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郴:古代文书的“红吃黑”和“黑吃红”论文

叶桂郴:古代文书的“红吃黑”和“黑吃红”论文

自古道“私凭文书官凭印”说的是中国古代民间契约靠的是文书和手模(画),官家文书靠的是印鉴,来确认其真实性和权威性。

新科雷嘉是少数几个仍然以自然吸气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紧凑型SUV,而实际表现证明这套“守旧”的方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心应手的。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50马力,峰值扭矩为200牛·米,配合一台CVT变速箱,在城市工况中的动力随叫随到,加速响应也比较积极。考虑到它不足1.5吨的车重,这样的表现还算令人满意。

官方印鉴的权威性毋庸赘言,但保证其真实性则是历代王朝煞费苦心的事情。本文谈谈古代公文防伪的“红吃黑”和“黑吃红”。

印鉴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早。西周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于公文。印鉴作为官员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当时叫“玺”。秦朝后,“玺”只称呼皇帝的印章(武则天以“玺”和“死”音近,改“玺”为“宝”),百官之印章叫“印”,规定官府发出的公文必须加盖印章,以证明公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要的文书,还要加“封泥”,就是在简册封页的结绳处糊上一块黏泥,在黏泥上加盖印章。印章的字体因为秦代开始用小篆,故以后历代官印都用小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被广泛使用,官府文书改用纸帛,印玺用朱红色直接钤印于纸上。纸质制发的文书具有印迹清晰、不易消褪、经久耐用等特点。

从官方文书出现的那天开始,制伪和防伪也就开始了。古人为了文书的安全,文书的制作和拆阅都得在签押房进行,各个环节的相关办理人员都得签字负责,建立严格的用印登记制度,不准官印加盖私文书,要求公文加盖弥缝章等。

(25)今宜再顯:昊天宜命,太玄悖與。(《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註》卷三,《中华道藏》30/554)

这就是所谓的“红吃黑”和“黑吃红”。

唐代规定钤印的时候,必须“朱”在“墨”上,不能“墨”在“朱”上。也就是说,印要盖在官署落款的文字上面,严禁先钤印后书写文字。宋代,则以文书中文字和印章的墨朱先后确定公文的真伪。

历代朝廷对伪造公文都有严厉的惩治措施。明朝对于后者有严格的惩治律条:《大明律·刑律·诈伪》:“凡诈为制书及增减者,皆斩;未施行者,绞;传写失错者,杖一百。诈为将军、总兵官、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都指挥使司、内外各卫指挥使司、守御紧要隘口千户所文书,套画押字,盗用印信及空纸用印者,皆绞。……其当该官司知而听行,各与同罪。”伪造文书、盗取印信及在空白纸上盖官方印鉴的,判处斩刑或绞刑;伪造文书但没有使用的,判处绞刑;书写文书错误的,打一百板子;明知罪犯的所为而放任的,和罪犯的惩处一样。

“红吃黑”就是红色的印鉴压在黑色的文字上,黑色的文字在先,后加盖红色的印鉴,这种文书是真实的文书。“黑吃红”则相反,就是红色的印鉴事先盖好,文字和日期是后期填写上去的,这种文书往往是伪造或不真实的。

公文的防伪制度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公文使用的需要,有利于国家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政令的实行,其合理部分,直到今天仍然在沿用。

“红吃黑”和“黑吃红”实为现代法学痕迹鉴定“朱墨时序”的源头。

综合模型是整合数据分析观念的外显表现和内隐的认知过程的综合视角建构的,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如张丹将数据分析观念的评价框架划分为3个维度9个要素,各要素又划分四个水平,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小学生在教学情境下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阶段[11].该框架以数据分析过程为暗线,结合统计意识和随机思维,但未涉及批判思维,且需要更多的样本进行验证.

(选自《文史春秋》2018年第10期)

标签:;  ;  ;  ;  ;  ;  ;  ;  ;  

叶桂郴:古代文书的“红吃黑”和“黑吃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