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大庆市龙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371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预防以及控制措施。结果研究发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休克等,该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至46岁之间,发热类型主要包括稽留热、弛张热以及不规则热,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双下肢膝关节痛等症状。结论生活、工作环境较差的群体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对其实施针对性预防以及控制措施有助于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预防;控制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featuresandeffectivecontrolmeasureso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Theresearchobjectisthemethodof86caseso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wereselectedfromMay2013toDecember2014inourhospital,theclinicaldata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ndtoobserveandanalyze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o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Resultsthemainclinicalfeaturesofpatientswithepidemichemorrhagicfever,congestionandhemorrhage,acuterenalfailureandshock,theincidenceofthediseasewashigherinmalethaninfemale,themaindiseasegroupsforfarmers,mainlyconcentratedintheageofonsetbetween31to46yearsold,includingcontinuedfever,fevertypeandirregularfeverremittentfevermostofthepatients,thereweredifferentdegreesoflowbackpain,headache,orbitalpainanddoublekneejointpainandothersymptoms.Conclusionthepatientswithpoorlivingandworkingenvironmentaresusceptibletoepidemichemorrhagicfever,andthe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arehelpfultoreducetheincidenceo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

Epidemichemorrhagicfever;clinicalfeatures;prevention;control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入侵引发机体出现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具有病死率高、病程较长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1]。我中心为了观察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预防以及控制措施,对医大四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大四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57:29;患者的年龄介于19至57岁之间,患者年龄均值为(45.67±2.44)岁;其中,有3例(3.49%)患者年龄小于20岁,有12例(13.95%)患者年龄介于20至30岁之间,有47例(54.65%)患者年龄介于31至46岁之间,有24例(27.91%)患者年龄介于47至57岁之间;有34例(39.53%)患者为农民,有22例(25.58%)患者为民工,有15例(17.44%)患者为市郊居民,有11例(12.79%)患者为野外作业者,有3例(3.49%)患者为教师,有1例(1.16%)患者为机关干部。

1.2方法

对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达到提出预防以及控制措施的效果。

2结果

研究发现,有43例(50.00%)患者为稽留热,体温高达39至40℃,发热持续时间为5至10天;有28例(32.56%)患者为弛张热,体温38.41℃,发热持续时间6至8天,有15例(17.44%)患者为不规则热;有23例(26.74%)患者存在典型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症状,有41例(47.67%)患者存在头痛及腰痛,有10例(11.63%)患者存在双下肢膝关节痛,有12例(13.95%)患者仅存在头痛。且经过统计分析可知,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至46岁之间,其次为47至57岁,患者的职业主要以农民居多,其次为民工和市郊居民。在研究中发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休克等。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在临床上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传播和虫媒性传播[2],换言之,主要是通过宿主动物的唾液、血、尿以及粪便进行传播。该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危急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极易导致死亡[3]。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对医大四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休克等,发热类型主要包括稽留热、弛张热以及不规则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至46岁之间,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双下肢膝关节痛。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群体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1)对于农民而言,主要是嘱咐其加强防鼠和灭鼠工作,有研究证明,对该类群体主要预防措施是灭鼠。在流行地区,可以采取针对性灭鼠措施,但应掌握好灭鼠时机,最好在该病的流行高峰期,同时注意应合理选择灭鼠方法,目前主要的灭鼠方法有机械法和毒饵法,在灭鼠时,应注意避免人误食而造成中毒现象,尤其是野外灭鼠时,应派人专门看守[4]。

(2)对于教师、农民工以及机关干部等群体,应嘱咐其做好防螨和灭螨工作,注意保持房屋干燥清洁、空气流通,必要时可使用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

(3)注意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剩饭菜必须在加热或蒸煮后再食用,同时注意对食具进行严格消毒,并做好食物的保藏工作,避免鼠类的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5]。

(4)对于已发热患者的尿、血以及宿主动物的尸体、排泄物等,应注意加强消毒管理工作,避免其污染环境。

(5)针对疾病流行地区,应嘱咐当地居民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不要用手直接触摸鼠类及其排泄物,在劳动时,应避免皮肤被咬伤,若被咬伤后,应做好消毒工作再对其进行包扎。

(6)针对疾病流行地区,应大面积做好接种工作,接种人群以10至65岁为主。

总结得出,生活、工作环境较差的群体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较高,对其实施针对性预防和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同时有助于对该病开展防控工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云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物疗效比较[J].中国药业,2010,19(19):79.

[2]曹颖颖,吴健敏,林俊等.广西首例牛源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5,37(10):746-750.

[3]俞苏蒙,叶晓波,邢云卿等.健康青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2,39(3):170-172.

[4]赵海燕.东海县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5):62-63.

[5]王翠玲,肖立珠,范子田等.2004-2010年河北省迁安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1):94-96

标签:;  ;  ;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