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分子,近代,主体,近东,回族,鲁迅,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张容[1](2019)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探索上的互动——以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发动者、实施者和推进者。从主体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同主体实践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上的探索及其成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就是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互动的结果。这一互动体现了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不同特点与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党的一大至六大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得到了党政治上的肯定,而党的领袖主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探索上处于主导地位。六大后至六届六中全会之前,党的领袖主体参与并领导论战,知识分子主体则进行学术论证,二者共同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得到学术肯定。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通过党的领袖主体的系统阐述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的研究宣传,实现了从学术成果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成为定论。(本文来源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小雪,田利军[2](2019)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自由观"经历了从"外-内的限制"到从"内-外的内省式"转变,唤醒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使更多的人摆脱了传统的框架,有更多的勇气去挑战,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与此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自由观"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的"自觉式"转变,使更多的人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变革中去,为国家的发展主动地付出。产生如此转变的原因有政治、社会、思想、教育等方面。这场转变促进了"重视个人解放""直接行动""勇担责任"的五四精神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党政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徐蕾[3](2018)在《论近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历史定位——以汪达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具体教育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汪达之呈现出"乡村知识分子"的基本面相。在充满变动与转型的20世纪中国,此类群体的基本处境显得尴尬而模糊不清。这一命运某种程度上是个人与时代间的错位所致。同时,这一群体却又体现出在非精英主义基调之下的专业技术主义式的取向,并使其自身的历史定位及现代意义趋于凸显,从而对在坚持专业技术主义路径的同时进行新教育的探索提供了启示。(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9期)

胡紫玥[4](2018)在《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先导——由鲁迅谈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国难中的自觉自省》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典型代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一线,用笔墨做武器、用文字做弹药,用思想和文化引领和推动了人们在民主革命中不断成熟、不断走向胜利——这是鲁迅的贡献,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新文化革命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25期)

汪聪聪[5](2018)在《近代中国自由职业知识分子的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近代中国社会职业化进程在晚清时期强化的基础上,20世纪上半叶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政府与民间共同进行的制度建构下,近代中国社会自由职业人员的主要类型逐步发展壮大。加强对自由职业人员的深入研究,并进而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3期)

张周华[6](2018)在《厨川白村文艺思想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厨川白村是日本近代着名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曾活跃于大正文坛,其文艺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知识阶层。《近代的恋爱观》(1922)、《苦闷的象征》(1924)被鲁迅译为中文以来,其文艺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本论文以厨川白村的《近代的恋爱观》《苦闷的象征》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文学法,探究厨川白村文艺思想对田汉、周作人、鲁迅等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中国知识分子摄取其文艺思想的历程。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各章节内容如下:在序论中对中日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的先行研究进行了爬梳,确定本论文的考察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中阐述厨川白村着作中的文艺思想,即《近代的恋爱观》里的恋爱论“恋爱至上”、“灵肉合一”以及《苦闷的象征》里的“自我解放”、“人间苦”。第二章中探讨厨川白村文艺思想在中国的影响。田汉深受厨川白村恋爱论的影响,对中国古典神话“白蛇传说”进行改编,摒弃了传统文学里的儒教封建思想,而加入了近代恋爱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作家对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的受容;周作人提倡的“灵肉一致”“自我表现”“随笔理论”与厨川白村倡导的“灵肉合一”“自我解放”“随笔理论”极为相似;此外在鲁迅《狂人日记》与厨川白村《狂犬》的比较中,可看出苦闷思想在中日社会的不同体现。第叁章重点分析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的衰退及原因。由于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缺乏实践意义,随着革命文学的到来,厨川白村文艺思想不适用于中国现实社会。本章中以鲁迅文学作品视角的转变为例,探讨中国近代文学思想从“苦闷”到“革命”的转变历程。终章通过对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的受容研究,发现中国知识分子在吸取其文艺思想的同时,也发展了他的文艺思想。厨川白村文艺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及文艺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厨川白村文艺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衰退的过程,也是当时知识分子逐步认清社会现实、勇于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任文娟[7](2018)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1840-1919)》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人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它的具体表现,这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进行历史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文章选择2007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参考对象,以近代知识分子(1840—1919)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这一群体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较明显,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民族精神比较浓厚,文章研究他们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形象,以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依托,探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的不同形象,并对每个时期的形象都做了简单的概括,之后发现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存在着对这一群体的形象塑造过于模式化,他们在教科书中呈现的身份过于单一,教科书对这一群体形象塑造不够饱满,无法体现他们的精神内涵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最后分别从教科书、学习、教师叁个角度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2)

李勋祥[8](2018)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学术界对启蒙主义的反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话语作为启蒙主义一部分,同样成为反思的对象。本世纪初,在西方后现代、后殖民理论视野下,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关系的相关论述,由于片面强调了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及其影响,也一度引起热议。本论文分叁部分,尝试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关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直接交往和间接影响两个层面分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严复、梁启超和鲁迅)与西方在中传教士的交际关系,以定位影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话语的西方传教士个体,为后文的分析做基础工作;第二部分,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和所定位的西方在中传教士的中国“国民性”批判话语进行综述,然后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第叁部分,涉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的相关评价问题,包括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的评价问题、西方在中传教士身份和话语的评价问题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关系的评价问题。论者首先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作为“启蒙话语”的重要资源之一,应该得到肯定。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话语的“他者”影响,亦应持肯定态度;其次,对于西方在中传教士身份和话语的评价,应与中国的“接受群体”尤其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联系起来,看西方在中传教士“文化帝国主义者”和“中西文化交流者”的双重身份哪个客观上得到了实现;最后,对影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批判的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又不必夸大。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只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国民性”话语来源的一部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受其“他者”影响时,又基于个人生命体验、受教经验、身份地位和国家期待差异,对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进行了“拿来”。(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3-01)

马成明,崔莉[9](2018)在《近代回族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日记》一书的文本内容,分析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出访的时代背景、具体过程和卓越成效。以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的历史践行为中心,解读近代回族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者群体形象。回族知识分子在这一特定时代的救国实践,不仅加深了回族爱国主义的历史积淀,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聪[10](2018)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依归(1895—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承担着"知识人"和"政治人"双重社会身份,有着"政治自我"的本性,独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但受外界强权环境和自身弱小力量的制约,使得他们的信念、追求和理想的实现必须借助统治阶级的社会力量,才能实现自身政治抱负,也充分表现出他们安身立命的社会政治关怀。(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自由观"经历了从"外-内的限制"到从"内-外的内省式"转变,唤醒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使更多的人摆脱了传统的框架,有更多的勇气去挑战,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与此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自由观"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的"自觉式"转变,使更多的人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变革中去,为国家的发展主动地付出。产生如此转变的原因有政治、社会、思想、教育等方面。这场转变促进了"重视个人解放""直接行动""勇担责任"的五四精神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张容.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探索上的互动——以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

[2].黄小雪,田利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J].党政研究.2019

[3].徐蕾.论近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历史定位——以汪达之为例[J].兰州学刊.2018

[4].胡紫玥.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先导——由鲁迅谈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国难中的自觉自省[J].高考.2018

[5].汪聪聪.近代中国自由职业知识分子的历史研究[J].绿色科技.2018

[6].张周华.厨川白村文艺思想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7].任文娟.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1840-1919)[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李勋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在中传教士话语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8

[9].马成明,崔莉.近代回族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为中心[J].回族研究.2018

[10].李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依归(1895—1949)[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  ;  ;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