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究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究

(辽宁大学)

摘要:大学生作为具有高素质的人群,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是否具备公民意识以及其具备公民意识的程度深刻影响着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召唤着大学生在进行头脑武装的同时也要进行意识领域的身份认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同时提出“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些报告的提出恰恰说明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出现了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各个层次、公民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一、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急剧膨胀,思想多元化发展,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通过树立公民意识的方法来加强自我教育,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不论是通过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都要主动地将吸收的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在学校里做到尊师重教,认真学习、在家庭中做到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做到热情友善,爱岗敬业。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就是要让其拥有高尚的公民道德、良好的公民素质、严明的法治理念和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一来大学生才能由内而外地发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明白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究竟是什么,才能承担起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祖国发展的重担,才会在法制建设、行政管理、科技发展等领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倒向,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业已宏大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进入新阶段。社会的价值导向离不开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公民个人只有具备了高素质高水准的公民意识,才能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风气。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公民的主体力量支持。作为主力军的大学生,他们在深刻理解成为现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价值追求之后,才能一步步形成公民意识,从而将代表前进方向的价值理念推广到全社会,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的每个独立公民都处在一个积极自觉的主体地位之上,而每一个要素相加却发挥了合力作用,这支撑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三,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首先,公民意识中的理性意识是现代公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认知前提与实践基础。理性即求真,理性即求实,理性即求变,每一个大学生尊重市场的规则,考虑到交易的各种条件,掌握新时代国内国际瞬息万变的情况,在市场中求得稳赢的基础上又推动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公民意识中的公平意识既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诉求与优越性所在。在效率第一,利益至上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大学生将公平意识融入到经商之道,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在党的领导下自觉以公平的价值规范自己的经济生活,积极践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精神,如此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公民意识认知模糊。其一,大学生对自身的公民身份认知不足,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大学生尽管生理发展成熟,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发展明显滞后,他们对自身的公民身份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心理依赖性强,过于依靠父母,独立性不强,不愿面对和担当自身所肩负的公民责任等方面。其二,由于大学生对法律缺乏了解,对法律的内容知之甚少,许多大学生对于公民被赋予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认识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充分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在法律权利受到侵害时,缺乏维权意识,更不知道维护权益的方法和途径,法治的思维更无从谈起,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

2.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不足。其一,目前学校对于公民意识的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缺乏实践的具体指导,尤其是法制教育方面,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对宪法规定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和行使的程序缺乏了解,导致无法充分行使权利;不少大学生虽然在学校的组织下行使了这些权利,但仅仅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理解权利的内涵。其二,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缺乏对公民意识内容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存在着知行不一的情况,即大学生对于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不能很好的践行。例如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内容非常熟悉,但是考试作弊、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违背公德的行为在这一群体中并不鲜见。

3.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其一,很多大学生能够心系国家,关心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但是也不乏一些大学生公民意识淡漠,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心时事,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缺乏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很难作为合格的公民参与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去。其二,不少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权利意识较弱。一方面表现为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很好的维权,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缺乏权利意识,麻木接受,作为公民的参与性较弱。另外,有些大学生仍然存在“人治”的思想,存在“官本位”的意识,对法治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法治信仰。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历史根源

社会的公民主体地位尚未构建起来,社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氛围。中国历史上的强烈的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抑制了社会公共空间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公民文化的缺失,其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薄弱。在当前,虽然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唤醒了大众的民主、平等、参与、竞争、责任等现代公民意识,但从总体上看,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个人与政府的关系还很不清晰,所有的关系还正处于擅变中。公民个人的主体地位并未落实,公民文化建设依据任重道远,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急需加强。

2.现实根源

现代教育文化建构的滞后。现代教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教育设施标准化,制度层面的教育管理法治化和心理层面的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但目前实际情况是,在教育物质文化层面,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资不足,学校设施不齐全,离现代化标准差距很大;在教育制度文化层面上,教育法制不健全,公民教育没有独立化和制度化;在教育心理文化层面上,传统而落后的观念还是支配着人们的教育行为,特别是支配着教育管理行为。

3.学校自身原因

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不能够与时俱进,重理性说服轻情感熏陶,重外化行为训练轻内心的心理辅导,重管理、他律,轻自主、自律,重共性发展,轻个性教育,学校未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过于重视通过教育“实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智育目标的实现,忽视对公民教育内容挖掘和传授。

三、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

(一)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人民族的文化、技术、思想的重要群体,其公民意识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着政治、经济、舆论各个领域。世界上发达的现代文明国家,诸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等都把公民意识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要承担起将合格的大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德、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和接班人。”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参与政治和经济生活,养成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文明、智慧、理性、高尚,杜绝迷信和盲从,能够独立思考。这些都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和推广公民意识教育,符合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思路,紧跟时代特点,与时俱进。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同时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作优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生思想政泊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还存在保守性和遏制性:一是在定位目标上,对意识形态的过度灌输,导致其忽略其他教育方面的开展;二是,在教育内容上缺少多元化,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三是,在教育方式上,仅仅以说课、思想教育、开展讲座等传统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因此,高校必须正视自己在教育思路上的不足,要充分了解到大学生思想上存在哪方面的不足,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从而改进教育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三)提高公民意识教育方法

首先,要构建稳定的教育模式。稳定的、有体系的教育模式是实现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保障,它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意图,而且能将教育内容形式化、定期化、专门化。具体讲:一是改进思想政治教材,将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材之中,通过老师教课的形式,来形成大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知识体系;二是要在教育形式上,增加公民意识教育时段,安排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老师,设立专门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多运用丰富地教育手段,寓教于乐,高校可以与政府机关或社会机构合作,建立稳固的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公民意识。

再次,耍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公民意识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耍注重实效。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着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看做是一种任务,老师和学生为了应付任务,只搞形式表面,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建立长效的评估体制,用制度来评估和考核教学成果。

最后,要改进大学生管理模式。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场所,作为高校,应当改进学生管理模式:一是让大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管理,成立专门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以公民身份参与到管理之中;二是高校多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职位,让学生参与到与其自身利益联系密切的相关职位中,让这些职位变成学生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充分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作者简介:寇美薇(1996.0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

标签:;  ;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