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论文

林崇德: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论文

·心理学研究·

摘要:李庆安等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仅仅根据当地公安机关提供的相关数据,中国西南某省某个村委会18岁~25岁的男性成瘾者,竟然占该年龄段男性人口的19.72%。李庆安的另一项预研究则表明,9名留学生或访问学者向他亲口承认,他们在海外逗留期间,曾经吸食过大麻。这两组数据透露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无论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已经接受过或即将接受优质教育的“精英群体”,都面临极高的吸毒风险。从“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命题出发,要有效地控制日趋蔓延的毒品滥用行为,必须有两手:一手是拆除“危墙”,即严厉打击制毒与贩毒等犯罪活动;一手是培养“知命者”,即加强毒品预防教育,特别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李庆安等撰写的《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一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在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和戒毒心理学领域,《绝对禁区》一书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关键词:成瘾者;毒品预防;戒毒心理学;D型条件作用假说;《绝对禁区》

近年来,我的团队承担了教育部的一项重大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通过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六大因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无疑,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是“健康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自然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这种判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高度吻合。早在2300多年以前,孟子(约前372-前289)就提出了“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命题。如果说,制毒者与贩毒者是危墙(岩墙),那么,潜在的吸毒者就是危墙之下的站立者,而能够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者就是知命者。

“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命题,至少蕴含两个对立的假设:第一,若个体把危墙正确地解读为即将坍塌的高危之地,那么,他决不会站立在危墙之下,并将尽力规避它,以确保其生命的绝对安全;第二,若个体将危墙错误地解读为安全之地,那么,他就有可能嬉戏于危墙之下,并因此而丧生。

由表3说明,样本1土壤中没有添加化学修复剂时,其中锌含量最高的是小麦景天,最高值为334.7mg/L,最低的是马铃薯,最低值为299.7mg/L。铅含量最高的是油菜,最高值为77.1mg/L,最低的是狼尾草,最低值为60.6 mg/L。铬含量最高的是巴天酸模,最高值为36.0mg/L,最低的是刺儿菜,最低值为32.3mg/L。铜含量最高的是狼尾草,最高值为29.7mg/L,最低的是刺儿菜,最低值为25.4mg/L。砷含量最高的是油菜,最高值为7.4mg/L,最低的是狼尾草,最低值为5.7mg/L。镉含量最高的是油菜,最高值为0.8mg/L,最低的是狼尾草,最低值为0.5mg/L。

同样的道理,若个体将毒品正确地解读为害人害己的危险品,那么,他就会自觉地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反之,若个体将毒品错误地解读为时尚的消费品,那么,他就有可能去尝试毒品,走上被毒品绑架终生的邪路。

第三,思患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其经典文献均共同强调思患精神。《周易》“既济”卦的《大象》明确提出了“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警句。从儒家经典《中庸》里,我们也找到了“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的名句。佛典《大般涅槃经》则说:“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且受报不爽。”老子也明确指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无疑,思患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级智慧之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思患精神则体现为“治未病”的核心价值观。《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还指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素问·八正神明论》)。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541年—682年),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将疾病进一步划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个层次,他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千金要方·诊候》)。无论是思患精神,还是“治未病”的核心价值观,本质都是防患于未然的智慧。这种智慧同样适用于禁毒工作。庆安深刻地领悟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那种防患于未然的顶级智慧,因此,他将毒品预防教育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毒品预防教育是“上工”或“上医”所珍视的“治未病”,那么,打击制毒和贩毒者的行动就是“下工”或“下医”所施行的“治已病”。如果说,制毒和贩毒行为是毒品经济的供给侧,那么,吸毒行为就是毒品经济的消费侧。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对于降低毒品经济消费侧的需求,可以发挥釜底抽薪的作用。只要降低了毒品经济消费侧的需求,毒品经济的供给侧将失去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这就是说,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将发挥两个极其重要的功能:(1)直接地降伏吸毒行为;(2)间接地降伏制毒和贩毒等犯罪活动。为此,通过《绝对禁区》一书,庆安正在建议一个重要的对策:要根本扭转我国在毒品犯罪和滥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 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打击制毒与贩毒等犯罪活动的策略;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强化毒品预防教育。《绝对禁区》一书,对于强化毒品预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方面,制毒或贩毒均可以牟取暴利;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人对于毒品无知或误读。这两种因素的叠加效应,使毒品犯罪和滥用问题成为当今最严重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之一。

化学和生活的紧密结合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课本中,更应该注重化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事件都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很多的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比如日本的核反应电站在当时就成为了很多考试中必考的话题,考题涉及范围较广,有考核能的反应原理的,有考核能这一新能源的性质的,还有考察核能应用和可能带来的问题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启发学生往相应的方向思考,或者为学生及时讲解相关问题,学生在将来的考试过程中就不至于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一、我国毒品预防教育现状

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绝迹的传统毒品犯罪和滥用,死灰复燃,并日趋蔓延。此外,自20世纪末以来,合成毒品开始流行于我国,问题日趋严重。当传统毒品的吸食人群饱受折磨却无计可施的同时,合成毒品的吸食人群又井喷式地与日俱增。

第一,创新精神。基于对105名毒品成瘾者及其家属的深度访谈,庆安发现了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成瘾者每次回到曾经的吸毒空间,包括第一次尝试毒品的那个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对于这种现象,许多成瘾者或其家属都非常熟悉。因此,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庆安的新发现,其可贵之处在于,他将这种现象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比较与分析,最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D型条件作用假说。该假说是对前述三种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是21世纪中国心理学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重大推进与创新。此外,该假说也是对戒毒心理学和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的重大推进与创新。我们深信,D型条件作用假说迟早会赢得西方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与充分认可。基于D型条件作用假说,庆安创造性地建构了两种重要的戒毒模式:“降服心狼模式”和“斩断毒源模式”。此外,基于该假说,庆安还创造性地建构了两种重要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智问戒毒者模式”和“阅读成瘾者模式”。实践证明,无论是“智问戒毒者模式”,还是“阅读成瘾者模式”,均是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值得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广。

试以李庆安等近期的一项研究为例。该研究的样本为中国西南地区某个县的一个村委会。该村委会共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为4 401人。截至2017年12月底,该村委会被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毒品成瘾者为116名。其中,18岁至25岁的男性成瘾者占该年龄段男性人口的19.72%(70人/355人),26岁至35岁的男性成瘾者占该年龄段男性人口的10.17%(35人/344人)。这些数字让人震惊,让人不寒而栗,甚至让人绝望!他们都曾经是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权威人士指出,在册的成瘾者仅仅是成瘾者人群所构成的冰山中浮出水面的那一角。由此推测,该村委会的大多数青壮年劳动者已经变为成瘾者。李庆安等通过访谈发现,这些成瘾者吸毒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尝试毒品之前,对于毒品及其危害性近乎一无所知,因为他们未曾接受过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

“吸毒”二字,与贩毒、暴力、卖淫、赌博、贫困、艾滋病、反社会行为、家庭破裂和黑社会等众多词汇牢牢地相互捆绑。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均致力于研发根除毒品、戒除毒瘾的各种技术。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找到哪怕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戒毒技术。

再以李庆安的一项预研究为例。该研究的样本为曾经赴美国、荷兰、英国、德国和法国等欧美各国的留学生或访问学者。该研究发现,许多留学生或访问学者都错误地以为,大麻不是毒品,吸食大麻不会上瘾。其中,9名留学生或访问学者亲口向李庆安承认,他们在海外逗留期间,曾经吸食过大麻。该研究还发现,有些即将前往欧美各国留学的中学生或大学生私下透露,他们到达海外之后,也打算尝试大麻。他们的逻辑似乎是,在欧洲的荷兰,以及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华盛顿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都能够合法出售消遣用的大麻。实际上,荷兰和美国的三个州出台大麻合法化的政策,绝对不是鼓励人们吸毒或者支持毒品合法化,而是力图将大麻与非法渠道相隔离,从而减少人们接触其他毒品的机会。

李庆安等撰写的《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简称《绝对禁区》)提供了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在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领域,《绝对禁区》一书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这不是一本书,而是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通观《绝对禁区》一书,不难发现,为了建构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在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李庆安教授在默默地倡导和奉行5种精神:

作为心理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拆除“危墙”——打击制毒与贩毒等犯罪活动——的问题,我们是外行,因此,拟不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不过,对于如何培养“知命者”——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问题,虽然我们目前还是外行,但是,我们有义务把自己培养成内行,最终构建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这是因为,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而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肩负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使命。

从“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命题出发,要有效地遏制日益猖獗的制毒和贩毒等犯罪活动,要有效地控制日趋蔓延的毒品滥用行为,必须有两手:一手就是拆除“危墙”,亦即严厉打击制毒与贩毒等犯罪活动;一手就是培养“知命者”,亦即加强毒品预防教育,特别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

长期以来,对于制毒和贩毒等犯罪活动,我国的公安部门一贯采取严厉打击的对策;然而,对于毒品预防教育,我国的相关部门似乎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这就是说,针对我国的毒品犯罪和滥用问题,客观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 的弱点。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公安部门既要肩负拆除“危墙”——打击制毒与贩毒等犯罪活动——的重任,还要肩负培养“知命者”——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重任。毋庸讳言,公安部门的使命是打击制毒与贩毒等犯罪活动,而不是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因此,要根本扭转我国在毒品犯罪和滥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 的被动局面,必须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创新制度设计:让公安部门承担拆除“危墙”——打击制毒与贩毒等犯罪活动——的重任,让教育部门承担培养“知命者”——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重任。果能如此,这种制度设计就可以开创我国在毒品犯罪和滥用问题上“两手都硬”的新模式。

如果说,前一项研究的样本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进城务工人员,那么,后一项研究的样本则是已经接受过或者即将接受优质教育的“精英群体”。这说明,对于毒品的本质及其危害性,无论是众多进城务工人员,还是众多“精英群体”,均缺乏正确的认知。这就是说,无论是教育程度相对低的人群,还是教育程度相对高的人群,均极度缺乏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

二、构建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

吸食大麻果真不会上瘾吗?李庆安的访谈研究表明,许多人只要吸食了大麻,就有可能进一步吸食海洛因、冰毒、K粉和摇头丸等多种毒品,最终堕落为毒品成瘾者,甚至丢掉宝贵的性命。李庆安的访谈研究还发现,这些留学生或访问学者之所以敢于尝试或准备尝试大麻,是因为他们对于大麻等毒品的危害性一知半解,或者完全无知。也许,他们也曾经接受过某种形式的毒品预防教育,然而,他们曾经接受的毒品预防教育似乎是无效的。否则,他们应该不敢尝试大麻或者准备尝试大麻。

RC4算法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Rivest在1987年设计的一种流密码,作为RSA的商业机密直到1994年才被匿名公布于Internet。RC4算法可能是世界上运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序列密码,它是一个典型的基于非线性数组变换的序列密码。RC4算法的密钥长度可以改变,该算法以随机置换作为基础,生成一个极大周期密钥流,且该算法的运行速度非常快。

第二,合作精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都是许许多多的人精诚合作的成果。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伟大工程也不例外。为此,我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研究中,格外强调合作精神。我不止一次地向我的众多博士生和硕士生强调过教育家陶西平所推崇的合作精神:教改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共同努力。显然,庆安准确地领会了我的主旨,并将我一贯强调的这种合作精神,灵活地迁移到其“成瘾者心理干预与帮扶计划”的课题研究之中。庆安告诉我,他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始终强调禁毒部门的行政长官、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团队和众多成瘾者的精诚合作。这就是说,庆安在其课题研究中,始终强调“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精诚合作。作为“有权之士”的第一股力量,北京团市委、北京市禁毒办、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和“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的许多领导,在精神、资金和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庆安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作为“有识之士”的第二股力量,资深媒体人郑茜女士,心理咨询专家赵静波教授及其博士生与硕士生,以及庆安教授本人的众多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访问学者,在采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在撰写论著的过程中,均给予了庆安热情的支持与帮助。作为“有志之士”的第三股力量,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的领导与专家,以及众多成瘾者与其家属,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也给予了庆安毫无保留的支持与帮助。总之,没有合作精神,没有“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精诚合作,庆安就不可能完成其“成瘾者心理干预与帮扶计划”的课题研究,也就不可能成就《绝对禁区》一书。

模具装配完成并且完成智能控制装置的调试后,在剪冲分厂龙门冲床上进行了试冲(图6),气动元件通过冲床滑块的上下移动触发,在4 kg压力下,完成一个循环的冲制,其余各模块能够正常工作,冲片(图7)各部分尺寸及毛刺均满足工艺要求。

第四,梯田精神。要了解梯田精神,须先了解红河哈尼梯田的特征。红河哈尼梯田,享有“世界最美梯田”的盛誉,2013年6月22日被成功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最初,在滇南的哀牢山区,并没有梯田,仅仅有一片又一片的山坡。1000多年前,迁徙到哀牢山区的哈尼祖先,开始将一片又一片的山坡开垦为一层又一层的梯田。经过若干世纪的努力,时至今日,哈尼人终于开拓出由千百万块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微型人工湖”构成的立体化梯田,雄伟地屹立于哀牢山上,创造了世界农业文明的一个奇迹。要创造这个奇迹,必须依靠某种精神,姑且称之为“梯田精神”。开垦和经营梯田,不仅需要每天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消耗,而且需要精湛的耕作技术。因此,梯田精神至少包括两种特质:顽强的毅力与精湛的技术。庆安出生于哈尼梯田周边的一个小山村,17岁时就已经离开故土,不过,他始终眷恋故土及其梯田精神,并将梯田精神的两种特质贯穿于其学术研究之中。就以“成瘾者心理干预与帮扶计划”的课题研究为例。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庆安精心选择了20位成瘾者或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以他自己研制的“学不学—深度访谈技术”为工具,亲自对他们分别进行了5个小时到7个小时不间断的深度访谈。这些访谈对象的灵魂深处,可能埋藏着吸毒、贩毒、色情、赌博、偷盗、欺骗、抢劫和暴力等伤害社会、伤害家人和伤害自己的人生故事。要从他们口中挖掘出真实而全面的人生故事,如同开垦和经营梯田,不仅必须付出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而且必须握有精湛的访谈技术。这正是庆安坚持对他们分别进行5个小时到7个小时不间断的深度访谈的原因所在,也是庆安坚持采用“学不学—深度访谈技术”的原因所在。如果说,前一个原因体现了梯田精神那种顽强的毅力,那么,后一个原因就体现了梯田精神那种精湛的技术。正是由于依托了梯田精神的这两种特质,《绝对禁区》一书所讲述的那些吸毒与戒毒的真实故事,对我们读者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冲击力和震撼力,最终也唤醒了我们读者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

PD-1抑制剂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是免疫哨点单抗药物。主要在激活的T细胞和B细胞中表达,功能是抑制细胞的激活,这是免疫系统的一种正常的自稳机制。但是,肿瘤微环境会诱导浸润的T细胞高表达PD-1分子,肿瘤细胞会高表达PD-1的配体PD-L1和PD-L2,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1通路持续激活,T细胞功能被限制,无法杀伤肿瘤细胞。PD-1的抗体可以阻断这一通路,部分恢复T细胞的功能,使这些细胞能够继续杀伤肿瘤细胞[1]。近年来,我们对3例脑胶质瘤患者使用PD-1抑制剂进行免疫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第五,志愿精神。要有效地控制日趋蔓延的毒品滥用行为,中国社会急需千千万万个以无私地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的志愿者。实际上,服务社会的行为存在三种境界:第一,“安而行之”的境界,其特征是自觉自愿地、不计回报地、主动地服务社会;第二,“利而行之”的境界,其特征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主动地服务社会;第三,“勉强而行之”的境界,其特征是因迫不得已而被动地服务社会。其中,“安而行之”的境界,正是以无私地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的志愿精神。庆安深谙“安而行之”和志愿精神的要义,并将其贯穿于“成瘾者心理干预与帮扶计划”的课题研究之中。《绝对禁区》一书告诉我们,从2016年7月29日到2017年8月3日,在陈红伟妻子邓文洁的积极配合下,庆安以其自创的“降伏心狼模式”与“斩断毒源模式”为主,以西方心理学的催眠技术与东方佛学的禅修技术为辅,对陈红伟进行戒毒干预,历时1年零5天。在整个过程中,庆安始终以“安而行之”的境界和志愿精神鞭策自己,哪怕在深夜,哪怕在美国访学期间,只要接到成瘾者家属的求助电话,他都会无条件地伸出援手,没有向戒毒者或其家属收取任何报酬。《绝对禁区》一书还告诉我们,庆安设计了一种以深度访谈技术为核心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智问戒毒者模式。该模式将毒品预防教育巧妙地植入《教育心理学》课堂。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共计5个步骤,其中,第四步的程序是,庆安率领大学生们前往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在该所领导与民警的协助下,以该所的成瘾者或其家属为访谈对象,以“学不学—深度访谈技术”为访谈工具,紧扣吸毒与戒毒行为的主题,让大学生们一对一地访谈成瘾者或其家属,时间持续近3小时。有证据表明,参与了智问戒毒者模式的众多大学生,不仅拥有了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而且已经成为坚定的禁毒志愿者。我们相信,通过阅读《绝对禁区》一书,众多读者也将拥有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同时,也将成为坚定的禁毒志愿者。若果真能如此,在我国,日趋蔓延的毒品滥用行为,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总之,为了建构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和戒毒模式,在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和戒毒心理学领域,庆安不仅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而且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操作。关于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操作,《绝对禁区》一书均提供了生动而形象的注脚,这对于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和戒毒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对于这两个领域的实践操作者,都将产生有益的启迪。

《方案》提出了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基层健康教育骨干培养等五大行动,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第一是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教育全覆盖;第二是省、市、县各级建成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并实现培训全覆盖;第三是以县区为单位,50%的中小学校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第四是各贫困县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本省份2020年目标水平或比2018年提高60%。

注:本文系林崇德先生为李庆安等《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一书作的序整理而成。

TheoreticalInnovationandPracticalBreakthroughinEducationalPsychologyofDrugPrevention

LIN Chongde

(Institute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by Li Qingan and colleagues, male addicts aged 18 years-25 years in a village committee in a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actually account for 19.72 percent of the male population in that age group, based only on data provided by local public security authorities. Another pilot study by Li showed that nin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or visiting scholars admitted to him personally that they had used marijuana during their stay overseas. These two data reveal an extremely important message: both the low-education-level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elite" groups who have received or are about to receive high-quality education are at high risk of drug abuse. Starting from the proposition that "those who know God's will not stand under the dangerous rock wall",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pread of drug abuse, we must take two measures: the first is to dismantle the "dangerous wall", that is, to crack down on crimes such as drug production and drug trafficking. The other one is to foster "awareness", which is to strengthen drug prevention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bsolutelyProhibitedZone:APsychologicalInterviewandAnalysisofAddicts written by Li Qingan and others provided an effective drug prevention education model.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of drug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psychology, AbsolutelyProhibitedZone has grea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breakthrough.

Keywords:addicts; drug prevention; detoxification psychology; D type conditioning hypothesis; AbsoluteForbiddenZone

中图分类号:C912.6-0;B84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9)02-0114-04

*收稿日期:2018-09-20

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19.02.022

作者简介:林崇德(1941-),男,浙江宁波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80921.1535.002.html

责任编辑:吴旻

标签:;  ;  ;  ;  ;  ;  ;  ;  ;  ;  ;  

林崇德:毒品预防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