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拉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翟峰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拉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可拉伸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周围的边缘导线区,包括:器件层,器件层在显示区以及边缘导线区延伸;包覆体,包覆体包括同层设置的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第一包覆层包覆位于显示区的器件层,第二包覆层包覆位于边缘导线区的器件层,第一包覆层的模量低于第二包覆层的模量。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防止边缘导线被过度拉伸,从而防止边缘导线断裂。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拉伸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周围的边缘导线区,其特征在于,包括:器件层,所述器件层在所述显示区以及所述边缘导线区延伸;包覆体,所述包覆体包括同层设置的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包覆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器件层,所述第二包覆层包覆位于所述边缘导线区的所述器件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模量低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模量。

设计方案

1.一种可拉伸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周围的边缘导线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器件层,所述器件层在所述显示区以及所述边缘导线区延伸;

包覆体,所述包覆体包括同层设置的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包覆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器件层,所述第二包覆层包覆位于所述边缘导线区的所述器件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模量低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模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层上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与所述器件层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模量相等,所述器件层上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与所述器件层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模量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均在100μm~500μ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均在100μm~500μ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均为300μm,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均为3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拉伸显示面板的厚度小于10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体为弹性包覆体,所述弹性包覆体包括透明的弹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的弹性材料包括下列中的一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或聚丙烯酸PAA。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层的邵氏硬度在55A~75A之间,所述第二包覆层的邵氏硬度在85A~95A之间。

10.一种可拉伸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拉伸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拉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可拉伸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周围的边缘导线区,边缘导线起到将显示区(Active Area,AA)的导线与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连接的作用。但是在同一拉伸条件下,边缘导线较AA区导线拉伸比例小,拉伸相同幅度时,边缘导线易出现断裂而导致器件显示失效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拉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对显示区和边缘导线区设置不同模量的包覆体,能够使边缘导线区在拉伸时发生较小形变,从而防止边缘导线断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周围的边缘导线区,包括:

器件层,所述器件层在所述显示区以及所述边缘导线区延伸;

包覆体,所述包覆体包括同层设置的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包覆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器件层,所述第二包覆层包覆位于所述边缘导线区的所述器件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模量低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模量,从而保证能避免边缘导线区的近似直线设计的导线在与AA区受相同拉伸力时出现的容易断裂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所述器件层上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与所述器件层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模量相等,所述器件层上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与所述器件层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的模量相等,从而保证了拉伸显示面板时,相同区域形变量的一致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均在100μm~500μm之间,使其在合适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均在100μm~500μm之间,使其在合适的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均为300μm,所述器件层上方及下方对应的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均为300μ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所述可拉伸显示面板的厚度小于1000μm,能够保证可拉伸显示面板的轻薄及方便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所述包覆体为弹性包覆体,所述弹性包覆体包括透明的弹性材料,保证了显示面板的透光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所述透明的弹性材料包括下列中的一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或聚丙烯酸PAA。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包覆层的邵氏硬度在55A~75A之间,所述第二包覆层的邵氏硬度在85A~95A之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拉伸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使边缘导线区对应的包覆体的模量高于显示区对应的包覆体的模量,由于包覆体的模量不一致,在受到相同拉伸力时边缘导线区和显示区的形变量也不一致。由于边缘导线区使用高模量的包覆体,在相同拉伸力下,其形变量较小,能够防止紧密靠拢并近似直线设计的边缘导线被过度拉伸,从而防止边缘导线断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

10-显示区;20-边缘导线区;

30-器件层;31-基底;32-显示单元;33-边缘导线;

40-包覆体;41-第一包覆层;411-第一包覆层上层;412-第一包覆层下层;

42-第二包覆层;第二包覆层上层421;第二包覆层下层422。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拉伸显示面板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拉伸显示面板,可拉伸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10和位于显示区周围的边缘导线区20。所述可拉伸显示面板包括器件层30和包覆体40。所述器件层30在所述显示区10以及所述边缘导线区20延伸,器件层30包括对应显示区10、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域(图中未示出)。包覆体40包括同层设置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第一包覆层41包覆位于显示区10的器件层30,第二包覆层42包覆位于边缘导线区20的器件层30。第一包覆层41的模量低于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通过使边缘导线区20对应的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高于显示区10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的模量,由于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不一致,在受到相同拉伸力时边缘导线区20和显示区10的形变量也不一致。由于边缘导线区20使用高模量的第二包覆层42,在相同拉伸力下,形变量较小,能够防止边缘导线被过度拉伸,从而防止边缘导线断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包覆层41包覆显示区10对应的器件层30,可以理解为,第一包覆层41被器件层30分为了上下两层,即第一包覆层上层411和第一包覆层下层412。第一包覆层上层411的厚度如图2中标记的δ11所示,第一包覆层下层412的厚度如图2中标记的δ12所示,应当理解的是,以器件层30的上表面为第一水平面C1,以器件层30的下表面为第二水平面C2,第一包覆层上层411位于第一水平面上方,第一包覆层下层412位于第二水平面下方。

第二包覆层42包覆边缘导线区20对应的器件层30,可以理解为,第二包覆层42被对应的器件层30分为上下两层,第二包覆层上层421和第二包覆层下层422,第二包覆层上层421的厚度如图2中标记的δ21所示,第二包覆层下层422的厚度如图2中标记的δ22所示。应当理解的是,以器件层30的上表面为第一水平面C1,以器件层30的下表面为第二水平面C2,第二包覆层上层421位于第一水平面上方,第二包覆层下层422位于第二水平面下方。另外,对位于第一水平面C1和第二水平面C2之间的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不作限制。应当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包覆层41被器件层30分成的上下两层的模量可以不相等,第二包覆层42被器件层30分成的上下两层的模量也可以不相等,但要保证器件层30上方的第一包覆层41的模量低于器件层30上方的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器件层30下方的第一包覆层41的模量低于器件层30下方的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

优选地,第一包覆层41被器件层30分成的第一包覆层上层411和第二包覆层下层412的模量相等,第二包覆层42被器件层30分成的第二包覆层上层421和第二包覆层下层422的模量相等,由于第一包覆层41被器件层30分成的上下两层的模量相等,第二包覆层42被器件层30分成的上下两层的模量相等,保证了相同区域对应的上下包覆层的模量的均匀性,能够保证相同区域在受到相同拉力下形变量的一致性。并且边缘导线区20使用高模量的第二包覆层42,这样,在相同拉伸力下,边缘导线区20形变量较小,能够防止边缘导线被过度拉伸,从而防止边缘导线断裂。

另外,器件层30上方及下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的厚度δ11和δ12均在100μm~500μm之间,器件层30上方及下方对应的第二包覆层42的厚度δ21和δ22也均在100μm~500μm之间。这里,将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厚度设置在合适的范围,使显示面板的透光性不至于受到过多影响,并且在保证显示面板可拉伸的同时,又使可拉伸面板轻薄及方便使用。优选地,器件层30上方及下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的厚度δ11和δ12均设置为300μm,器件层30上方及下方对应的第二包覆层42的厚度δ21和δ22也设置为300μm。在该厚度值下,边缘导线区和显示区的拉伸性能能够实现较好的匹配,在保证显示面板可拉伸的同时,能够防止边缘导线被过度拉伸。

应当理解的是,器件层30的下表面为平面,器件层30的上表面可能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当器件层30的上表面为凹凸不同的表面时,器件层30上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厚度是不同的,但是器件层30上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远离器件层30的一面在同一平面上,即,器件层30上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同时,器件层30下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远离器件层30的一面也在同一平面上,即,器件层30下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上。这里所指的“平面”,是相对于器件层30来说,与器件层30的下表面平行的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器件层30上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器件层30下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上,保证显示面板的整体的上下表面时平整的,方便使用。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器件层30上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上表面及器件层30下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下表面设置为凹凸不平的表面。

需要注意的是,可拉伸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小于1000μm,能够保证可拉伸显示面板的轻薄及方便使用。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可拉伸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此时,器件层30上方及下方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厚度也可以不限定在100μm~500μm之间。

优选地,包覆体40为包覆器件层30的透明弹性包覆体。作为一个示例,包覆体40由透明的弹性材料形成。透明的弹性材料优选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氨酯丙烯酸酯PUA、聚丙烯酸PAA中的一种或多种。

这里,包覆体40由透明的弹性材料形成,保证了显示面板的透光性。

由于透明的弹性材料的模量与硬度存在对应关系,即,模量越高,硬度越大,越不容易变形,因此可以由邵氏硬度来反应透明的弹性材料的模量。第一包覆层41的模量低于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可以设置为第一包覆层41的邵氏硬度在55A~75A之间,第二包覆层42的邵氏硬度在85A~95A之间。例如,第一包覆层41的邵氏硬度为65A,第二包覆层42的邵氏硬度为90A。

这里,使第一包覆层41的邵氏硬度小于第二包覆层42的邵氏硬度,保证了第二包覆层42的模量高于第一包覆层41的模量,并且将第一包覆层41和第二包覆层42的邵氏硬度分别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在防止边缘导线被过度拉伸,从而防止边缘导线断裂的同时,保证了显示面板的可拉伸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器件层30包括基底31,位于基底31上的呈阵列分布的多个显示单元32,位于基底31上方电连接多个显示单元32的多条金属布线(图中未示出),位于基底31上方边缘区域的边缘导线33。显示单元32对应显示区10,边缘导线33对应边缘导线区20。

作为一个示例,基底31的结构包括彼此分隔开的多个岛(图中未示出)和连接多个岛中的每个岛的多个桥(图中未示出),多个显示单元32分别设置在多个岛上方,多条金属布线设置在多个桥上方。多个岛和多个桥可以一体的形成。基底31可以包括诸如聚酰亚胺PI的具有弹性和延展性的有机材料。

这里,由于基底31是岛桥结构,桥与桥之间形成开口,此时,显示区10对应的第一包覆层41由于开口的存在,被器件层30分成的上下两层的第一包覆层41实际上是一体结构,即在开口处上下两层的第一包覆层41实际上是相连的。同理,被器件层30分成的上下两层的第二包覆层42实际上也是一体结构,即在开口处上下两层的第二包覆层42实际上是相连的。

另外,每个显示单元32包括发射红光、蓝光、绿光或白光的至少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LED可以是Micro LED。

边缘导线因空间的限制,因此难以采用与AA区导线相同的形状设计,因而边缘导线紧密靠拢并近似直线的设计以降低占据空间,所以在同一拉伸条件下,边缘导线较AA显示区拉伸比例小,当拉伸幅度相同时,会出现边缘导线断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可拉伸显示面板,通过使边缘导线区20对应的包覆体40的模量高于显示区10对应的包覆体40的模量,由于包覆体40的模量不一致,在受到相同拉伸力时边缘导线区20和显示区10的形变量也不一致。由于边缘导线区20使用高模量的包覆体40,在相同拉伸力下,形变量较小,能够防止边缘导线被过度拉伸,从而防止边缘导线断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拉伸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可拉伸显示面板,此处就不做赘述。可拉伸显示装置具体可以是Micro LED显示器,电视、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导航仪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需要明确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步骤和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之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或者改变步骤之间的顺序。并且,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对已知方法技术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例如,特定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算法可以被修改,而系统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本精神。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范围之中。

设计图

可拉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8074.4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133509U

授权时间:20190719

主分类号:H01L 27/32

专利分类号:H01L27/32;H01L51/52;H01L27/15

范畴分类:38F;

申请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晨丰路188号

发明人:翟峰;王涛;李旭娜;邢汝博;杨小龙

第一发明人:翟峰

当前权利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代理人:彭琼

代理机构:11258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可拉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翟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