckoucke,1821.

[5] 拿破仑.从历史中探寻各种法律体系的优缺点[M]//王养冲,陈崇武,选编.拿破仑书信文件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 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MARX K ,ENGELS F. Die deutsche Ideologie[M]// MARX K ,ENGELS F. Werke:Band 3. Berlin:Dietz Verlag Berlin,1978.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OntheTranslationandUnderstandingof"Yishixingtai"and"Ideology"

TANG Shuiming

(Biquan Academ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The English word "ideology" cannot be generally translated into "yishixingtai".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id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idea. Regardless of the western historical context, translating it into "yishixingtai" will obscure the discipline meaning of the word. Before Napoleon criticized ideologists, "ideology" was used as a discipline word, and its political meaning had not yet appeared. Therefore, "ideology" appearing in western literature before this time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guannianxue" (science of ideas). Whether "yishixingtai" or "guannianxue" after Napoleon's criticism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When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the word is too heavy, it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yishixingtai" and when the discipline meaning is too heavy, it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guannianxue".

Keywords:ideology;idealism;guannianxue;guanianlun;yishixingtai

OSID: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9)04-0034-04

DOI:10.3969/j.issn.1003-0964.2019.04.006

收稿日期:2019-02-15;收修日期:2019-04-25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A362)

作者简介:唐水明(1992—),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

((责任编辑:蔡宇宏)

标签:;  ;  ;  ;  ;  ;  ;  ;  ;  ;  ;  

唐水明:论“意识形态”与“ideology”的翻译及理解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