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石油污染论文_杨冰,陈坷铭,李沁蔓,刘宇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石油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油,土壤,微生物,链烃,磷酸酶,特征,生物。

土壤石油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杨冰,陈坷铭,李沁蔓,刘宇程[1](2019)在《Na_2S_2O_8、H_2O_2在氧化处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持续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氧化氢(H_2O_2)和过硫酸钠(Na_2S_2O_8)为氧化剂,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氧化剂及分次添加方式(1次或分3次)、外源添加零价铁(ZVI)处理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探讨了不同处理下氧化剂的持续性和去除污染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氧化剂初始浓度为21、63、105 mmol·L~(-1)的处理中,H_2O_2在反应第2 d均已检测不到,Na_2S_2O_8剩余量在反应10 d后分别为11、35、60 mmol·L~(-1);反应10 d后,总石油烃类(TPH)总去除率在氧化剂初始浓度为63、105 mmol·L~(-1)的Na_2S_2O_8处理中显着高于H_2O_2处理(P<0.05),分别高出12.41%、14.21%;在第4~10 d Na_2S_2O_8和TPH剩余浓度的降低均非常缓慢,表明土壤中能活化Na_2S_2O_8的物质不足;加入ZVI显着提高了TPH总去除率(P<0.05),尤其促进了第4~10 d TPH的持续降解(分别增加了8.46%、8.49%、12.26%)。总量相等的H_2O_2分3次在第0、24、48 h投加,反应10 d后TPH降解率比一次性投加分别提高了17.26%、25.43%、28.11%。通过对反应体系有机组分的GC-MS图谱分析,反应10 d后H_2O_2分3次添加、ZVI活化Na_2S_2O_8处理中石油烃类总峰值分别降低了56.64%和57.60%,且部分长链烷烃被降解为相对较短的烷烃组分。研究表明:Na_2S_2O_8在石油污染土壤中持续性优于H_2O_2,但Na_2S_2O_8去除TPH的有效性随反应时间增加而降低;添加ZVI提高了Na_2S_2O_8去除TPH的有效性;分批次投加H_2O_2提高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TPH降解率。(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娜[2](2019)在《我国土壤石油污染的文献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7-2017年我国土壤石油污染研究相关文献,结果显示,从2007至2017年土壤石油污染研究发文量681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于2014年达到最多。主要研究机构共40家,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主。刊发本领域的期刊共15种,《环境工程学报》位居榜首。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科研学者应加以重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30)

谢丽凤,吴卫飞[3](2019)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根际效应、根系分泌物、菌根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物土壤的机理和应用,并展望了该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8期)

叶宇威,赵楠,栾辉,唐智和,凌昊[4](2019)在《有机溶剂浸取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了某炼油厂周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种类及含量,考察了6种有机溶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浸取效果,探讨了溶剂与溶质溶解度参数差异对浸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试样中含有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和苯并[a]芘8种多环芳烃,其含量分别为4.20,22.05,10.62,4.26,5.54,0.80,0.94,4.18 mg/kg;筛选出二氯甲烷作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浸取溶剂;最佳浸取条件为浸取时间10 min、浸取温度30℃、溶剂与土壤的液固比5∶1(mL/g)、土壤含水量8%,在此条件下,总多环芳烃浸出率为83.0%,各种多环芳烃的浸出率分别为蒽97.8%、荧蒽78.2%、芘99.9%、 98.5%、苯并[a]蒽81.1%、苯并[b]荧蒽47.6%、苯并[k]荧蒽14.8%、苯并[a]芘58.7%。(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9年05期)

朱秀雨,王柱,李国军[5](2019)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漆酶活性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最有效手段即为生物修复,而漆酶在生物环境修复领域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分析不同石油浓度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漆酶活性变化,以及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环境因素对漆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ABTS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石油浓度和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漆酶活性。实验数据表明:石油浓度增加,漆酶活性下降,低油浓度土壤漆酶活性大于高油浓度土壤,石油浓度对漆酶活性影响显着;五个环境因素在铜离子浓度为41 mg·kg~(-1)、pH为5.3、温度为31℃、碳氮比为41:1、以及含水率是21%时,漆酶活性最好,其中和漆酶活性最相关的因素是pH,相关系数是0.956,对漆酶活性变化存在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杨振,靳青青,衣桂米,刘亮亮,柳林杉[6](2019)在《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和设备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杰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设备对新疆某地区506 t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处理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问题。通过温度场模拟,为设备投入及修复堆体的搭建提供了参考数据;通过项目现场温升曲线,分析了升温效率与物料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率越低的物料升温速率越快。此外,通过对设备投入、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修复过程运行能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了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可为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何俐蓉[7](2019)在《浅论土壤生态系统对石油污染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是含有数千种化合质的复杂混合物,包括饱和烷烃,芳香烃,沥青质和非烃化合物等成分组成,其在土壤中大量富集,会对土壤功能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并对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微生物造成不同程度危害。长期石油污染胁迫使得土壤孔隙度、透水性和含水率降低,渗透阻力、疏水性和容重增加,对水势的影响不显着,同时,导致土壤有机质、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显着增加,总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大多数研究表明,一定时间内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总量和异养微生物数量呈现增加,特别是将石油烃作为碳源的降解菌,而后,该刺激效应随时间递减至消失,此外,石油污染对其他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先前研究都集中在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而欠缺石油污染导致的生态效应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将来应在分子到个体、种群到生态系统多个水平上,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模拟或野外控制实验,并构建相关模型,从多个层次阐明石油污染对土壤产生的生态效应,揭示这种生态效应的作用机理,准确评估土壤质量、污染物毒性及石油污染生态风险,探究石油污染的急性效应与长期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0期)

冯程程,卢嫚,苏鑫,郭迎岚,罗慧[8](2019)在《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磷酸酶促反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嫩草地距大庆油田工作区不同距离(1、5、15 k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裸地和羊草修复后土壤磷酸酶促反应特征(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的变化,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裸地土壤酶活性、V_(ma)(_x酶促反应最大速度)值、V_(max)/K_m值(催化效率)表现为距石油区1 km处最大,显着高于5 km和15 km处的;E(_a活化能)、ΔG(活化自由能)、ΔH(活化焓)、ΔS(活化熵)、Q_1(_0温度系数)表现为在1和5 km处较大,显着高于15 km处的。(2)羊草修复地土壤酶活性、V_(max)值、V_(max)/K_m值表现为距石油区15 km处最大,显着大于1和5 km处的;E_a、ΔH、ΔS、Q_(10)表现为1 km处最大,显着高于5和15 km处的。(3)不同羊草修复地土壤磷酸酶活性、V_(max)值、V_(max)/K_m值和ΔG值均大于裸地,E_a、ΔH、ΔS均小于裸地。(4)随温度升高,羊草修复地和裸地土壤酶活性、V_(max)值、V_(max)/K_m值、ΔG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ΔH、ΔS、Q_(10)有降低趋势。以上结果说明,石油污染对土壤磷酸酶酶促反应机制有较大影响,羊草修复和升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磷酸酶的酶促反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丁丽,曾琪静,文方,陈勇,郭拉娣[9](2019)在《药剂配比及投加方式对Na_2S_2O_8/FeSO_4/CA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硫酸钠/硫酸亚铁/柠檬酸(Na_2S_2O_8/FeSO_4/CA)化学氧化体系为处理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配比和氧化剂投加方式(一次性投加和序批式投加)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TPH)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Fe~(2+)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当Na_2S_2O_8/FeSO_4/CA摩尔比为4∶1∶1时,TPH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53. 90%;过硫酸钠一次性投加的TPH降解效率(49. 34%)高于两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20. 81%)和叁次投加的TPH降解效率(6. 24%),表明一次性投加氧化剂对TPH的降解效果优于序批式投加的降解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徐金兰,王慧芳,王荣,章秋菊,王杰[10](2019)在《温和预氧化提高后续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一种能促进后期生物阶段高效降解石油烃(TPH)的温和Fenton预氧化方式,本文考察了不同Fenton预氧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OH)特征、后续生物修复过程中营养消耗、土着菌活性(CO_2)以及TPH去除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温和Fenton预氧化组(·OH存在时间:73 h;双氧水浓度:225 mmol·L~(-1))中·OH存在时间短H_2O_2用量少,残余细菌活性高,后续对石油的生物降解率高,不加菌就能够达到与加菌相同的修复效果(TPH去除率38%左右).且在不加菌的条件下,后期生物阶段TPH去除率,温和预氧化组(38%)要高于普通预氧化组(15. 32%~33. 15%).进一步分析各链烃的去除效果,发现在后续生物修复阶段,温和预氧化组能减少对链烃组分(C17~C21)的抑制;而对比各组的土着菌活性,发现温和预氧化可以适当刺激土着微生物生长并提高其活性,这些因素均有利于TPH的去除.温和预氧化在后期生物修复阶段对TPH的去除不加菌就能够达到与加菌相同的处理效果,是一种低成本可行的修复方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土壤石油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7-2017年我国土壤石油污染研究相关文献,结果显示,从2007至2017年土壤石油污染研究发文量681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于2014年达到最多。主要研究机构共40家,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主。刊发本领域的期刊共15种,《环境工程学报》位居榜首。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科研学者应加以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石油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冰,陈坷铭,李沁蔓,刘宇程.Na_2S_2O_8、H_2O_2在氧化处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持续有效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王娜.我国土壤石油污染的文献计量分析[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谢丽凤,吴卫飞.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发展.2019

[4].叶宇威,赵楠,栾辉,唐智和,凌昊.有机溶剂浸取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J].化工环保.2019

[5].朱秀雨,王柱,李国军.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漆酶活性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6].杨振,靳青青,衣桂米,刘亮亮,柳林杉.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和设备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9

[7].何俐蓉.浅论土壤生态系统对石油污染的响应研究[J].科技视界.2019

[8].冯程程,卢嫚,苏鑫,郭迎岚,罗慧.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磷酸酶促反应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9].丁丽,曾琪静,文方,陈勇,郭拉娣.药剂配比及投加方式对Na_2S_2O_8/FeSO_4/CA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J].应用化工.2019

[10].徐金兰,王慧芳,王荣,章秋菊,王杰.温和预氧化提高后续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J].环境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红叁叶草修复陕北黄土高原粉质壤土氧...和图4.10可知,植物根际区有机酸含量...无植物土壤δ15N的变化不同石油污染浓度红叁叶根际和非根际...不同石油污染浓度红叁叶草根际和非根...陕北黄土高原粉质壤土不同石油污染浓...

标签:;  ;  ;  ;  ;  ;  ;  

土壤石油污染论文_杨冰,陈坷铭,李沁蔓,刘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