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论文_王秋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业政策,竞争,劳动密集型,财政金融,国际,法国,航运。

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雯[1](2014)在《产业政策与竞争规制协调视野下的国际航运反垄断豁免理论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航运反垄断豁免制度被视为航运产业政策与竞争规制融合与协调的交汇点,决定着反垄断法意义上非可责难性航运反竞争行为的范畴与边界。以历史成因、行业特性说、经济利益说为理论依据的航运业整体性豁免论认为豁免国际航运业竞争规制能够防止航运市场恶性竞争、提升规模经济、促进我国航运业发展。然而国际社会法律变革、航运市场结构变迁、消费者福利减损、产业比较视阈下的差别待遇无疑对传统行业整体豁免理论提出挑战。从产业政策与竞争规制协调视野来看,豁免垄断未必是鼓励航运业发展的最优选择。在否定航运业行业整体性反垄断豁免基础上可以按照对竞争的负面影响程度及效率标准有区别地建构多元化阶梯式航运垄断协议豁免体系。全球化承运人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亦可以替代传统国际航运协议组织实现航运资源协调配置。(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4年11期)

佘雪锋[2](2013)在《国际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政策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让每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变得日益复杂,因为,在日益互相依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发展,从而带到政策"齿轮旋转"。从理论上看,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存在必然联系;从实践境遇上看,我国产业政策发展取向需要与国际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为此,在政策主体、内容和特色看,我国产业政策有必要适度调整。(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13年20期)

孙晋[3](2011)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应对与欧盟竞争政策——兼论后危机时代我国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冲突与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动荡,与美国有着密切联系的两大经济体———欧盟与中国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金融危机应对中,欧盟在出台系列产业政策措施的同时,坚持竞争政策执法,合理地协调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我国在金融危机应对中,更多地强调了产业政策的作用,而忽略了竞争政策的实施,不恰当地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加强竞争政策执法,合理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1年01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题组[4](2010)在《中国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略系列研究报告之叁 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确定了2009年中国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基调。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抓住了关键之关键。而扩大内需、有效刺激消费,须具备叁个基本条件: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叁是稳定货币市场的现金流。这叁者中,完善社保,重点在于加大政府投入;稳定的现金流,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实现;最难解决的当属提高居民收入,其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促进就业来实现。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这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重要政策指向,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举措的新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就业》期刊2010年01期)

钱欣[5](2003)在《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若干理论研究——兼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显着加快,当代各国的产业政策出现了转型,由以往的传统产业政策转型为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定义为以全球资源为基点,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以本国产业为主要调节对象,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通过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博弈,所制定和实施的旨在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本国产业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总体特征是政策作用客体与政策制定及实施的主体出现二元化、横向政策手段和政策工具的运用成为主流、由于国家战略利益凸现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战略性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标准竞争及其国际协调、产业环境标准制定及其国际协调、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与产业安全保护的前置化、放松反垄断法和反垄断法的国际合作、能源问题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等。这种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性政策手段、法律与信息性手段和行政性手段等。此后笔者将欧盟产业政策作为典型的新产业政策进行了案例分析。进而,指出传统产业政策转型为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内在动因是:政策作用的对象——当代产业发展出现了新趋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政府的宏观调控理念出现了新变化,并以哈马达模型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假定的两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的模型分析,并运用合作博弈模型解释了产业政策国际协调的内在形成机制。最后,在总结我国以往产业政策实践中的问题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内在要求,提出其转型的基本取向,即中国特色的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产业政策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内容。以期能对我国制定和实施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11-01)

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让每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变得日益复杂,因为,在日益互相依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发展,从而带到政策"齿轮旋转"。从理论上看,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存在必然联系;从实践境遇上看,我国产业政策发展取向需要与国际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为此,在政策主体、内容和特色看,我国产业政策有必要适度调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秋雯.产业政策与竞争规制协调视野下的国际航运反垄断豁免理论反思[J].河北法学.2014

[2].佘雪锋.国际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政策协调研究[J].金融经济.2013

[3].孙晋.国际金融危机之应对与欧盟竞争政策——兼论后危机时代我国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冲突与协调[J].法学评论.2011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题组.中国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略系列研究报告之叁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J].中国就业.2010

[5].钱欣.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若干理论研究——兼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取向[D].浙江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年CNKI收录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博...索引索引·科研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科研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科研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高等院校东北财经大学...

标签:;  ;  ;  ;  ;  ;  ;  

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论文_王秋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