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论文_席境忆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汉,洛宁县,汉王,羌族,吐鲁番,汉族,时期。

东汉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席境忆[1](2019)在《东汉时期的地震记录及其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历史时期地震史料的收集整理,学者往往只局限于"地震""地动"等关键词的收集,却忽视了"山崩""地裂"等相关字词记载,文章通过对《后汉书》"地震""山崩""地裂"记录的梳理,发现在东汉时期叁者的概念互有交错,又相互区别。《后汉书》中的地震记载在有较强的时空规律,在空间上呈京师、甘青双中心"十"字型分布,时间上又呈现出中晚期多于早期的特点。早期地震活动的记载缺失,可能与档案散佚有关。(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朝阳[2](2019)在《东汉时期胡人已深入长沙》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沙五一广场于2010年出土了6862枚简牍(以下简称“五一简”),是东汉长沙郡及临湘县的档案文书。最新刊布的一批简牍中,有一则珍贵的中外交流史料,录文如下:“为良民,财物付苟瑟丐瑟,钱十万,谢胡松十万,根知妻劳以外国俗烧丧〖FPCSHK20190819(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19)

曾宝栋[3](2019)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吐鲁番地区墓葬的考古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吐鲁番地区战国至东汉时期的考古遗存特征延续了本地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传统,但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属于苏贝希文化的晚期阶段。文章针对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与之前墓葬内涵的不同,研究了墓葬演变的去向与周围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5期)

古亚宁[4](2019)在《东汉末到叁国时期凉州各民族间的交流——兼论魏、蜀在凉州的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末到叁国时期羌族在河西地区的影响力依然强大,作为羌族活动主要地域之一的凉州,羌族与汉族联系和交流更加密切。从凉州发生多次羌胡之乱和凉州军阀的羌胡背景看,羌族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凉州局势。在曹魏与蜀汉竞争的大背景下,凉州成为了两个政权博弈的焦点,不管是曹魏经营凉州,还是蜀汉与凉州羌、胡的互动,都客观上表明凉州的地位之重要,也促进了凉州乃至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为我国多民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静文[5](2019)在《东汉时期的宴飨及其政治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宴飨,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及社会风俗和伦理观念的透视口。东汉时期的宴飨因其时代的特性亦具有除休闲享乐之外的政治功用。朝堂之上君主频频宴邀功臣宿将,是笼络与控驭臣下、维护政权稳固的一种帝王策略;臣僚之间的往来宴会以及形形色色的"鸿门宴"背后,则更包含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动机。纵观前、后期帝王举行宴饮的不同动因,亦可折射出东汉一朝政治生态的嬗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潘立阁[6](2019)在《洛宁县发现13座古墓葬》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洛宁县发现13座古墓葬,其中一座东汉时期墓葬保存较为完整,墓室顶部附着的极有可能是近2000年前的小米。这座东汉墓葬属于中型墓葬昨日,记者来到洛宁县景阳镇孙洞村,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该村发掘了一批古墓,时期从周(本文来源于《洛阳日报》期刊2019-06-06)

王振复[7](2019)在《东汉时期佛教美学意蕴的初始酝酿》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时期佛教美学意蕴的初始酝酿,是通过印度佛学经典的初步译介而逐渐实现的。主要在禅定"守意"与般若"本无"说的译介传播中,"中国化"的"空"之"美"与"乐"这一新的审美剧变,得风气之先,创造为中华佛教艺术审美的新品类,开始了由传统的"乐"到"悲"以及"乐""悲"相系之审美理念的转递,拓展出关乎审美的新名词、新概念与新范畴。(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葛彦[8](2019)在《出土东汉魏晋时期口衔耳杯器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魏晋时期墓葬偶尔会出土一类青铜或陶瓷质神兽形口衔耳杯器,根据造型可分为辟邪、玄武、蟾蜍及狮子四类,以前两者较为常见。以往学者多据文献认为此类器物系作砚滴用。口衔耳杯器在墓葬中多与文具及梳妆用品组合放置。也有少数被单独置于棺椁上方等特殊位置,与普通文房器的出土位置显然不符,故非砚滴。又其器形合于此时期灯具的特征,当属一种灯具,可同时作油灯与烛台用,在墓葬中亦可发挥一定的祭祀功能。口衔耳杯器背部所插圆管并非用作吸水,而是具吸油与固定灯炷的双重作用,系此时期灯具极为重要的配件。部分口衔耳杯器腹侧所附小圆管,可能是作插置麻蒸或细竹等灯炷以备替换之用。耳杯这一装饰应有实际功能,或可作油灯用,但非必要。由于口衔耳杯这一特征仅见于同类器物中的精美之作,故推测属一种高级装饰。至于其是否用于濡笔,则待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9年05期)

王文光,孙雪萍[9](2019)在《分化与融合:东汉时期匈奴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从短时段历史研究角度看,匈奴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汉匈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向着有利于东汉王朝的方向转化,基本上结束了汉匈之间大规模的矛盾冲突,从而使中国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从长时段历史研究角度看,匈奴历史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在世界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游牧民族及其文化,基本呈现一种衰退的趋势,而农业文明一般都呈现出发展的势态。(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映占,孙雪萍[10](2019)在《东汉时期西部边疆汉羌民族关系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时期,汉与匈奴不再是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布在凉州刺史部各郡的羌人,与朝廷不断出现矛盾冲突,汉羌民族关系成为东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汉羌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东汉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的危害和损失。产生汉羌民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政府没有认真理解羌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护羌校尉绝大多数官员在具体治理羌人的过程中采取以武力治理为主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9年02期)

东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沙五一广场于2010年出土了6862枚简牍(以下简称“五一简”),是东汉长沙郡及临湘县的档案文书。最新刊布的一批简牍中,有一则珍贵的中外交流史料,录文如下:“为良民,财物付苟瑟丐瑟,钱十万,谢胡松十万,根知妻劳以外国俗烧丧〖FPCSHK2019081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汉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席境忆.东汉时期的地震记录及其时空分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9

[2].张朝阳.东汉时期胡人已深入长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曾宝栋.战国至东汉时期吐鲁番地区墓葬的考古学观察[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4].古亚宁.东汉末到叁国时期凉州各民族间的交流——兼论魏、蜀在凉州的博弈[J].河西学院学报.2019

[5].赵静文.东汉时期的宴飨及其政治功用[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

[6].潘立阁.洛宁县发现13座古墓葬[N].洛阳日报.2019

[7].王振复.东汉时期佛教美学意蕴的初始酝酿[J].美育学刊.2019

[8].葛彦.出土东汉魏晋时期口衔耳杯器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

[9].王文光,孙雪萍.分化与融合:东汉时期匈奴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朱映占,孙雪萍.东汉时期西部边疆汉羌民族关系述论[J].思想战线.2019

论文知识图

Ⅰ型陶楼阁Ⅱ型陶楼阁楼阁上的武士(源自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铜仓(合浦风门岭欲)6、1.4四川成都新都区出土的东汉时尖帽中央有一竖纹的胡人图像

标签:;  ;  ;  ;  ;  ;  ;  

东汉时期论文_席境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