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Meta分析

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Meta分析

王清华宋其亮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平度266700)

【摘要】目的:对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Meta分析。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法,对CNKI以及EMbase等期刊数据库中与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资料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以对Barrett食管患者(观察组)、胃食管反流患者(对照组2)以及内镜检查正常患者(对照组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共检索收集相关资料文献23篇,其中对比研究文献21篇,队列研究文献2篇。其中,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3.8%,对照组2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4.4%,对照组1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5.6%,对比显示,对照组1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2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6.1%,对照组1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7.8%,两组对比差异突出,0<0.05。结论:Barrett食管患者与胃食管反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显著差别,与内镜检查正常者对比相对较低,其中CagA阳性Barrett食管患者尤为突出。

【关键词】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67-02

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导致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胃癌、胃黏膜有关的淋巴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在Barrett食管病变以及胃食管反流病变中的作用关系一直是临床研究的争议热点[1],本文通过对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Meta分析,对Barrett食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检索收集方式

以“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为关键词,对CNKI以及EMbase等期刊数据库中2008年至2015年所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收集。其中,进行组织学测定时以胃食管交界处作为检索选取标准[2]。

1.2选取标准

检索选取文献中包括病例对比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类型,其中病例对照包括Barrett食管患者(观察组)、内镜检查正常者(对照组1)、胃食管反流患者(对照组2),此外,Barrett食管患者中Barrett上皮长度在3cm及以上为长节段Barrett食管,Barrett上皮长度在3cm以下为短节段胃食管[3];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CagA阳性结果具备血清学或者是组织学检验证据和明确的检验方法等;检索选取文献中包含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样本的相关统计对比数值;排除动物实验或研究目的与本文研究选取标准不同的文献资料;排除无法获取病例来源和对照的资料文献;排除数据资料出现重复或样本数量较小的文献。

1.3统计学分析

Meta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5.2软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值比和95%CI进行计算获取;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首先,根据上述检索选取标准,共收集文献23篇,其中,对比研究文献21篇,队列研究文献2篇。

其次,在对Barrett食管患者、内镜检查正常者以及胃食管反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统计对比中显示,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3.8%,对照组2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4.4%,对照组1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5.6%,对比显示,对照组1明显高于观察组,OR为0.54,95%CI为0.42~0.76,P<0.05,对照组2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队列研究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比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不明显,P>0.05。如下表所示,为不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对比结果。

此外,对观察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统计对比中显示,观察组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6.1%,对照组1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7.8%,两组对比差异突出,P<0.05。其中,OR为0.52,95%CI为0.25-0.60。

3.讨论

临床中,Barrett食管患者主要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患者群体,这类患者临床中多伴有肠化或者是未肠化情况,其中伴有肠化的Barrett食管患者在食管腺癌方面的发病率更为突出[4]。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Barrett食管患者病症的诊断确认中,由于患者症状反应与胃食管反流患者症状反应极为相似,主要以烧心、反酸以及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表现为主[5],因此,在两种类型的疾病患者病症诊断与确认中,需要从多方面通过综合诊断进行区分确认。

临床研究显示,Barrett食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病症的变化发展具有相应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尤其是CagA阳性患者的炎性胃壁细胞数量增加,而正常胃壁细胞数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患者食管的伤害作用,起到相应的疾病保护和控制效果。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能够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从而对黏膜细胞增伤起到相应的控制作用[6]。针对这种情况,上文在对于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Meta分析后显示,与内镜检查正常者相比,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降低,并且CagA阳性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明显降低,从而可得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Barrett食管发生率比较低,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赵伯维,王金鑫.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医刊,2011,46(3):45-46.

[2]张东强.Barrett食管内镜特点及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关系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291-292.

[3]房殿春.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2):98-101.

[4]林志敏.Barrett食管41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3):178-179.

[5]何亚非,郭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现状[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5):574-575.

[6]孙永刚,唐子美,谭绪云,等.30例Barrett食管内镜下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2):131-133.

标签:;  ;  ;  

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Meta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