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开:弥勒彝族阿细人丧葬经调查研究论文

李有开:弥勒彝族阿细人丧葬经调查研究论文

摘 要:弥勒彝族阿细人丧葬经是毕摩口头传唱的口传经籍,承载着阿细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信息,是蕴含丰富信息的彝族百科全书。经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其内容主要有古代的吹打、谈情说爱、生娃、找棺材、备丧礼食物、棺材罩、不祥之兆、找麻地、分开、礼物、接礼物、天亮等十二个仪式内容。现对其主要内容作初步整理和概述,以期为阿细人丧葬经调查整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阿细人;丧葬经;调查整理

引言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弥勒市及其周边市县。在彝族阿细人(以下简称“阿细人”)口传创世史诗《阿细先基》中,阿细人先民自称为“尼颇”[ni21pho21],[1]这个古老自称和其他彝族支系如诺苏、尼苏、纳苏、撒尼的彝文古籍书面语自称相同。之后,阿细人才开始自称为“阿细颇”。《阿细先基》和“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歌舞文化的代表,《阿细先基》是阿细人的创世史诗,也是一部完整的叙事长诗;“阿细跳月”则是阿细人民间传统舞蹈。目前关于阿细人的文化研究主要围绕《阿细先基》和“阿细跳月”展开,主要研究成果有李明的《论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1981)、杨敏悦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初探》(1986)、李先国的《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以”阿细跳月”为例》(2012)等。关于阿细人传统丧葬习俗的调查研究,仅有张国富的《彝族阿细人的丧葬习俗》一文,该文对阿细人丧葬习俗进行了概括,并提到“深夜十二点出嫁姑娘和女婿上祭时,念《指路经》的毕摩是庞大队伍中的一员”。[2]在每次丧葬活动中都要请毕摩来念诵丧葬经以超度亡灵。但阿细人丧葬经以口头传承,全凭毕摩记忆脱口而出,尚未发现彝文经典。阿细人丧葬经没有文字记录,是因为彝文的失传。陈昱岿、段家宏在《云南彝族阿细文字失传的原因探析》一文中认为,阿细彝文失传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是最根本的原因;而 “玉米粑粑刻字致文字之说”、毕摩教育的局限性、没有建立起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学在官府和学术官守、战争、改土归流及战争后毕摩地位下降、丧葬习俗中的“焚毁丧者生前遗物”等因素也致使阿细人文字失传。[3]尽管彝文失传,但语言也是文化之重要载体,阿细人仍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毕摩也用阿细彝语传承丧葬经。也就是说,阿细人丧葬经虽是口传文化,但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因为阿细人丧葬经为他们传统丧葬仪式上所唱诵的丧葬类经文,有古代的吹打、谈情说爱、生娃、找棺材、备丧礼食物、棺材罩、不祥之兆、找麻地、分开、礼物、接礼物、天亮等十二个仪式内容。因而本文试图对阿细人丧葬经作一番调查研究,以彝族文化繁荣和发展添砖加瓦。

此外,淳安先后制定了严格的渔业法规。比如,捕获的鲢鳙鱼体重必须在2.5kg以上,捕获低于该标准的幼体鱼,必须立即放回水域;凡收购千岛湖水域的幼鱼者,视情节严重批评教育、罚款、吊销捕捞许可证,乃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 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时间及地点

2018年2月初,笔者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王海滨老师到弥勒市阿细人地区田野调查,并西一镇雨龙村委会磨香井村田野调查时向马学良、罗跃庭毕摩初步了解了阿细人丧葬经。适逢邻村小额衣村要办丧葬活动。按阿细人丧葬习俗,孝子要请一对毕摩唱诵丧葬经、已出嫁的孝女也要请一对毕摩唱诵丧葬经。马学良毕摩是孝子请来唱诵丧葬经,罗跃庭毕摩是已出嫁的孝女请来唱诵丧葬经。2018年2月4日,马学良毕摩带领一名徒弟先到小额依村丧家唱诵丧葬经。次日,笔者随罗跃庭毕摩及其徒弟姜城辉到西一镇中和村委会小额依村进行田野调查。除此,罗跃庭毕摩带着徒弟姜城辉本应去死者出嫁女儿家诵经,但由于死者的女儿远嫁四川,路途太远不便前往,后罗跃庭毕摩与死者出嫁女儿协商,就在丧家旁的一间仓库里举行仪式并诵经。

2) In the range of 6 m, assembly profile should be as long as possible.

(二)调查对象

此次田野调查对象主要是马学良、罗跃庭两位毕摩。马学良,现年82岁,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后转业到弥勒机械厂当工人,后又任村干部,40多岁开始跟随叔父学习毕摩文化,后成为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毕摩。罗跃庭,现年67岁,初中毕业后当过两年代课老师,后随其父学医,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乡村医生、兽医,40多岁开始跟随马学良学习毕摩文化,后成为了一名毕摩。

(三)调查情况

在田野调查中注重观察和访谈。因阿细人丧葬经已无文本,因而笔者只能深入丧事现场收集相关资料。阿细人毕摩唱诵丧葬经通宵达旦,笔者一直坚持在一旁细致观察和录音记音以获取原始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又丧事活动结束后,又经马学良、罗跃庭毕摩口头逐句翻译,初步整理成为一份阿细人丧葬经原始资料。

二 阿细人丧葬经内容

如前述,阿细人丧葬经是口传丧葬经,按内容可分为十二个篇章,经初步整理,现以唱诵的时间顺序为轴,将每一篇章的主要内容整理,并兹录如下:

(一)古代的吹打

古代的吹打,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远古阿细人丧葬习俗。古时候最先为丧事吹吹打打的是蛐蛐和画眉鸟,最先做丧事管家的是树上小鸟;最先招待丧客的是街上的小鸟。祝愿人们一切都顺利;历代毕摩也要保佑当今毕摩诵经顺顺利利。

(二)谈情说爱

谈情说爱,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阿细人的婚恋习俗。父母年轻时在大路中间、在牛厩楼上、房前屋后空地、放牛草坪、大小路道、大小山谷等都谈过恋爱。在恋爱中,大树和岩洞让恋人不受风吹日晒雨淋,在泉边用叶子折成水瓢打水同饮。恋爱三月,先去男方家,女子要做饭给男方父母吃、一同下地劳动,男方父母就会很欢喜。后又去女方家,男子抽了准岳父的烟就叫声“阿爸”,阿爸也会很欢喜。

(三)生娃

生娃,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一个人成家立业前的成长情况,如1-2个月会笑,3-4个月会跳,5-6个月会父母,7-8个月会坐,9-10个月会爬,11-12个月会走路;2-3岁会打陀螺,4-5岁想去放牛,6至7岁想去读书,8-9岁会读书,10-13岁想谈恋爱,14-15岁边放牛边谈恋爱;18-20岁想结婚,21-25岁结婚且生儿育女,25岁后无论天晴天阴都下地干活。

II.-6:105规定直接代理,宣称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且为其利益并在权限之内所完成的行为,直接对该被代理人发生法律效果,并使其面向缔约相对方受约束,如同此等行为是由他自己所为的一样,而并不在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产生法律关系。该条文将披露被代理人的姓名,等同于其他任何可用来向第三人指出行为将对被代理人发生效果之意图的方式。II.-6:106规定了间接代理,将那些以自己名义行事的代理人所完成的法律行为的效果归于他自己。在这里,代理人披露他自己姓名的行为,同样等同于其他一切可用来表明行为不对被代理人产生直接效果之意图的方式。结果是该代理阻止在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产生法律关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四)找棺材

找棺材,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阿细人做棺材的过程。山坡上有一棵松树长得很好,但树尖被老鹰站过;又找到箐沟里,箐沟有棵松树十分好,但树根被老虎抓过;又找到斜坡上,有棵杉树长得好,可以做棺材。没有斧头砍树就请河西铁匠打一把斧头来砍树;砍好了树就叫亲友一起抬回村中打场上;请来木匠解板,并做成棺材,再请舅舅来钉棺。

礼物,阿细语称作。主要交待死者收好亲友所送来的礼物。草帽带到阴间去,若戴上草帽去看阴间摔跤场,阴间太阳有多辣但也不会热;这个枕头也带到阴间去,人家没有枕头靠你却有枕头靠;这块垫单带到阴间去,人家没有垫单你却有垫单;这床棉絮带到阴间去,不管下多大的雪,你都不会被冻着。

(五)备丧礼食物

找棺材、找麻地、备丧礼食物、棺材罩等仪式程序内容是阿细人社会生产方式的体现和复述,表现了阿细人辛勤劳作而又富于智慧的特性。其中找棺材仪式是反映制作棺材的艰辛过程,找麻地仪式则是反映织麻布的繁琐工序,二者都反映了阿细人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找麻地中,阿细人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什么就创造什么,克服种麻织布的重重困难,最终织成麻布。如照月亮造镰刀、用干草和打火石生火、学母鸡扒开草木灰、自造织布机等就充分说明了阿细人劳动创造性。备丧礼食物仪式是阿细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古时阿细人生产力有限而物质匮乏。棺材罩仪式则是演译了阿细人建筑建造方式,在生者和死者的建筑的比较中,死者的建筑完全优越于生者,从而劝慰死者安息。

对二维频域复随机相位场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空间复随机相位场φ(x,y),其离散形式表示为[12]

(六)棺材罩

古代的吹打仪式主要演述远古阿细人丧葬情形,提及最先在丧葬活动中吹打、做管家、招待客人分别是蛐蛐和画眉鸟、树上和街上的小鸟。天亮以小狗和猴子的故事平铺直叙,生动有趣地演绎了阿细人丧葬活动的由来。礼物仪式和接礼物仪式也反映死者的亲友在送别死者时表达感情中所送的礼物,死者带着礼物到阴间就可无忧无虑地生活。为死者送礼物仪式是阿细人淳朴的感情使然。

(七)不详之兆

礼物,阿细语称作。主要是交待死者来接女儿的礼物。你把姑娘抚养成人,可女儿来不及孝顺就赴阴了。现在女儿拿丰盛的糖果食物、漂亮的衣物被袄来孝敬你,请你快快拿去享用。现在你已赴阴,家人都想念你,但赴阴时,眼不能向后看,耳朵不能往后听,你只能往前直走。

(八)找麻地

“民族文献是揭示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和现状,记录有关少数民族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成就,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经过人们的搜集、加工、整理而成的民族文献。”[4]阿细人丧葬经是口传经籍,但也是民族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阿细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信息,并具有阿细人社会生产、风俗习惯、人生阶段、禁忌文化、民族迁徙等主要内涵。

(九)分开

分开,阿细语称作。主要嘱咐死者回归祖先发祥地的路线和注意事项。所有属于你的东西都装在你的背篓里,背到阴间去享用。村子路你生前可以走,现在不可以走了;村里水塘你生前可以挑水喝,现在不能喝了。经过各地的山路时都要往山腰走,经过铁桥、山沟时都要往中间走,不然都会有各种野兽和鬼怪的侵扰。到了弥勒城时,若遇到骑马扛枪的人来拦路,就用鸡蛋和米以及好酒给他,若到了城隍庙要用食物依次打发把守三道庙门的两匹马、两只老虎、两只老鹰,进入第四道门就可看见“阿细跳月”场子但不能去跳,你要报出你的名字,名字绝不能报错,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看见有人对你笑,你就跟着他去。你到阴间后,有三块大地任你选,你只能选一块;有三头耕牛任你选,你只能选一头。

(十)礼物

苏维埃文学的成功,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而成功的。它的成长,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和成绩的反映。我们的文学是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学中最年青的一种文学。然而它却是最有思想、最先进和最革命的文学。这种先进的、有思想的而又革命的文学,能够成为而且已经成为现实的,这就只有苏维埃的文学——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产出来的骨肉。[1]

(十一)接礼物

不详之兆,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死者生前子女遇到的征兆。出门上山,目睹石头滚坡;地里做活,看见地头大树突然断枝;日落西下,返家途中,蟒蛇拦路;回到家门,看见门锁沾血迹;开门进家,看见公猫在堂中,还见一片血迹。此乃不祥迹象,全都要禳解。

(十二)天亮

天亮,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人死的由来。古时人不会死,后来懒惰的小狗害死了勤快的猴子,人们为猴子举办葬礼,可惊动了老天爷。老天爷先后派遣喜鹊和苍蝇来查明真相,于是老天爷确定了人必须有死。一旦人死了,须做棺材入殓,还要请舅舅来钉棺。但钉棺时,天却黑漆一片,七天七夜天都不会亮。家里的鸡、房后的麻雀、村边的乌鸦喜鹊、山上的野鸡、山腰的老虎、树上的阿杜鸟、田埂边的白鹭等动物逐个叫醒,并从老天爷女儿那里拿到了钥匙,把日月星辰锁打开,天也就亮起来了。你在世上时,每天洗漱都自己动手,现在你离开人世,儿媳来帮你洗漱。你到阴间后,不能想念你的丈夫或妻子,你要丈夫或妻子就在阴间找;不能想念你的儿女,你想要儿女就在阴间找;不能想念你的孙子,你想要孙子就在阴间找。

三 阿细人丧葬经文化内涵

找麻地,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办丧事所用麻布的来源。先到天上日月处找麻种却未果,后在天山阿法家找到了麻种;又去找麻地、挖麻地、种麻地、薅麻地、收割麻,把割来的麻秆晒干后经各种工序制成麻线,并织成了办丧事用的麻布。

(一)社会生产

备丧礼食物,阿细语称作。主要演述办丧事前的准备丧食情况。先后到村头大叔家和村尾小叔找酒却无丧礼酒,又到村中大叔家找酒却有婚礼酒,只有丧家供桌上的两瓶酒作办祭丧酒。同样,米也是丧家米柜里的米作办祭丧米。又孝子和管家去弥勒街上买菜,以做办丧礼的菜肴。

(二)风俗习惯

棺材罩,阿细语称作。主要告慰亡者在阴间的住房问题。人活着时,房子就是你的,所有木料都是松树,屋顶铺瓦。现取红黄绿布做一新房,雕梁画柱,亡灵把它带去阴间,做阴间生活的房屋。

1980-1995年,由于巴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信贷总额逐渐降低,民间私人银行农业信贷的比率上升,使得农业贷款利率提高,给许多农民造成较大的偿债负担。1995年后巴西政府针对这一不良现象,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主要有两点:第一,在法律上允许不具有偿债能力的农户适当延长偿债期限;第二,以其他方式进行债务偿还,如农业生产者可以用农产品偿还购买农业机具的债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农户的生产压力降低,还能够刺激国内农业机具的销售量,对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三)人生阶段

人生阶段是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变化,谈情说爱仪式和生娃仪式从人的出生到死亡,反映了阿细人的人生成长过程。谈情说爱仪式是对阿细人男女青年恋爱习俗的描述,字里行间透露了阿细人自由恋爱婚姻形态;生娃仪式则是反映了生儿育女的情况,包括孩子从满月到周岁的变化、青少年到成年各个阶段要做的事以及成年以后要做的事。

(四)禁忌文化

不祥之兆仪式是丧事前发生的一些征兆,即遇到石头滚坡、看到树枝折断、看到蟒蛇拦路、看到门锁有血迹、看到屋中有猫和血迹等都预示不祥,既是阿细人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阿细人禁忌文化的反映。

(五)民族迁徙

段树乔研究认为,“阿细人自古迁徙无常,纵横南北,但必落叶归根、魂归故里。”[5]分开仪式即是阿细人迁徙情况的佐证,主要演绎了死者亡灵归祖先发祥地的路途以及赴阴后的注意事项,只有按照指示前行才能顺利抵达另一个世界。以小额衣村为例,亡魂途经:小额衣→中和→攀支→勒色→盘西→西洛→色么→磨香井→雨龙→农糯→马保→花开→西华→老圭山→弥勒坝→大树龙潭→皇山→洗澡塘→白腊云→弥勒城→城隍庙,从亡灵回归阴路来看,是以弥勒城城隍庙为终点的渐进过程,并途经每个地方都会有艰难险阻,要走正确的路才能继续向前。如途经大山分为山顶、山腰、山脚,山顶和山脚都会有猛兽恶鬼,于是只能沿山腰前行;途经铁桥也要从中间过,途经龙潭时不能贪喝,途经关卡要给予相应的馈赠品,到了阴间也不能贪心等。

分开仪式与阿细人迁徙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阿细人艰难的迁徙过程。尽管“分开”只表现部分阿细人的迁徙路线,要追本溯源还赖于更多的其他地方的丧葬经相印证,但部分阿细人迁徙情形对于我们认识整个阿细人迁徙情况亦有所裨益。

结语

阿细人丧葬经是彝族珍贵的文化瑰宝,它以毕摩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于阿细人民间,可以将其视为阿细人口传经籍。目前虽未见相关研究成果,但也是少数民族文献古籍整理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田野调查发现,其所反映的一系列信息,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阿细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概言之,阿细人丧葬经是口传类丧葬祭祖经籍,反映了阿细人社会生产、风俗习惯、人生阶段、禁忌文化、民族迁徙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并内涵丰富,包罗万象。

后记:此调查研究主要以罗跃庭毕摩传唱本为基础,又录音之后在马学良、罗跃庭毕摩的帮助下进行了初步翻译和整理。但由于笔者并非母语人,语言理解能力也比较弱,加之对丧葬经的理解也还较为肤浅,初步整理研究唯恐贻笑大方。因而阿细人丧葬经的调查研究须更多有志者积极参与,今撮其要以示大体,文中不当之处恳望专家匡正和赐教。

参考文献:

[1]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九十四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246.

[2]张国富.彝族阿细人的丧葬习俗[J].今日民族,2014(8):40.

[3]陈昱岿,段家宏.云南彝族阿细文字失传的原因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6):10-11.

[4]李杰.我国民族文献的范畴、划分、类型及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5):55.

[5]段树乔.阿细源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3.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Funeral Elegy of the A’xi People of Yi Nationality in Mile County

LI You-kai
(School of National Culture,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As an oral literature of the Bi'mo, the funeral elegy of the A'xi people of Yi nationality in Mile carries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ir funeral elegy of is an informative encyclopedia of the Yi peopl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funeral elegy of the A'xi people is divided into twelve parts,namely ancient blows, amorism, childbirth, looking for a coffin, looking for liquor, rice and dishes, coffin over, bad omen, searching for hemp field, separation, tributes, receiving tributes and daw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funeral elegy of the A'xi people which is suppos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the funeral elegy of the A'xi people.

Key words: A'xi people; Funeral elegy;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9)04-0034-04

DOI:10.13963/j.cnki.hhuxb.2019.04.008

收稿日期:2018-1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彝族志:基于滇川黔桂四省区的调查研究(13XMZ067)

作者简介:李有开(1993—),男(壮族),云南砚山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古籍及语言文字研究。

[责任编辑 龙倮贵]

标签:;  ;  ;  ;  ;  ;  ;  ;  ;  ;  ;  

李有开:弥勒彝族阿细人丧葬经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