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论文-牛雪明

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论文-牛雪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药物控制释放,介孔二氧化硅,超疏水高分子膜

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牛雪明[1](2019)在《介孔二氧化硅和超疏水抗菌生物膜两种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制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药物学、生物材料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可以控制药物释放的载体成为逐渐兴起的药物运输体系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给药模式相比,药物控制体系的优点在于在机体内可以实现药物靶向、缓释,有效地降低了因药物短时间内大量释放而引起的身体不适的风险以及一些药物的生物毒性。其中药物载体的性能是药物控制释放技术的重点所在,包括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承载药物能力。所以对此类材料制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分别针对两种药研究了两种载药材料。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5-HMF)是由葡萄糖和果糖脱水生成的一种亲水性小分子化合物,因其抗氧化和抗炎被广泛研究,然而由于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当使用过量时会引起生物毒性,以及其化学不稳定性使其在药物使用方面的研究受到阻碍。为了克服这一阻碍,该论文采用新型叁维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3D-MSNs)作为药物载体,通过载体的降解药物被缓慢地释放出来,降低了药物的生物毒性,并且延长了药效。通过对工艺的优化我们得到了粒径更小,分散度更好,比表面积更大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介孔二氧化硅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通过载体的包封,也增强了小分子药物的稳定性。碘是一种广谱药物,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杀菌抑菌效果,适用范围很广,并且不具有耐药性。主要用于医药、燃料、感光材料及化学试剂。碘通常被用于抑制外伤或术后伤口的细菌滋生,但是由于碘易挥发而且使用浓度较高时会产生毒性和腐蚀性,导致在医疗领域的推广受到抑制,普通的涂抹很难具有一个长时间的杀菌效果。我们利用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PTFE)和聚维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通过一种新颖并且简单的方法合成了一种载碘的超疏水生物膜。因为超疏水材料表面十分粗糙的结构会将空气困在超疏水薄膜表面的凹槽中形成一个空气层,利用这层空气膜的存在把超疏水界面作为一个药物控制释放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该生物膜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细菌粘附的效果,而且可以达到长效抗菌。综上所诉,控制药物释放载体的发展为一些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差的药物使用和推广提供了途径和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潘继华,惠永欣,李鹤群[2](2019)在《浅论壳聚糖基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药物的控制释放要求逐渐提升。水凝胶实际应用中具备很强的理化性质,同时得益于壳聚糖的存在,水凝胶的种类也逐渐丰富。文章对壳聚糖与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物理作用与化学网络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将探究的重点放置在了药物担载与释放上,仅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06期)

施萍,曾贤伍,何文涛,彭立聪,祁芊芊[3](2019)在《肿瘤靶向pH响应药物递送-成像体系的合成与控制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聚烯丙基胺修饰合成了一种苯硼酸靶向的聚合物配体:聚烯丙基胺/马来酸酐-聚乙二醇-硫辛酸-苯硼酸(PAH/SA-PEG-LA-PBA),共轭作用在ZnO、CdTe/CdS量子点表面,连接抗癌药物阿霉素后形成苯硼酸靶向-示踪诊疗一体体系:ZnO、CdTe/CdS@(PAH/SA-PEG-LA-PBA)-DOX(量子点的荧光可示踪/显像药物递送过程),核磁共振(~1H-NMR)测试表明成功合成了(PAH/SA-PEG-LA-PBA)聚合物,透射电镜(TEM)测得该体系呈规整球形且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30 n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谱图显示该体系具有ZnO、CdTe/CdS量子点的吸收峰,还出现了较强的荧光发射峰,由此说明了苯硼酸靶向的诊疗示踪一体体系的成功制得,负载阿霉素的纳米粒子的载药量为80%.体外释放研究表明,pH 5.0时药物释放速度比pH 7.4时快,48 h后累计释放率达87.1%.因此,该pH响应性纳米颗粒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占晨越,吴昊,吴水珠,曾钫[4](2017)在《基于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抗癌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癌症依然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化学疗法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能够增加药物同时能够增强化疗效果,同时配合光热治疗能够更有效的对癌症进行治疗。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能够对肿瘤细胞溶酶体内低p H进行响应(p H<5)并释放出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的纳米粒子载药体系。首先合成了具有光热转换功能的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然后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利用四乙氧基硅烷的聚合反应在表面包覆介孔硅,最后在其表面覆盖DPPC/DSPE-PEG2000磷脂膜,并在介孔硅孔隙中负载模型药物阿霉素以及酸性响应小分子碳酸氢铵。通过细胞荧光成像观察到了阿霉素的释放,并通过MTT实验结果证明了该体系对Hela细胞的活性有更好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宋一凡,柴云,张普玉[5](2016)在《温敏性聚合物胶束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温敏性双亲嵌段聚合物对这一刺激产生响应,自组装为具有疏水性核/亲水性壳结构的胶束,可作为载体负载活性物质或疏水性药物,具有提高药物利用率、靶向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可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等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显着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介绍了不同类型温敏性聚合物胶束在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6年06期)

王前程[6](2015)在《关于壳聚糖基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医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药物的研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某些药物的控制释放,需要尤其注重。水凝胶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了优越的理化性质,基于壳聚糖,能够制造出更多功能多样的水凝胶。本文对壳聚糖积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物理作用结构空间和化学网络结构做了详尽分析,探讨了药物的担载和释放,以期对壳聚糖及水凝胶药物的研发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33期)

任玉,王瑞睿,高立章,李珂,柳朝永[7](2015)在《基因/化疗药物时序控制释放体系的构建及抑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基因治疗协同化疗可实现化疗增敏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细胞先处理miR-21抑制剂(miR-21i)4h后给予化疗药物阿霉素(Dox)能获得最佳的肿瘤治疗效果,提示基因治疗联合化疗必须重视用药时序问题。这对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实现基因/化疗药物高效负载,使基因与化疗药物同时投递到同一肿瘤细胞[3];二要控制基因与化疗药物精准的时序控制释放。本课题组设计并构建了以金纳米球为基础的纳米微粒AuNPs,高效同载miR-21i和Dox。AuNPs进入细胞后,先释放miR-21i以调高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4h后以近红外光照控制阿霉素释放,实现了基因/化疗药物的精准时序控制释放。相对于游离药物组,时序治疗组可显着诱导细胞凋亡,药物半数抑制浓度降低了8倍。同时,AuNPs在裸鼠体内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性。相对于同时给药组,时序治疗组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体内生长,降低阿霉素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该研究为提高肿瘤联合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策略。(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5-10-17)

曾敬,康艳红,田鹏,苏桂田[8](2014)在《壳聚糖基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充分膨胀后具有与机体组织相似的物理性质,如柔软、有弹性、与生物液之间的界面张力低等。另外,水凝胶还具有孔径、机械强度和尺寸可调性等优点,适于作为药物控制释放的载体形式。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活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全可降解性及无毒性等优点,是良好的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以壳聚糖为基材,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可制备出pH敏感型、温敏型、光敏型等多种形式、不同性能的水凝胶。就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包括通过物理作用形成水凝胶的方法及通过化学交联作用制备水凝胶的方法,探讨了壳聚糖基水凝胶对药物的担载和释放,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黄建敏,王文俊,李伯耿,朱世平[9](2014)在《球形扩散控制体系中药物释放的建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球形扩散控制体系中的药物释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借鉴反问题求解思路,利用混合Newton-Tikhonov正则化方法,优化体系中初始药物浓度分布以及扩散系数分布,实现不同的目标药物释放。在固定扩散系数条件下,优化了实现拟恒速、速率线性降低及先增后恒速的非线性释放目标的初始药物浓度分布;还优化了不同初始药物浓度分布条件下的体系扩散系数分布,以期达到拟恒速释放。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球形基质体系中药物的初始浓度分布或扩散系数分布,体系的药物释放可达到释放的目标要求;通过简单的外层无/少药物负载的初始浓度设计,优化扩散系数的体系可有效解决"突释"问题。(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唐延甜,金青,孟娟[10](2011)在《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动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控制释放系统的不同种类,对近年来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动力学研究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6期)

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药物的控制释放要求逐渐提升。水凝胶实际应用中具备很强的理化性质,同时得益于壳聚糖的存在,水凝胶的种类也逐渐丰富。文章对壳聚糖与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物理作用与化学网络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将探究的重点放置在了药物担载与释放上,仅供参考与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牛雪明.介孔二氧化硅和超疏水抗菌生物膜两种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制备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潘继华,惠永欣,李鹤群.浅论壳聚糖基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J].西部皮革.2019

[3].施萍,曾贤伍,何文涛,彭立聪,祁芊芊.肿瘤靶向pH响应药物递送-成像体系的合成与控制释放研究[J].化学研究.2019

[4].占晨越,吴昊,吴水珠,曾钫.基于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抗癌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2017

[5].宋一凡,柴云,张普玉.温敏性聚合物胶束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6

[6].王前程.关于壳聚糖基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分析[J].科技展望.2015

[7].任玉,王瑞睿,高立章,李珂,柳朝永.基因/化疗药物时序控制释放体系的构建及抑瘤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5

[8].曾敬,康艳红,田鹏,苏桂田.壳聚糖基水凝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黄建敏,王文俊,李伯耿,朱世平.球形扩散控制体系中药物释放的建模及优化[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

[10].唐延甜,金青,孟娟.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动力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

标签:;  ;  ;  

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论文-牛雪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