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缓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缓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缓存,图像,算法,质量,时延,机顶盒,视频。

缓存控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秋明,江雪婧[1](2011)在《一种缓存控制的自适应时钟恢复的改进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TDMoIP(TDM over IP)技术中的一种基于去抖动缓存区自适应时钟恢复的改进算法,该算法将原算法的按固定周期长度调整接收端时钟频率改进为变长调整周期,通过改进算法和原算法的仿真对比,可以看出改进后的算法克服了原算法中的矛盾现象。最后对改进算法的性能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进一步验证了改进算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邱菡,李玉峰,邬江兴[2](2009)在《保障连续媒体流用户层QoS的缓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缓存控制对媒体流用户层QoS的影响.多媒体系统信宿端通常采用播放缓存来补偿时延抖动,提高媒体流播放的连续性.缓存控制虽然能够降低时延抖动的影响,却增加了端到端时延.时延或时延抖动是用户可感知的QoS参数,缓存控制对用户层QoS的影响究竟如何呢?利用已有的应用层向用户层QoS映射的研究结果,分析缓存控制参数与端到端QoS参数、应用层QoS参数的关系,获得了缓存控制参数与用户层QoS参数的关系.从理论上深入挖掘缓存控制对用户层QoS参数的作用,给出了提供确定时延和时延抖动保障的缓存容量值,论证了在网络环境一定时存在提供最佳用户层QoS的缓存容量值.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彭鹏[3](2007)在《全光交换双波长并行缓存控制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能够提供越来越宽的带宽,由于网络节点处上下路设备本身带宽的限制形成了网络节点的电子速率“瓶颈”,克服电子瓶颈的方法是直接进行光信号处理,即建设全光通信网。全光包交换(OPS)属分组级的光信号处理,能够有效利用带宽,提高带宽资源的利用率,将成为未来高速全光网络的必然选择。包交换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存储—转发技术,如何在光域中完成光信号的存储与转发成为全光包交换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光缓存器是实现全光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提出的光纤型全光缓存器主要有两种:前向结构的光纤延迟线和反馈结构的F-P腔或者光纤环。随着波分复用技术(WDM)已经广泛应用,单波长的全光缓存器很难与WDM技术相适应。因此,对多波长光信号的并行缓存是全光缓存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光缓存技术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波长光信号的缓存,本文对双波长缓存的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我们已经研制出的双环耦合全光缓存器经过改进实现了双波长的并行缓存。据我们所知,本文的工作属于首次实现的双波长缓存。本文针对双波长并行缓存的控制技术做了以下工作:1.研制出具有稳定输出功率的激光器直流驱动电路,解决了激光器使用中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其输出功率不稳定的问题,在实验中用作直流光源。研制出伪随机码光信号发生器用作双环耦合全光缓存器的控制光源。2.在双波长数据的并行缓存,由于不同波长光信号合成后的功率随机波动,导致由SOA交叉相位调制(XPM)产生的相位差随机波动。在考虑吸收损耗的情况下,对常用的SOA增益特性曲线进行了修正并与实测值拟合,得到了与实测值吻合的增益特性曲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调节控制光的功率可以减小相位差的波动,并提出了确定控制光功率的最佳点的技术。3.在实验中,运用DLOB实现了速率为2.5Gbit/s双波长数据的多圈缓存。(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01)

谢立峰,叶澄清,顾伟康[4](2004)在《采用基于速率的缓存控制的CSFQ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核心无状态公平队列调度(CSFQ)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采用基于速率的随机早期检测(RED)机制的核心无状态公平队列调度(rr-CSFQ)算法.在路由器中根据网络拥塞状态和数据流到达速率,采用基于速率的随机早期检测机制进行缓存管理.该算法通过调节早期丢包概率,解决了CSFQ时延较长造成的缓存"丢尾"问题,提高了带宽在不同数据流之间分配的公平性.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在缓存较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带宽在传输控制协议(TCP)数据流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数据流之间的公平分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4年07期)

楼生强,皇甫堪,周良柱,万建伟[5](2000)在《基于R-Q模型的视频编码缓存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 Q模型的缓存控制技术 ,着重讨论了根据R Q模型分配各编码帧的目标编码码率、模型参量的修正方法和各种编码帧量化因子比例的调节。模拟结果表明 ,此项缓存控制技术不仅能准确预测编码码率 ,而且能自适应视频的场景变化 ,使解码图像质量比较均匀。(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段成罡,郑志航,惠新标[6](2000)在《可变码率视频编码的缓存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数字多用视频光盘(DVD)视频编码在应用MPEG-2 可变码率压缩算法时要求一种新的码率控制方法,在美国电信科学学院建立的一套图像质量S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S和编码码率的关系.S较低时,S与编码码率成正比关系.为实现可变码率编码,在线性增长区,对可变码率的编码算法给出了一套计算公式,使得在一定平均码率下,对一定的图像序列进行可变码率编码,得到相对恒定的S.(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段成罡,郑志航,惠新标[7](2000)在《可变码率视频编码的缓存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数字多用视频光盘(DVD)视频编码在应用MPEG-2可变码率压缩算法时要求一种新的码率控制方法,在美国电信科学学院建立的一套图像质量S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S和编码码率的关系.S较低时,S与编码码率成正比关系.为实现可变码率编码,在线性增长区,对可变码率的编码算法给出了一套计算公式,使得在一定平均码率下,对一定的图像序列进行可变码率编码,得到相对恒定的S.(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彭日回,郑善贤,陈大洪,罗旭[8](1999)在《一种新的机顶盒缓存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视频点播(VOD)系统中的一种存储与传输技术,分析并介绍了一种机顶盒(STB)功能的实现方案,研究了机顶盒视频点播(VOD)缓存控制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控制算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3期)

楼生强,皇甫堪,周良柱,万建伟[9](1998)在《基于DCT的帧内视频编码器的缓存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DCT的帧内视频编码器的缓存控制技术。它根据视频图像各种子块的比例及其相应的R-Q曲线确定量化因子,通过再编码,调整子块R-Q曲线的拟合参数使其自适应视频图像的场景变化。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图像子块分类方法,分类结果基本上与根据编码子块所需比特数分类子块的结果相一致。此法用于缓存控制的额外计算量小,并能扩展应用于H.261、MPEG等视频编码标准中。模拟结果表明,此法在视频序列的场景发生变化时,再编码次数少,输出码率恒定。(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李军,杨东,余松煜[10](1997)在《MPEG1视频编码器实现及缓存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MPEG的视频压缩算法,并在介绍C-Cube的VideoRISCProcessor芯片的基础上,给出了实时的MPEG-1视频编码器的实现方案,简单地讨论了输出缓存器的控制策略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1997年06期)

缓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缓存控制对媒体流用户层QoS的影响.多媒体系统信宿端通常采用播放缓存来补偿时延抖动,提高媒体流播放的连续性.缓存控制虽然能够降低时延抖动的影响,却增加了端到端时延.时延或时延抖动是用户可感知的QoS参数,缓存控制对用户层QoS的影响究竟如何呢?利用已有的应用层向用户层QoS映射的研究结果,分析缓存控制参数与端到端QoS参数、应用层QoS参数的关系,获得了缓存控制参数与用户层QoS参数的关系.从理论上深入挖掘缓存控制对用户层QoS参数的作用,给出了提供确定时延和时延抖动保障的缓存容量值,论证了在网络环境一定时存在提供最佳用户层QoS的缓存容量值.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缓存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秋明,江雪婧.一种缓存控制的自适应时钟恢复的改进算法[J].光通信研究.2011

[2].邱菡,李玉峰,邬江兴.保障连续媒体流用户层QoS的缓存控制[J].软件学报.2009

[3].彭鹏.全光交换双波长并行缓存控制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4].谢立峰,叶澄清,顾伟康.采用基于速率的缓存控制的CSFQ算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

[5].楼生强,皇甫堪,周良柱,万建伟.基于R-Q模型的视频编码缓存控制技术[J].通信学报.2000

[6].段成罡,郑志航,惠新标.可变码率视频编码的缓存控制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

[7].段成罡,郑志航,惠新标.可变码率视频编码的缓存控制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

[8].彭日回,郑善贤,陈大洪,罗旭.一种新的机顶盒缓存控制算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9].楼生强,皇甫堪,周良柱,万建伟.基于DCT的帧内视频编码器的缓存控制技术[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8

[10].李军,杨东,余松煜.MPEG1视频编码器实现及缓存控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7

标签:;  ;  ;  ;  ;  ;  ;  

缓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