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对泥炭藓泥炭地表面湿度和碳累积速率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泥炭藓泥炭地表面湿度和碳累积速率的影响

论文摘要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气候变暖对于沼泽、尤其是泥炭藓泥炭沼泽的表面湿度变化和碳汇功能的影响还不够清晰。本研究选择长白山区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三处泥炭藓泥炭沼泽,即老白山(44°06’13.2″N,128°02’36.7″E,海拔1691m)、哈泥(42°11’43″-42°14’13″N,126°28’44″-126°33’39″E,海拔890m)和金川(42°20’56″N,126°22’51″E,海拔615m)表层约50cm的泥炭剖面,利用植物大化石、有壳变形虫、腐殖化度、d13C、d18O等重建了过去约50年的沼泽表面湿度变化,通过137Cs和AMS14C定年技术,建立深度-年代模型,并计算了泥炭藓泥炭剖面的碳累积速率。研究表明,老白山剖面0-41cm(1963-2008CE)植物大化石以泥炭藓(Sphagnum spp.)和金发藓(Polytrichum spp.)为主(两者之和基本在87%以上),其中指示偏干的尖叶组泥炭藓(S.sectionAcutifolia)和大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随着剖面向上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有壳变形虫重建的水位埋深随着剖面深度的减小逐渐增大,两者均指示着沼泽地表湿度变干的趋势。通过与当地的气象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偏干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温度比降水升高更快造成的。同时,尖叶组泥炭藓(S.section Acutifolia)和金发藓(P.commune)的d13C从下向上越来越负,而d18O出现偏正的趋势,这进一步证明由温度导致的蒸发占据主导地位。哈泥HNS1剖面0-50cm(1957-2007CE)的植物大化石以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为主,DCA第一轴得分从剖面下部向上逐渐降低(偏干),腐殖化度(Humification)、烧失量(LOI)与此变化一致,d13C的值越来越负,与老白山剖面变化一致。金川剖面0-50cm(1962-2007CE)的植物大化石以大泥炭藓(S.palustre)为主,DCA第一轴得分、腐殖化度和烧失量的变化趋势与哈泥剖面一致。将哈泥和金川剖面表面湿度的代用指标与附近的靖宇气象站器测数据比较,发现这两个泥炭地的表面湿度的降低也是与温度引起的有效降水减少密切相关,尤其是1990年以后,温度升高加快,地表湿度下降明显。三个水文上无联系的泥炭沼泽表面湿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该区域在过去的近50年沼泽表面湿度趋干,而这种变干趋势主要是由温度升高造成的。HNS1剖面的碳累积速率变化在27.7 g/m2·y~212.8 g/m2·y,平均为112 g/m2·y。金川剖面的碳累积速率变化在80.5 g/m2·y~914.7 g/m2·y,平均为378.5 g/m2·y,两个剖面碳累积速率相差较大,但是变化趋势一致,都是从下部向上逐渐降低,即过去50年随着温度升高,泥炭藓泥炭地的碳累积速率下降。该研究表明,在气候进一步变暖的背景下,泥炭藓泥炭地表面湿度将下降,引起泥炭藓发育不良,导致碳累积速率降低,进而减弱了泥炭地的碳汇功能。探究近50年来沼泽表面湿度和碳累积速率变化,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下,泥炭沼泽发育和碳汇功能提供基础数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国内会议

作者: 赵红艳,李鸿凯,杨廷万,杨倩楠,孙晶晶,卜兆君,王升忠

关键词: 植物大化石,泥炭藓,碳累积,沼泽表面湿度,气候变化

来源: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 2019-10-11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

单位: 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保部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 Q914;P467

DOI: 10.26914/c.cnkihy.2019.073836

页码: 134

总页数: 1

文件大小: 489k

下载量: 2

相关论文文献

  • [1].湖北省恩施市太山庙泥炭藓泥炭沼泽分布及其环境特征研究[J]. 湿地科学 2020(03)
  • [2].泥炭藓设施栽培关键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08)
  • [3].泥炭藓人工种植实验初探[J]. 贵州林业科技 2018(02)
  • [4].从种子开始栽培猪笼草[J]. 花卉 2017(05)
  • [5].神奇的泥炭藓[J]. 大自然 2017(03)
  • [6].七姊妹山泥炭藓资源综合调查报告[J]. 农家参谋 2017(13)
  • [7].多面手泥炭藓[J]. 大众科学 2018(02)
  • [8].泥炭藓种植与泥炭开采迹地生态恢复的技术进展[J]. 园林 2013(03)
  • [9].火烧高温对泥炭藓孢子萌发力影响的模拟实验[J]. 生态学杂志 2019(08)
  • [10].小小泥炭藓,气候助推器[J]. 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4(12)
  • [11].泥炭藓室内栽培试验初报[J]. 林业科技通讯 2019(09)
  • [12].“超级海绵”泥炭藓[J]. 森林与人类 2013(07)
  • [13].长白山区典型泥炭藓沼泽的有壳变形虫[J]. 湿地科学 2010(03)
  • [14].亚热带泥炭藓沼泽生态学研究概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3)
  • [15].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沼泽植物多样性[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05)
  • [16].泥炭藓群落的光谱特征及遥感识别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 2019(02)
  • [17].常温下泥炭藓对水果保鲜作用的实验[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05)
  • [18].采伐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泥炭藓沼泽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 [19].白江河泥炭地泥炭藓孢子萌发力对排水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5)
  • [20].湖北二仙岩泥炭藓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储量分布特征[J]. 湖北林业科技 2020(04)
  • [21].福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泥炭藓沼泽植物资源调查[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 [22].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植被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04)
  • [23].泥炭藓沼泽湿地评价及保护——以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为例[J]. 安徽林业科技 2020(02)
  • [24].吸水能力最强的植物──泥炭藓[J]. 科学种养 2016(03)
  • [25].多纹泥炭藓外植体消毒及其培养基筛选[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4)
  • [26].鄂西南七姊妹山两种泥炭藓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18(06)
  • [27].高有效氮可降低泥炭藓泥炭中的多酚含量[J]. 腐植酸 2014(05)
  • [28].基于MODIS数据的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植被指数变化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13)
  • [29].珍而不“贵” 海花草[J]. 旅游纵览 2016(07)
  • [30].遮阴对两种泥炭藓植物生长及相互作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2)

标签:;  ;  ;  ;  ;  

气候变暖对泥炭藓泥炭地表面湿度和碳累积速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