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镜生物传感器论文_李继远,韩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镜生物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感器,等离子体,表面,生物,光纤,等离子,光栅。

共振镜生物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远,韩梅[1](2019)在《基于多孔金属层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孔金属层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生物传感器,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传感器进行了仿真.基于100 nm直径的二维周期圆孔传感结构,仿真了外界折射率为1.3~2.3时的表面等离体共振情况.仿真显示,多孔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显示出了极强的偏振特性.研究发现,多孔结构中形成了2个共振峰;在可见光波段,利用2个共振峰极大的增加了折射率的检测范围,有望在高折射率检测场合得到重要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班喆[2](2018)在《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在检测方面发展迅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该生物传感器对很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具有准确度高、灵敏和简便的特点。本研究阐述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现状、基本原理及在临床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为今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8年17期)

吴琼[3](2018)在《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代表了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由于能够在无需标记的情况下对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实时测量,SPR生物传感器已成为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性质的有力工具之一。一直以来,大量的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SPR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以实现对低浓度小分子量目标分子的检测,和改善对复杂生物基质中待测物检测的选择性并以此推动SPR传感技术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在纳米材料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SPR生物传感器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多种免疫测定。氧化石墨烯(G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的比表面积,对生物分子的高负载能力和优异的电学性质,因而成为构建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材料。鉴于由单独的GO构建的传感平台灵敏度往往较低,通常将金属纳米粒子与GO联用以改进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设计了基于GO和金纳米双锥(GBPs)的传感膜并应用其测定兔IgG。首先,GO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在氨基改性的金膜表面。之后利用葡萄球菌蛋白A(SPA)能够连接在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的特性制备了SPA修饰的GBPs,并通过共价键将其连接到GO表面,形成GBPs-SPA-GO修饰的传感膜。其中,传感膜表面的SPA可以定向有序地结合抗体而不影响后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而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的GBPs则用来放大SPR响应信号,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利用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对兔IgG进行测定,所能检测到的最低浓度为0.15μg mL~(-1),比基于传统巯基丙酸(MPA)的SPR生物传感器低了16倍。借助GO-SPA-GBPs在固定抗体和增强响应信号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银纳米立方体(SNC)由于具有8个尖锐的顶点而展现出了很强的电磁场增强效应,对整体和局部的电介质变化均非常敏感。设计了基于羧基官能化的氧化石墨烯(cGO)和SNC的SPR生物传感器。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引入可以有效增加GO羧基官能团的数量得到cGO。cGO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在氨基改性的金膜上用于抗体分子的固定。将MPA修饰和稳定的SNC与抗原分子偶联形成SNC-抗原偶联物。引入的SNC不仅通过与金膜之间的电磁耦合作用来放大抗体抗原结合所产生的响应信号,而且高质量密度的SNC作为标记物有效地增加了到达传感膜表面的质量,也起到了放大响应信号的作用。所构建的SPR生物传感器对浓度范围为0.075-40μg mL~(-1)的人IgG有良好响应,可检测到抗原的最低浓度比传统基于MPA的SPR生物传感器低了32倍。金纳米星(GNS)全身布满尖端结构,积聚了高强度的电磁场,是目前最为灵敏的纳米结构之一。采用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来制备单分散的GNS,并将其与目标分子猪IgG结合形成GNS-猪IgG偶联物来放大对猪IgG检测的响应信号。仍然以cGO修饰的金膜作为传感平台,通过对比GNS-猪IgG和金纳米粒子(GNP)-猪IgG偶联物的检测结果可知,具有多个尖端的GNS与球形的GNP相比,对SPR响应信号的放大作用更加显着,能够有效地提高SPR检测的灵敏度。基于cGO和GNS的SPR生物传感器对浓度范围为0.0375-40μg mL~(-1)的猪IgG有良好响应,可检测到抗原的最低浓度比基于GO的SPR生物传感器低了32倍。磁性纳米材料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Fe_3O_4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强的超顺磁性、低毒性、高的负载能力、制备过程简单和廉价等优点。金纳米粒子因其卓越的光学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易修饰性而在SPR生物传感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Fe_3O_4 NPs与金纳米粒子复合形成的磁金复合物在兼具二者优点的同时,可以缓解磁性纳米材料易聚集的缺点,提高磁性物质的稳定性。采用cGO作为传感膜,将检测抗体(dAb)生物功能化在Fe_3O_4-空心金纳米球(HGNPs)复合物(FH)表面使其作为磁性免疫探针(FH-dAb)对样品溶液中的目标分析物人IgG进行选择性地捕获、分离和富集。这一过程在显着地提高灵敏度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基质效应。免疫探针作为载体在外加磁场的帮助下将磁性免疫探针与目标分子的偶联物快速地运送到传感膜表面,与固定在传感膜表面的捕捉抗体(cAb)特异性地结合。磁力驱使的传质方式克服了传统缓慢的扩散传质方式所导致的长时间无法达到反应平衡的缺点,使SPR检测不仅快速而且高效。另外,FH-dAb探针一方面作为待测物的标记物增加了待测物的质量,另一方面探针中的HGNPs与金膜之间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场耦合效应,二者均对SPR信号起到了显着的放大作用。以磁性免疫探针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磁场辅助SPR生物传感器,它将SPR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免疫磁分离技术结合用于人IgG测定,所得到的检出限为1.88 ng m L~(-1),比常规的叁明治夹心法所获得的检出限低了约260倍。为了提高磁性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将Fe_3O_4分散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表面形成MWCNTs-Fe_3O_4磁性复合物,并在其表面包覆PDA涂层。借助聚多巴胺(PDA)中存在的醌基可以与带有氨基终端的生物分子发生席夫碱反应,检测抗体(dAb)可以直接固定在MMWCNTs-PDA纳米复合材料表面形成MMWCNTs-PDA-dAb免疫探针。HGNPs-PDA修饰的金膜提供了一个温和而高效的传感平台固定捕捉抗体(cAb),且不需任何活化过程。HG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与金膜表面上传播的等离子体之间的电磁耦合作用有效地放大了SPR响应信号。通过引入MMWCNTs-PDA-dAb免疫探针实现了对目标分析物的有效富集,加上快速的磁力驱使传质方式的运用和免疫探针作为目标分析物的标记物,使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得到了显着提高。本方法所得到心肌肌钙蛋白分子(cTnI)的检出限为1.25 ng mL~(-1),比基于PDA修饰的传感器低了1000倍。使用MMWCNTs-PDA-dAb免疫探针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和浓缩分析物的方法为人血清中cTnI的检测提供了高灵敏度和精确性。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制备了AuNPs-PDA-cAb,Fe_3O_4@PDA-dAb和MWCNTs-PDA-AgNPs/二抗(MWCNTs-PDA-AgNPs/Ab_2)分别作为传感平台,免疫探针以及响应信号增强子,设计了一种SPR生物传感技术与免疫磁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传感机制,并用于检测cTn I。通过多巴胺(DA)在碱性环境中的自聚合获得PDA改性的金膜,随后向反应池中注入HAuCl_4,PDA作为还原剂可将叁价金还原成金纳米粒子并沉积在PDA膜的表面形成AuNPs-PDA修饰的金膜,并将其作为传感膜用来直接吸附cAb。将核-壳结构的Fe_3O_4@PDA纳米复合物与dAb偶联用作免疫探针从样品中有选择性地对目标分析物进行收集、分离和富集。待Fe_3O_4@PDA-dAb-cTn I被传感平台上的c Ab捕获后,将MWCNTs-PDA-AgNPs/Ab_2纳米偶联物引入此传感系统使其与免疫探针上未反应的cTnI继续结合,实现了对SPR响应信号的二次放大。通过本方法对cTnI检测所获得的检出限为3.75 ng m L~(-1),比通过PDA修饰的传感平台获得的检出限低了320倍。本方法在分析复杂的实际病人血清样品时也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在临床诊断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陶顺[4](2018)在《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单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糖生物传感器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领域,如糖组学、药物及疫苗筛选、抗原检测等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吸引了广大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DNA、脂类、蛋白质,以及一些大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等,较容易地被固定在传感器芯片的表面。但是对于单糖或小分子的寡糖来说,要将其固定在传感器芯片的表面通常需要在糖分子和芯片表面修饰-SH、-NH2等官能团;或通过合成出树枝状糖类高分子、DNA-糖、脂质体、拟糖蛋白等糖类缀合物。但由于糖类和凝集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多价效应,为了更好的模拟这种结合作用,在传感器芯片的表面所固定的糖探针需要其有合适且可控的空间分布。本论文证明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可以作为固定甘露糖探针的载体。利用BSA蛋白在金表面自发的吸附行为,以及在温和条件下,即可发生的方酸耦合反应,可以将糖探针简单、快速、直接地固定在金表面的BSA蛋白上。糖探针的固定步骤采用了两种策略,一种是先合成BSA-糖缀合物,然后将其吸附于金表面,该方法被称为一步法;另一种是先将BSA蛋白吸附于金表面,然后在芯片的表面直接进行BSA蛋白和甘露糖衍生物的耦合,该方法被称为两步法。两步法节省了 BSA-糖缀合物的纯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一步法还是两步法,所制备的糖芯片在刀豆凝集素A(Con A)的结合实验中都表现出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低检测限。在本实验中,一步法、两步法所制备的糖芯片和ConA蛋白的结合动力学分别基于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和Hill方程进行模拟,各自的拟合效果均较好。所制备的各种糖芯片对ConA蛋白的平衡解离常数均达到了纳摩尔级,证明了该类芯片上的糖探针和凝集素之间的多价效应。在所有的ConA蛋白结合实验中,均可以用10mM的NaOH溶液对芯片进行再生。一步法、两步法所制备的糖芯片对ConA蛋白的检测限(LOD)分别可达到1.8nM、1.9 nM。(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郭佳[5](2018)在《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的检测技术,基于入射光在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衰减全反射和表面等离子体波波矢匹配的原理,对介质表面环境折射率微小的变化进行检测。通常金属被作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发的材料,但金属易于氧化的特性限制了其应用。石墨烯的出现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带入一个新的时代。石墨烯是一种稳定的只有单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晶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光电学性能和生物分子亲和能力,并且石墨烯的性能可以通过外加偏置电压或化学掺杂改变,因而具有很好的可控性。本文利用石墨烯的优良性质与光子晶体的特性,提出了基于石墨烯光子晶体的新型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结构,并利用传输矩阵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所设计的传感器灵敏度、检测精度等特性,为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首先对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石墨烯的化学势、电导率、色散关系等性质,并简单的介绍了传输矩阵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其次,利用石墨烯替代金属作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激发物质,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光子晶体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此传感器可以同时支持偏振光激发高场约束大波矢横磁模式和弱的有界低损横电模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从而实现传感器对待测物折射率变化的检测。通过传输矩阵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光子晶体周期、石墨烯层数和传感长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合理配置传感器各结构参数提高其灵敏度和检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待测物折射率与共振波长的关系。设计了一种由两种传感结构并联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可增大生物分子浓度测量的量程。通过在石墨烯层外加PMMA层,并改变光子晶体的周期数调节传感结构的检测范围,从而设计两个检测范围和工作波长互不影响的支持横电模式的传感结构,将两个传感结构并联在裸露的纤芯上,从而实现对待测物折射率大范围的检测。在并联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分布式传感器结构,分别基于光子晶体材料的改变和在石墨烯层外增加不同厚度的PMMA层。同时调节石墨烯的化学势,使各个传感结构的性能达到最佳。两种传感器都拥有很高的灵敏度和检测精度,并且实现了对同种待测物质不同空间位置的实时检测,或不同物质的同时检测。(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童凯,党鹏,汪梅婷,王福成,孙家儒[6](2018)在《采用TiO_2薄膜增强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采用TiO_2膜增强双纤芯单通道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设计方案:在传感器银膜表面增加一层TiO_2薄膜,不仅可以隔绝氧气,防止银氧化,而且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全矢量有限元法数值分析传感器的耦合特性及其性能。结果表明,在待测介质折射率为1.33~1.38时,待测介质折射率与传感器的共振波长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度为0.9806,传感器的平均灵敏度为4200nm·RIU-1。此外,进一步分析了光子晶体光纤空气孔大小、银膜厚度、TiO_2厚度等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结构参数可以优化生物传感器的输出光谱、改善传感器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8年06期)

郭团[7](2018)在《等离子体共振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是当今实用化最强、最有可能实现单分子检测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之一。高灵敏度的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与细如发丝的光纤载体相结合,为现代生物传感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在体原位检测的全新方法。系统介绍了基于光纤光栅的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医学传感机理与关键技术,通过能量汇聚的表面共振场实现了10~(-6)~10~(-8) RIU的超高精度折射率测量,为生物医学提供了超低检出限(pM~fM量级)、特异性及原位实时检测新方法。此外,此类传感器还可提供绝对式/相对式多参量同时检测手段,能有效消除环境干扰影响,确保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回顾了近些年等离子体共振光纤光栅生物医学传感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蛋白、血糖、微生物、气体等样本原位检测),并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许春华[8](2017)在《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免标记、实时、高灵敏度、定量、同时动态监测多个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近年来,SPR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快速发展。本文简述了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重点展示SPR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在食品检测,主要包括食品品质、成分、安全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致病菌、过敏原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7年04期)

韩琳子[9](2017)在《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生物传感器涉及到了现代生物技术、化学、光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在食品药品检验等领域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在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热点。在光纤生物传感器中,基于倾斜光纤光栅的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以其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备受关注。基于倾斜光纤光栅的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依靠在金属和电介质界面传播的表面等离子波,实现对光纤表面折射率的敏感性,加之特异性修饰或其他手段,完成对目标医学生物或化学样品的高精度检测。本文以倾斜光纤光栅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为基础,介绍了其传感原理和探测方法,提出了结合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灵敏度增强型光纤生物传感新机制,并将传统透射型传感方式改进为反射式,实现了传感器的小型化。最后,利用上述技术实现了对凝血酶和尿液水通道蛋白的高精度检测。本文介绍了以下两个实验:(1)凝血酶探测实验。利用结合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进行凝血酶探测实验:通过在光纤光栅表面均匀镀金膜来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经过特异性修饰生物敏感膜后,利用修饰好的传感器完成凝血酶探测实验,并在经过探测实验的传感器表面修饰纳米金颗粒,以实现增敏效果。本实验的创新点在于金纳米颗粒的修饰,即在已经附着了凝血酶的传感器表面修饰金纳米颗粒,使其在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作用下激发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进而使传感器的检测极限提高。经过实验验证,使用这种传感器可以将凝血酶浓度探测极限提高3个量级。该技术为生物探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临床治疗和研究领域也具有一定价值;(2)水通道蛋白探测实验。利用反射式倾斜光纤光栅生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进行小鼠尿液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测量实验:首先介绍了肾病综合征与异常AQP2浓度具有相关性,可以通过测量尿液AQP2浓度来鉴别肾脏是否患有肾病综合征。其次介绍了实验中利用的生物传感器——反射式SPR倾斜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和制作工艺。最后介绍了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结果。本实验的创新点有两点,一是实现了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进行特异性检测的目标;一是实现了反射式传感结构,传感器探头长度仅为3-4厘米,直径仅为125μm,使传感器向小型化趋势更进一步。本实验成功在生物传感器上修饰上生物敏感膜,实现特异性检测AQP2的目标,检测极限达到1.5ng/ml。本实验的研究有助于发掘快速评估肾病和无痛有效地治疗肾病的可能性,具有应用于人类肾脏疾病临床诊断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30)

宋家俊[10](2017)在《基于激子—等离子体激元共振能量转移的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生物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领域,其具有成本低、容易制备、工作电压低(<1 V)、生物兼容性好、易微型化、可制成柔性器件等诸多优点。由于OECT结合了传统电化学检测的优点,并且同时具有传感和信号放大的功能,在生物分子检测中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另一方面,光电化学(PEC)生物传感技术在分析化学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PEC生物传感是在传统电化学检测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生物传感技术,由于结合了光激发信号与电检测信号两个技术,很大程度的消除了背景信号,使得PEC生物传感检测的灵敏度很高。由于这两种传感技术优势互补,且从工作原理上有合适的结合点,因此本论文将PEC体系中的工作电极作为OECT体系中的栅电极,构建一种基于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OPECT)的新型、具有更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并将其应用于DNA传感和免疫传感(检测沙门氏菌)中,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主要围绕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新型传感技术的构建、OPECT在DNA传感中的应用、OPECT在免疫(沙门氏菌)传感器中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研究了硫化镉量子点(CdS QDs)和金纳米颗粒(Au NPs)的制备,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等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者的尺寸都约为5±1 nm,粒径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CdS QDs有较宽的紫外吸收峰,适合作为PEC及OPECT生物传感器的基底材料,并且CdS QDs的荧光发射峰与Au NPs的紫外吸收峰有很大的重迭,有利于激发Au NPs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进而在两种粒子间迅速产生激子-等离子体激元相互作用(EPI)。成功制备了OPECT器件,并对其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OPECT器件在0.1 M AA(100 mM PBS配制)溶液中能够稳定工作,并且在0~0.6 V的V_(GS)范围内,沟道电流的可调范围大于一个数量级,有利于开发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构建了基于OPECT的新型传感技术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探讨。包括测试平台的搭建、配套的电解池结构设计以及对相关的测试参数进行优化,最终搭建的实验平台能够同时满足OPECT及PEC的电信号检测要求。通过对OPECT新型传感技术工作原理的探索我们发现,当在合适的光激发下,栅电极上的光电活性半导体材料发生电子跃迁并伴随电荷转移,产生的光电压导致栅电极/电解质界面电势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器件的有效栅电压发生变化,最终通过器件沟道电流的变化反映出来。研究了OPECT在DNA传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位阻效应的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DNA传感器对10个碱基的无标记目标DNA的检测极限为10 nM,其原理主要是基于目标DNA对栅电极表面电荷转移的阻碍作用。利用Au NPs对目标DNA进行标记后,传感器的检测极限最低可达1 fM,比基于位阻效应的DNA传感器的检测极限降低了7个数量级,这主要归功于CdS QDs与Au NPs之间的EPI效应使得栅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大幅度减弱。此外,通过研究粒子间距对EPI效应的影响发现,在EPI效应检测体系中位阻效应和EPI效应两者同时都有贡献。同时,在相同传感体系下,我们发现OPECT体系的检测极限比传统PEC体系低1~2个数量级,说明OPECT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研究了OPECT在免疫(沙门氏菌)传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位阻效应的OPECT沙门氏菌传感器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极限为102 cells/mL,其传感原理主要是基于沙门氏菌对栅电极表面电荷转移的阻碍作用。此外,通过Au NPs标记沙门氏菌,引入CdS QDs与Au NPs间的EPI效应,沙门氏菌传感器的检测极限可达10 cells/m L,相对于单纯基于位阻效应的沙门氏菌传感器检测结果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我们相信,该传感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普适性,可拓展到病毒、海洋微生物、细胞检测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持续科学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共振镜生物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在检测方面发展迅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该生物传感器对很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具有准确度高、灵敏和简便的特点。本研究阐述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现状、基本原理及在临床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为今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镜生物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继远,韩梅.基于多孔金属层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班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

[3].吴琼.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陶顺.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单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2018

[5].郭佳.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8

[6].童凯,党鹏,汪梅婷,王福成,孙家儒.采用TiO_2薄膜增强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建模分析[J].中国激光.2018

[7].郭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综述[J].光学学报.2018

[8].许春华.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7

[9].韩琳子.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D].暨南大学.2017

[10].宋家俊.基于激子—等离子体激元共振能量转移的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生物传感器[D].深圳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不同温度下Bp-DNaseⅠ与DNA相互作用的动...Bp-DNaseⅠ与DNA的结合作用Bp-DNaseⅠ在CMD池表面的固定! 微导线结构操控磁珠原理及系统示意图在芯片样品池上的包被过程与PMB(A)和KB(B)结合曲线图

标签:;  ;  ;  ;  ;  ;  ;  

共振镜生物传感器论文_李继远,韩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