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性论文_罗元云,杨路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产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业,高等教育,公益性,市场经济,高等学校,职业教育,经费。

教育产业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元云,杨路燕[1](2017)在《再论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日益明显,并促使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产生失衡: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日趋弱化,而产业性却愈加强劲。文章立足这一现实性矛盾,认真分析由此产生的问题与原因,探讨如何统一协调二者冲突,研究双方走向真正契合的路径,最终寻求高等教育良性有序发展的解决之道。(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7年11期)

黄文竹[2](2015)在《教育产业性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9月29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宁波大学:与城市血脉相连的大学"一文,体现了高等教育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联系。2014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发展的一个信号,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双支撑"。我国现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想教育适应这一时期的发展要求,就要进行一些改革,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5年12期)

柴华[3](2008)在《关于教育“产业性”与“产业化”论争的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各界围绕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教育是不是生产性行业、是不是一种产业,能否市场化、产业化等问题的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本文认为教育产业化给我们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开发教育产业一定不要把教育产业化,但否定教育产业化也不意味着教育不能借鉴一些产业运行方式。教育具有产业性,但教育不能产业化,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只能是:既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又按经济规律办教育。(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08年21期)

李楠,朱成科[4](2008)在《接受教育产业性对、走向教育产业化错》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各界围绕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教育是不是生产性行业、是不是一种产业,能否市场化、产业化等问题的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本文认为教育产业化给我们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开发教育产业一定不要把教育产业化,但否定教育产业化也不意味着教育不能借鉴一些产业运行方式。我们痛斥教育产业化但不抹杀教育产业性,本文对教育产业性及教育产业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出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应该是:既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又按经济规律办教育。(本文来源于《继续教育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颜道胜[5](2006)在《教育产业性的多维视角及教育产业化辨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产品、产权、市场经济、功能、组织、效益、效率等角度考察,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应当具有产业性。在教育产业性的范畴内,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已经表明,教育也存在合理限度的产业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06年05期)

傅八军[6](2004)在《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是生产性与商品性的统一,其中生产性包括一般的生产性和特殊的生产性,特殊的生产性正是生产劳动能力的属性,亦即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属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不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产品性质上,正是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其本体功能实现,因而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与公益性在生产性要求上不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且是构成手段目的的共存关系。同时,通过克服两者在商品性条件下的矛盾冲突,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产业性和公益性的统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刘晚玲,范宏伟,巴义名[7](2003)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产业性和产业化的重新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在分析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经济性的基础上,讨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产业性和产业化运作过程,说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旨在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体育科技》期刊2003年01期)

涂元晞[8](2001)在《关于教育产业性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认为中国的民办教育处在第二发展阶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亚太地区高级教育专家王一兵的观点,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私立教育的发展过程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不支持不承认;第二阶段,政府承认了,但很少支持;第叁阶段,政府既承认,也给予大力支持。在亚洲各个(本文来源于《海淀走读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武维承[9](2000)在《关于职业教育产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职业教育的产业性、内部结构和服务对象等重要特征 ,指出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教学设施及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等 ,是影响职业教育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指出了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实现“产、学、用”相结合的新观念 ,并对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学生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煤炭高等教育》期刊2000年06期)

柯佑祥[10](1999)在《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冲突及其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和公益性是高等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根据系统论原理,两者应该是相互统一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和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性质,因此,可能是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矛盾冲突之一,高等教育产品中的私人产品和...(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高教研究》期刊1999年04期)

教育产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4年9月29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宁波大学:与城市血脉相连的大学"一文,体现了高等教育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联系。2014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发展的一个信号,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双支撑"。我国现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想教育适应这一时期的发展要求,就要进行一些改革,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产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罗元云,杨路燕.再论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契合[J].智库时代.2017

[2].黄文竹.教育产业性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

[3].柴华.关于教育“产业性”与“产业化”论争的剖析[J].现代商业.2008

[4].李楠,朱成科.接受教育产业性对、走向教育产业化错[J].继续教育研究.2008

[5].颜道胜.教育产业性的多维视角及教育产业化辨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6

[6].傅八军.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7].刘晚玲,范宏伟,巴义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产业性和产业化的重新审视[J].贵州体育科技.2003

[8].涂元晞.关于教育产业性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1

[9].武维承.关于职业教育产业性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0

[10].柯佑祥.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冲突及其协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教育产业性论文_罗元云,杨路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