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胞嘧啶论文_聂德新,谈毅,陈博,姜腾波,孙晓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氟胞嘧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胞嘧啶,脑膜炎,球菌,霉素,两性,氟康唑,苯胺。

氟胞嘧啶论文文献综述

聂德新,谈毅,陈博,姜腾波,孙晓旭[1](2019)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HIV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中血清外泌体CD_(93)及炎性因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继发隐球菌脑膜炎(HIV-CM)的疗效及血清外泌体CD_(93)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浙江衢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HIV-C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脑脊液(CSF)隐球菌转阴性率、病死率、血清外泌体CD_(93)和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乏力、发热、听力下降、视物模糊和抽搐的发生情况无显着差异;而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降低(2.50%vs 15.00%,P<0.05),CSF隐球菌转阴率升高(80.00%vs 57.50%,P<0.05)。治疗后,血清外泌体表面抗原蛋白CD_(93)和血清IFN-γ、TNF-α、IL-4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可以较好地改善HIV-CM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CSF隐球菌转阴率,降低病死率,并且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外泌体CD_(93)水平而改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李锐,刘福,杨明[2](2018)在《氟胞嘧啶或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CZ)与两性霉素B(AM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关于AMB+5FC与AMB+FCZ对比治疗CM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及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中英文文献,7项研究,4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AMB+5FC组的2周死亡率低于AMB+FCZ组[OR=1.88,95%CI(1.09,3.23),P=0.02],但在10周死亡率方面2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OR=1.29,95%CI(0.83,2.03),P=0.26];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不良反应(AEs)发生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OR=0.91,95%CI(0.73,1.12),P=0.36]。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应用AMB+5FC可以降低CM患者的死亡率,虽然两组AEs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但AMB+5FC可能发生更严重的AEs。(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钟国庆[3](2018)在《氟胞嘧啶联合两性霉素B减轻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机体免疫细胞被大量破坏,免疫功能降低甚至丧失,易感染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1]。隐球菌脑膜炎属于艾滋病晚期患者常见中枢神经感染病症,早期诊断难度大,晚期治疗药物少,预后凶险~[2]。相关研究指出,氟胞嘧啶作为抗真菌药物,高浓度杀菌功能良好,其与抗真菌谱广的两性霉素B联用,能够加快真菌感染病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3]。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氟胞嘧啶联合两性霉素B在(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王懿[4](2018)在《应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唑类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28例行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治疗者作为对照组,28例行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治疗后脑脊液生化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实施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治疗,可发挥良好的效果,解除脑膜刺激征,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08期)

方贤富[5](2018)在《新型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杂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真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感染对人类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尤其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而言。近来,由于传统抗真菌药包括唑类、多烯类、氟胞嘧啶和棘白菌素的耐药性增加,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正在上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不具有耐药性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新型抗真菌剂。氟康唑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定的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抗真菌谱广、肝毒性小、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等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然而,氟康唑的长期临床使用已导致氟康唑耐药性白色念珠菌分离株的增加。另外,氟康唑不能有效抑制侵袭性曲霉菌的生长。因此,研制新型氟康唑类似物成为重要的科研课题,以克服其耐药性和扩大其抗真菌谱,并进一步提高其抗真菌疗效。目前,对氟康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一些官能团如胺类、N-杂环和稠合杂环类、醚类和其他官能团等取代叁唑环上,以获得新型氟康唑类似物,为进一步的新药合成研究提供线索。尽管氟康唑的结构修饰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伏立康唑作为新一代叁唑类抗真菌药,是在氟康唑结构丙基骨架上加入一个甲基并用一个氟代嘧啶环取代了氟康唑的一个叁唑环而得到的,与氟康唑相比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但是用另一类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取代氟康唑的一个叁唑环的相关研究未被报道。5-氟胞嘧啶(或氟胞嘧啶)作为一类典型的抗真菌药物的代表,对隐球菌属和念珠菌属等具有较高抗菌活性,且对着色真菌和少数曲霉菌也有一定抗菌活性。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其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并且频繁发生耐药性,因此它作为治疗真菌感染的单一药物是有问题的。然而,临床上5-氟胞嘧啶与其他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特别是与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联合使用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也成为研究5-氟胞嘧啶的热点。鉴于此,本文基于氟康唑在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与伏立康唑的结构特点和5-氟胞嘧啶的研究热点,利用药物设计中的拼合原理,首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杂合物,研究了其抗真菌能力,初步探讨了构效关系,研究了高活性分子的杀菌速率,并初步探索了高活性分子抗真菌的作用靶点,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新型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杂合物的制备:以氯乙酰氯和间二氟苯为起始原料,在叁氯化铝的催化条件下经Friedel-Crafts反应以高产率地得到化合物II-2,进一步与1,2,4-叁唑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叁唑酮中间体II-3,然后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的催化下经Corey-Chaykovsky反应得到环氧化合物II-4,再在以体积比为二比一的乙醇和水为混合溶剂以及碳酸钾催化剂下II-4与5-氟胞嘧啶发生开环反应得到目标产物II-5,最后目标产物II-5进一步与一系列的烷基溴化物在碳酸钾的乙醇溶液中反应生成化合物II-6a–k。另外,目标产物II-5也和苄卤反应生成化合物II-7a–h。(2)新型酰胺类氟胞嘧啶-氟康唑杂合物的制备:以氯乙酰氯和间二氟苯为起始原料,依次经酰基化、亲核取代、环化和开环反应得到中间体II-5。另一方面,以氯乙酰氯和各种二级胺如哌嗪、吗啉、吡咯烷、哌啶、二乙胺和二异丙基胺等为原料经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一系列酰胺中间体III-10a–b、III-12a–b和III-15a–b。最后,中间体II-5与各种酰胺中间体III-10a–b、III-12a–b和III-15a–b在碳酸钾的乙醇溶液中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III-6a–f和III-7a–b。此外,化合物III-6d再经Boc脱保护得到化合物III-8。(3)用~1H NMR、~(13)C NMR、IR和HRMS等现代波谱手段确证了合成的新化合物结构。(4)测试了II和III系列中新化合物的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发现,部分的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杂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真菌活性。其中,未经修饰的氟胞嘧啶叁唑杂合物II-5显示出中等强度的抗真菌活性,其MIC值介于0.04到0.17μmol/mL。修饰过后,尤其是3,4-二氯苄基取代的氟胞嘧啶叁唑衍生物II-7h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和临床耐药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其MIC值分别为0.008和0.02μmol/mL,并显示出广谱的抗真菌活性。相对与脂肪和芳香类化合物,系列III中二级胺类化合物对所测试的菌株显示出更强的抑制效力。尤其是,哌嗪氟胞嘧啶叁唑衍生物III-6e显示出广谱且高效的抑制活性,MIC值介于0.0015到0.098μmol/mL。它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MIC=0.0015μmol/mL)是氟康唑的2倍,且能有效抑制临床耐药白色念珠菌的生长(MIC=0.003μmol/mL),MIC值是氟康唑诺氟沙星相当的67倍。这显示出化合物III-6e具有潜在的抗真菌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5)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烷基链的长度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对氟胞嘧啶叁唑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和抗菌谱有重要影响,且引入哌嗪环可以有效地提高抗真菌活性。(6)杀菌动力学研究表明,高活性分子II-7h和III-6e的浓度为4倍MIC时,1小时后能杀死大多数白色念珠菌,这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快速杀灭作用。膜通透性实验发现高活性分子II-7h和III-6e对白色念珠菌的膜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起到抑菌作用。耐药性研究发现,相比于高活性分子III-6e,临床药物氟康唑更易对白色念珠菌产生耐药性。(7)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II-7h和III-6e可与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之间发生通过形成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形成超分子络合物。此外利用紫外光谱波谱手段研究了化合物II-7h与小牛胸腺DNA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II-7h能有效抑制真菌DNA的复制,从而起到抑菌作用。同时研究了目标活性分子III-6e与人血清白蛋白的超分子相互作用,通过III-6e–HSA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等,推断出III-6e与HSA的结合是自发进行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疏水作用。本论文首次将临床上两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利用拼合原理杂合成一个分子,然后进行一系列的修饰以研究它们的抗真菌能力。本论文共合成了42个中间体和目标分子,其中包括29个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新杂合物。抗真菌活性结果显示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杂合物II-5与参考药物相比显示出中等至良好的广谱抗真菌活性,进一步修饰的化合物II-7h和酰胺化合物III-6e具有最好的抗真菌活性,尤其是对白色念珠菌和临床耐药白色念珠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而且对于热带念珠菌和烟曲霉菌,大部分目标化合物显示出比临床药物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更好的抑制活性。此外,对高活性化合物进行了耐药性、杀菌速率和膜通透性等研究,结果显示高活性分子均表现出很好的作用效果。而且也对高活性分子进行了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等。所有这些结果表明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杂合显示出潜在的抗真菌活性,而且高活性分子可以作为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6)

陈金荣[6](2017)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艾滋病(AIDS)伴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本院于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AIDS并CNM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研究组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治疗。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及抽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脑脊液隐球菌的转阴率83.33%高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AIDS伴CNM疗效肯定,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脑脊液隐球菌的转阴率,降低死亡率。(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期刊2017年02期)

宋素异,白瑞霞,王帅[7](2017)在《5-氟胞嘧啶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不同温度下5-氟胞嘧啶注射液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氟胞嘧啶及其相关物质含量。结果:60~80℃温水可溶解氟胞嘧啶注射液中的结晶,且其相关物质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氟胞嘧啶注射液在80℃以下较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张云峰,钱建钦,王建[8](2017)在《HPLC-MS/MS法分析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的含量。方法:采用C_(18)(2.1 mm×100 mm,1.8μm)色谱柱,以水(含0.1%甲酸)-甲醇(含0.1%甲酸)(95∶5)为流动相,流速0.2 m L·min~(-1),电喷雾离子化(ESI),正离子模式下MRM采集。结果:N,N-二甲基苯胺质量浓度在0.4~10 ng·m 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检测限为0.1 ng·m L~(-1),定量限为0.4 ng·m L~(-1);平均回收率(n=9)为101.3%。3批样品中N,N-二甲基苯胺的含量均小于0.02μg·g~(-1)。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含量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魏红岩[9](2017)在《氟胞嘧啶耐药基因筛选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难题,耐药性引起的死亡率较高且难以治疗,也是临床抗真菌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深入研究真菌耐药机制并能控制和解决其耐药性的发生,对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真菌对氟胞嘧啶(5-FC)易产生耐药性,但机制非常复杂,本文试图开展该药物耐药性新机制研究。首先,在对5-FC耐药菌株的筛选以及之后SDS-PAGE对高耐药性菌株酵母总蛋白表达特性分析进行初步探索之后,我们发现抗性菌株相比于野生型菌株蛋白含量明显发生改变,但是通过诱变筛选的菌株对5-FC耐受性不具有特异性,特别是所得到的5-FC高耐受性菌株蛋白水平所表现出的差异可能是许多不同的基因共同调节的结果。为了筛选出对5-FC有特异耐受性的靶向基因,我们用过表达基因库来筛选特异性抗5-FC的靶向基因,以期寻找5-FC耐受机制新途径。其次,我们通过酿酒酵母必需基因过表达库的筛选,发现过表达Sc GFA1基因后明显提高了细胞对5-FC的耐受性。已知GFA1基因参与了细胞壁中几丁质的合成,首先用卡尔科弗卢尔荧光增白剂(CFW)染色法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了细胞中几丁质的含量,发现过表达Sc GFA1提高了细胞中几丁质的合成,而5-FC处理后细胞中几丁质含量明显下降。我们推测过表达Sc GFA1对5-FC耐药性的原因可能与细胞中几丁质的合成有关。为此,进一步克隆构建了细胞几丁质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一系列基因CRH1,GNA1,CHS2,PCM1,QRI1和CDA1,发现在酿酒酵母野生型菌株中过表达这些基因对5-FC也具有耐受性。值得注意的是几丁质合成酶缺失突变体chs1Δ,chs3Δ对5-FC非常敏感,意味着几丁质的合成与5-FC的耐受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此外我们在几丁质合成代谢的补救途径中添加葡萄糖胺(Glc-N),发现其可以使野生型菌株BY4741对5-FC具有耐受性,而Sc GFA1过表达菌株对5-FC的耐受性受到抑制。此外,我们发现甘露糖蛋白合成代谢也影响几丁质的合成,但其途径十分复杂至今还不清楚。我们观察到甘露糖蛋白合成相关的某些基因CWP2,VRG1 and MNT2的缺失也增加了几丁质的合成。而甘露糖蛋白合成相关缺失突变体cwp2Δ,vrg1Δ和mnt2Δ过表达ScGFA1也对5-FC具有耐受性。通过进一步克隆构建甘露糖蛋白合成相关基因CWP2,VRG4和MNT2,发现上调甘露糖蛋白的合成也能产生对5-FC的耐受性。最后我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细胞中糖核苷酸UDP-GLC的含量,发现5-FC处理后细胞中UDP-GLC的含量明显增加,结合前期我们发现的5-FC能降低细胞中几丁质的合成,因此实验结果表明5-FC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壁中糖核苷酸的分解,进一步导致了细胞壁中几丁质含量的下降,而过表达Sc GFA1可以抵抗和弥补5-FC造成的这种损失。最后在酿酒酵母中异源表达致病酵母白色念珠菌的CaGFA1,发现其对5-FC的耐受性同样存在,并且白色念珠菌经5-FC处理后,细胞中几丁质含量也明显下降。因此过表达GFA1赋予5-FC的耐受性在致病酵母白色念珠菌中也同样具有保守性,说明这是个保守的跨物种的机制。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几丁质合成代谢介导的5-FC的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10)

王建,张云峰,钱建钦[10](2016)在《HPLC-MS/MS法分析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C18(2.1mm×100mm,1.8μm),以水(含0.1%甲酸)-甲醇(含0.1%甲酸)(95:5)为流动相,流速0.2mL·min~(-1),电喷雾离子化(ESI),正离子模式下MRM采集。结果: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浓度在0.4~10 ng·m 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检测限为0.1ng·m L~(-1),定量限为0.4ng·m L~(-1);N,N-二甲基苯胺平均回收率(n=9)为101.3%。3批样品中N,N-二甲基苯胺的含量为0~0.02 ppm。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可行,可用于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含量的检测。(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6-12-08)

氟胞嘧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系统评价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CZ)与两性霉素B(AM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关于AMB+5FC与AMB+FCZ对比治疗CM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及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中英文文献,7项研究,4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AMB+5FC组的2周死亡率低于AMB+FCZ组[OR=1.88,95%CI(1.09,3.23),P=0.02],但在10周死亡率方面2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OR=1.29,95%CI(0.83,2.03),P=0.26];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不良反应(AEs)发生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OR=0.91,95%CI(0.73,1.12),P=0.36]。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应用AMB+5FC可以降低CM患者的死亡率,虽然两组AEs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但AMB+5FC可能发生更严重的AE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氟胞嘧啶论文参考文献

[1].聂德新,谈毅,陈博,姜腾波,孙晓旭.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HIV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中血清外泌体CD_(93)及炎性因子的变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2].李锐,刘福,杨明.氟胞嘧啶或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3].钟国庆.氟胞嘧啶联合两性霉素B减轻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8

[4].王懿.应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唑类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J].名医.2018

[5].方贤富.新型5-氟胞嘧啶与氟康唑杂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真菌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陈金荣.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包头医学.2017

[7].宋素异,白瑞霞,王帅.5-氟胞嘧啶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8].张云峰,钱建钦,王建.HPLC-MS/MS法分析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J].药物分析杂志.2017

[9].魏红岩.氟胞嘧啶耐药基因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7

[10].王建,张云峰,钱建钦.HPLC-MS/MS法分析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C].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6

论文知识图

的结构特征胞嘧啶核苷和5-氟胞嘧啶的不同浓...波长选择图谱2 5-氟胞嘧啶互变异构过渡态的几...5-氟胞嘧啶酮式-氨基式构1 5-氟胞嘧啶互变异构体的构型

标签:;  ;  ;  ;  ;  ;  ;  

氟胞嘧啶论文_聂德新,谈毅,陈博,姜腾波,孙晓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