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论文_方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篆刻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艺术,范式,中国画,印章,中国传统,中国,书法。

篆刻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方波[1](2019)在《神出古异 行气如虹——略论沈乐平的书法篆刻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乐平是为数不多的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接受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叁个教育层次培养的书家,中国美术学院本、硕、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严格训练,使他掌握了极为扎实的书法篆刻技能,并拥有开阔的学术(本文来源于《老年教育(书画艺术)》期刊2019年11期)

辛尘[2](2019)在《印理解析(十一)印外求印:篆刻艺术形式的张力及其对印式规定的游离(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赵之谦不注重打造个人印风,而重视每件作品独特性的"印外求印",与其立足印内规矩、巧用印外滋养的篆刻艺术理念相关,也与其文人士大夫理想志不在成为篆刻家相关。而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诸家力图将"印外求印"与"印从书出"统一起来,着力打造个人书风和与之相统一的个人印风,不仅是作为职收篆刻艺术家的实际需要,也是"印外求印"走向深入的客观要求。将赵、吴、黄、齐四家印作比较,不难发现,"印外(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22期)

王维[3](2019)在《关于篆刻艺术中汉印范式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篆刻艺术中汉印范式的确立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有学者论及,本文从汉印概念的明晰和印谱名称的变化两个主要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以往的一些观点有待商榷,篆刻艺术中汉印范式的真正确立或许可以定在明代万历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22期)

李文进[4](2019)在《方寸之间见彩虹——我的篆刻艺术生涯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篆刻家常被人误以为刻字匠,即刻章的,北京人叫刻戳子,南方人叫刻章。这些都只是用来表述办公、财务上所用印章,它无法叫人与篆刻一词联想起来。因为"刻戳子"多指宋体、楷体类印章。而篆刻界有楷书不入印之说,这就表明印宗秦汉,且以汉印为主的一种以篆书入印的印章,故名篆刻艺术,又名金石篆刻学。在我看来,金石艺术和刻印章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金石篆刻自春秋战国以来至今已传承了几千年,它经久不衰,若与刻戳子等同,岂不哀哉。艺术家追求的是艺术境界,我在篆刻学方面追求的是一种汉魏风骨、古雅苍劲的金石流光之气。强调印人一定是格调高古者,其气自是温文尔雅那种,我努力为之,颇得各界同仁(本文来源于《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期刊2019年11期)

郑桓然[5](2019)在《钧瓷艺术与篆刻艺术的完美结合——传世钧玺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器物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篆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其古雅的韵趣,至今引人玩味。传世钧玺将钧瓷艺术与篆刻艺术结合起来,打破钧瓷传统制作工艺,实现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引领当今人们生活的新风尚。(本文来源于《佛山陶瓷》期刊2019年11期)

王哲勤[6](2019)在《怀古悟墨 金石写意——浅谈中国画创作融合篆刻艺术的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篆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中国画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国书画艺术品。篆刻与中国画有着先天的共融性,在技法以及精神内核中,都可找到两者之间的互融通源。该文作者简要分析篆刻艺术的形式特征,探讨篆刻与中国画的形式法则的共通之处,阐述中国画融合篆刻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孙海新[7](2019)在《篆刻艺术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秦汉和明清是叁次辉煌时期。这叁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历代篆刻家奉为圭臬,也为篆刻艺术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21期)

王忠,胡盼[8](2019)在《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篆刻作为我国经典文化的表现手法之一,承担着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在相关的中华文明以及史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新时代,如何融会贯通赋予篆刻新的意义是每个篆刻传承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文章以篆刻在标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为论述对象,探讨篆刻的创新应用手法。(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萧平[9](2019)在《方寸之间 自有天地——万凡篆刻艺术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凡老弟研习篆刻已经叁十多年,他几乎每年都会为我刻一方、两方,多的叁五方印章。从中发现他的篆刻在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是越刻越好,越刻越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从没有特点或者特点不明显,到现在有特点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大的跨越。我为他写的四个字"方寸之间",方寸之间大有文章。印章从实用演变成一门篆刻的艺术,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变,从实用和艺术兼顾,慢慢的进入一个纯艺术的范畴。(本文来源于《华人时刊》期刊2019年11期)

董建[10](2019)在《金石之质 木石精神——赖少其先生篆刻艺术叙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赖少其Lai Shaoqi赖少其(1915—2000),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成长于陆丰。初名少麒,号老节,斋号有木石斋、一木一石之斋、望远楼、韧居等。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兴版画运动创始人之一,中国当代着名书画艺术大师。(本文来源于《书画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篆刻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赵之谦不注重打造个人印风,而重视每件作品独特性的"印外求印",与其立足印内规矩、巧用印外滋养的篆刻艺术理念相关,也与其文人士大夫理想志不在成为篆刻家相关。而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诸家力图将"印外求印"与"印从书出"统一起来,着力打造个人书风和与之相统一的个人印风,不仅是作为职收篆刻艺术家的实际需要,也是"印外求印"走向深入的客观要求。将赵、吴、黄、齐四家印作比较,不难发现,"印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篆刻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方波.神出古异行气如虹——略论沈乐平的书法篆刻艺术[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9

[2].辛尘.印理解析(十一)印外求印:篆刻艺术形式的张力及其对印式规定的游离(下)[J].中国书法.2019

[3].王维.关于篆刻艺术中汉印范式的确立[J].中国书法.2019

[4].李文进.方寸之间见彩虹——我的篆刻艺术生涯感悟[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

[5].郑桓然.钧瓷艺术与篆刻艺术的完美结合——传世钧玺的创作[J].佛山陶瓷.2019

[6].王哲勤.怀古悟墨金石写意——浅谈中国画创作融合篆刻艺术的感悟[J].美术教育研究.2019

[7].孙海新.篆刻艺术的演变[J].艺术评鉴.2019

[8].王忠,胡盼.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简析[J].艺术教育.2019

[9].萧平.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万凡篆刻艺术点评[J].华人时刊.2019

[10].董建.金石之质木石精神——赖少其先生篆刻艺术叙论[J].书画世界.2019

论文知识图

获奖作品选登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作品选...获奖作品选登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作品选...获奖作品选登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作品选...刘江3 明清着名篆刻家-吴昌硕 仓硕安多民-平遥古城

标签:;  ;  ;  ;  ;  ;  ;  

篆刻艺术论文_方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