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然:用土布让乡村重现生机的“织女”论文

黄天然:用土布让乡村重现生机的“织女”论文

2002年创业至今,郑芬兰从土布织造到文创改造,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她一直致力于古村落的活化和生产性保护,通过城乡联合反哺乡村经济,并将非遗带进学堂传承给下一代。

笔者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长浜路上的“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里见到郑芬兰时,她刚结束西藏那曲的“寻梭之旅”回到杭州。利落的齐刘海短发、宽松的蓝布裤子,笔者眼前的郑芬兰颇具“行者之风”。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她又走过了全国各地的10多个村庄。

高潮再也无心吃饭,站起身,在同事们惊诧的眼神中,游魂一般地走向办公室。一进办公室,高潮就一屁股坐在电脑前,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搜索起来自这座城市的在“温州动车事故”中的遇难人员来。

作为最年轻的省级民间手织布工艺非遗传承人之一,她说,自己的行走,不是为了体验诗和远方,而是为了见证和收集偏远山乡里那些手工艺人的故事,让更多人知晓他们代代相传的技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土地整治工程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土地整治相关的信息技术有遥感与测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和统计学、地图学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城市科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软硬件系统。

“寻梭狂人”,15年收藏梭子14000把

除了家乡磐安,郑芬兰还在云南水沟头寨等地践行着“手工村落”理念。从2017年9开始,郑芬兰前后四次走进云南高黎贡山的水沟头寨,学习当地特有的麻纺织工艺、探访周城白族扎染世家的植蓝染艺、寻找文山壮族制梭人的纺织文化。她帮助水沟头寨建立了自己的麻纺织品牌“三百妞”,同时还开发了一条基于高黎贡山原始森林和滇西茶马古道的瑜伽冥想游学线路,吸引了不少游客。

2018年是郑芬兰寻梭的第15年,最开始时大家都称她为“疯子”。她一头扎进了土布纺织技艺的追寻中,还创办了以手工土布为材质的服装品牌“小巷三寻”。

郑芬兰的“藏品”

板块方面,本期仅有休闲服务板块录得资金净流入,其余板块均录得资金净流出,其中非银金融、电子和化工位列净流出榜前三。具体来看,非银金融板块区间净流出数额达71.70亿元,板块跌幅为6.05%。电子板块区间净流出数额达65.28亿元,跌幅为1.31%。其中,非银金融板块内的中国平安(601318)净流出13.65亿元,跌幅为3.55%。第一创业(002797)净流出4.49亿元,跌幅为10.94%。中信证券(600030)净流出4.39亿元,跌幅为2.96%。

作为浙江磐安榉溪村的“名誉村长”,郑芬兰在逐渐告别农耕文明的乡村里,重新引入了传统手工艺,将古村落的活化和手工记忆的生产性保护相结合,让“老龄化”的村落重现生机。

打造“手工村落”是近年来郑芬兰一直在践行的理念,她认为好的手工艺应该反哺乡村,而不是直接被送进博物馆。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及东北与自治区最大城市包头以及首府呼和浩特隔河相望。鄂尔多斯市拥有壮美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是内蒙古的旅游大市。21世纪初,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下,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总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手工村落,盘活了一个国家级贫困村

此外,还有学者对邻里效应与农户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史运等[9]认为,农户在选择农产品时,其行为会受到邻里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邻里间农户的相互模仿和跟从等;姚瑞卿等[10]通过对农户行为大量实地调查发现,农户无论是种植农作物的方式与耕作习惯,还是选用化肥与农药,其行为都存在较大程度的邻里影响,体现了明显的邻里效应;李柃燕等[11]指出,跟潮效应可能也会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手工艺是一种温度,有温度的产品才有故事可以诉说,有故事的产品才是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我想寻回这种手工艺的温度。”如今,“寻梭狂人”郑芬兰收藏的梭子已达14000多把,成为全国少有的藏梭者,她也在着手筹备建立一座梭博物馆,将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梭中有世界,一世一把梭。在寻梭的过程中,我发现梭子记录了乡村生活方式和手工技艺,它们折射出的是一座座美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

西藏,是郑芬兰“寻梭之旅”的第三站。回忆起这场在海拔4500多米藏区进行的徒步之旅,她说,10天的旅程,虽然艰难却收获丰硕。“这是我第9次进藏,难忘的时刻太多。六旬奶奶把用了40年的梭子送给我们,梭子上有她双手磨出的凹痕;七旬爷爷向我们介绍他精心纺织的氆氇,那自豪的眼神,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郑芬兰说。

半亩棉田,在城市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2018年9月底,经过5个多月的悉心呵护,在杭州滨河小学的校园里,郑芬兰和孩子们一起播种的棉田可以收获了,孩子们提着竹篮采摘起来。

2012年,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芬兰成为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复兴传统手工艺,郑芬兰奋斗的脚步不仅行走在深山古村,城市校园也是重要一站。

跟以往非遗项目进校园不同,郑芬兰并不是直接去课堂上教孩子们如何纺织,而是在北京和杭州等城市的校园里启动了“半亩棉田”实践课堂。

谷雨播种、立夏放苗、小满除草、小暑结果、白露采摘,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孩子们在棉田里上了许多堂课。采摘完成后,孩子们便会开始正式学习搓棉、纺线、染线、织布,最终制作出精美又环保的土布包书套。

整个过程,郑芬兰都陪孩子们一起完成,从棉籽到一方手帕,从教室到大自然,她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传统手工艺的种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郑芬兰和孩子们更像是四季的记录者和技艺的体验者,缕缕成之,寸寸织之,慢节奏的土布纺织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更有诚意。

(黄天然 王艳颖)

摘自《农村信息报》

本栏编辑:许雅

标签:;  ;  ;  ;  ;  ;  ;  ;  ;  

黄天然:用土布让乡村重现生机的“织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