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利用干扰素诱导型MX-Cre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含有7个WD40 repeat的接头蛋白RACK1(基因名Gnb2l1),分析这种小鼠模型对病毒的抗感染能力如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析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对造血干细胞、各谱系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分析RACK1缺失对造血干细胞的凋亡及增殖的影响。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探讨RACK1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1.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敲除RACK1的小鼠模型,用Gnb2l1F/F,MX-Cre表示,对照小鼠用Gnb2l1F/F表示,课题组前期工作已经建立相应模型。在正式实验开始前,剪鼠尾鉴定基因型,以区分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腹腔注射Poly(I:C),以实现Gnb2l1F/F,MX-Cre小鼠的体内诱导敲除。并通过WB鉴定在蛋白水平上是否敲除。2.腹腔注射Poly(I:C)后,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尾静脉注射VSV,后取小鼠外周血以得到血清,检测血清中的IFNβ。取肺和肝并称重,分别计算肺/体重和肝/体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脾和肝中I型干扰素主要产生细胞pDC和髓系细胞的表达情况。3.取小鼠股骨骨髓,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髓系细胞祖细胞、淋巴细胞系祖细胞和B淋巴细胞、髓系细胞、红系细胞,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各个阶段RACK1、c-Myc及N-Myc的基因表达水平,并通过多色荧光组化分析RACK1与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17是否为共定位关系。Gnb2l1F/F,MX-Cre小鼠及Gnb2l1F/F小鼠股骨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骨髓的病理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的造血干细胞、各谱系造血祖细胞比例和绝对数,RACK1缺失对造血干细胞的凋亡及增殖的影响。制备嵌合体小鼠验证上述变化是否由于细胞的内在缺陷所引起。流式细胞术检测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造血干细胞中c-Myc和N-Myc的表达量,并给小鼠腹腔注射Myc inhibitor进行逆转实验。为接下来的机制探讨提供基础。4.基于上述实验基础,进行体外实验,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c-Myc、N-Myc分别与RACK1是否有相互作用。使用纯化的GST及GST-RACK1直接pull down,分析是否为两者的直接相互作用。纯化Gnb2l1F/F,MX-Cre小鼠及Gnb2l1F/F小鼠造血干细胞,沉淀c-Myc或N-Myc,来分析E3泛素连接酶Fbxw7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结果:1.小鼠基因型鉴定成功。Gnb2l1F/F,MX-Cre小鼠在Poly(I:C)诱导后蛋白水平上也实现敲除。2.VSV感染后,与Gnb2l1F/F小鼠相比,Gnb2l1F/F,MX-Cre小鼠血清中的IFNβ水平降低,肝肺湿重/体重比值有增高趋势。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Gnb2l1F/F,MX-Cre小鼠肝脾中Ⅰ型干扰素主要产生细胞pDC明显少于Gnb2l1F/F小鼠,并且髓系细胞也明显低于Gnb2l1F/F小鼠。3.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mRNA转录水平上,造血干细胞、各谱系造血祖细胞及成熟阶段细胞都含有RACK1、c-Myc和N-Myc。从数据上来看,幼稚阶段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成熟阶段。通过Gnb2l1F/F小鼠股骨石蜡切片进行多色荧光组化的结果显示RACK1与CD117具有荧光共定位。将Gnb2l1F/F小鼠及Gnb2l1F/F,MX-Cre小鼠股骨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骨髓腔内造血细胞稀少。Gnb2l1F/F,MX-Cre小鼠中造血干细胞、CMP和CLP在细胞比例上和细胞总数上都显著减少,GMP及MEP在绝对数统计结果中有明显降低。HSC的凋亡及增殖在比例上都显著增多。嵌合体小鼠实验证明以上变化是由于小鼠细胞内在缺陷所引起。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会使HSC中表达c-Myc和N-Myc的细胞比例增多。注射Myc inhibitor可以部分逆转HSC。4.CO-IP结果显示,RACK1与c-Myc、N-Myc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并且证明为直接相互作用。纯化的小鼠造血干细胞沉淀c-Myc或N-Myc,结果显示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后,c-Myc或N-Myc与E3泛素连接酶Fbxw7的相互作用减弱。结论:1.小鼠模型鉴定成功,区分出Gnb2l1F/F,MX-Cre小鼠和Gnb2l1F/F小鼠;2.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小鼠的抗感染能力减弱;3.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骨髓中的HSC和各谱系造血祖细胞大幅度减少。Gnb2l1F/F,MX-Cre小鼠的HSC凋亡比例显著增加,增殖也大幅增加。制备嵌合体小鼠证实了这种现象为细胞内在缺陷所引起。逆转实验提示我们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使骨髓中HSC产生一系列影响是由于c-Myc和N-Myc大量积聚所致;4.RACK1与c-Myc和N-Myc都具有直接相互作用,沉淀c-Myc或N-Myc,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后,与c-Myc或N-Myc相互作用的Fbxw7蛋白量减少。c-Myc或N-Myc与Fbxw7相互结合作用减弱,导致c-Myc或N-Myc大量积聚。为以后深入研究RACK1影响HSC的机制提供有利参考。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干扰素诱导型RACK1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鉴定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小鼠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鼠尾DNA基因型的提取
  •       1.2.2 PCR反应体系
  •       1.2.3 PCR反应程序
  •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2.5 造血干细胞的纯化(阳选)
  •       1.2.6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     1.3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基因型鉴定
  •     2.2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蛋白表达量鉴定
  •   3、讨论
  • 第二部分:小鼠模型对VSV感染反应性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小鼠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1.2.2 小鼠肝肺湿重及体重
  •       1.2.3 分选pDC
  •       1.2.4 分离肝脏单个核细胞
  •       1.2.5 流式细胞术
  •     1.3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ELISA检测IFNβ及肝湿重/体重、肺湿重/体重
  •     2.2 小鼠肝、脾中pDC的比例和绝对数
  •     2.3 小鼠肝、脾中髓系细胞的比例和绝对数
  •   3、讨论
  • 第三部分:特异敲除RACK1对HSC的影响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小鼠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多色荧光组化
  •       1.2.2 提取RNA
  •       1.2.3 反转录
  •       1.2.4 Real-time PCR
  •       1.2.6 核内因子染色
  •       1.2.7 嵌合体小鼠的制备
  •     1.3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Real-Time PCR检测各个阶段的基因表达量并多色荧光组化观察共定位情况
  •     2.2 HE染色观察骨髓腔受损情况
  •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HSC及各谱系造血祖细胞
  •     2.4 .RACK1对HSC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     2.5 在嵌合体小鼠中验证上述结果
  •     2.6 RACK1对HSC中的c-Myc和N-Myc的影响
  •     2.7 Myc inhibitor对HSC的逆转作用
  •   3、讨论
  • 第四部分:RACK1影响HSC的机制探讨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小鼠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转染
  •       1.2.2 免疫共沉淀蛋白样品的收集
  •       1.2.3 细胞复苏
  •       1.2.4 细胞传代
  •       1.2.5 细胞冻存
  •       1.2.6 考马斯亮蓝染色及脱色
  •     1.3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c-Myc、N-Myc与 RACK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2.2 c-Myc、N-Myc与 RACK1之间有直接相互作用
  •     2.3 沉淀c-Myc或 N-Myc,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后对Fbxw7的影响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造血干细胞的发育特性
  •   参考文献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徐哲

    导师: 修冰水,张纪岩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生物学,基础医学

    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分类号: R329.2

    总页数: 96

    文件大小: 5434K

    下载量: 26

    相关论文文献

    • [1].Ⅰ型干扰素诱导的内在代谢改变是其免疫功能的关键[J]. 中国临床医学 2016(04)
    • [2].Ⅰ型干扰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的荟萃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06)
    • [3].Ⅰ型干扰素治疗病毒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21)
    • [4].寨卡病毒与Ⅰ型干扰素反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18(Z1)
    • [5].MDA5与MAVS介导针对B型柯萨奇病毒的Ⅰ型干扰素反应[J]. 微生物与感染 2010(01)
    • [6].Ⅰ型干扰素诱导沙门菌感染的巨噬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2(06)
    • [7].Ⅰ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J]. 军事医学 2015(07)
    • [8].无环鸟苷修饰的环二鸟苷酸合成及其诱导Ⅰ型干扰素释放活性评价(英文)[J].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9(12)
    • [9].Ⅰ型干扰素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8(09)
    • [10].转录因子MafB负向调控抗病毒免疫反应[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02)
    • [11].HIV-1感染者外周血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水平变化的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1(02)
    • [12].肠道病毒71型3C蛋白抑制RIG-I介导的IRF3活化和Ⅰ型干扰素反应[J]. 微生物与感染 2010(04)
    • [13].DNA损伤通过STING致敏Ⅰ型干扰素系统促进固有免疫反应[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5(04)
    • [14].细丝蛋白A通过活化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H5N6流感病毒复制[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8(12)
    • [15].EB病毒诱导Ⅰ型干扰素通路活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6(03)
    • [16].2型单纯疱疹病毒对HaCaT细胞分泌Ⅰ型干扰素的影响[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01)
    • [17].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7)
    • [18].TET3通过不依赖DNA去甲基化的方式负性调控Ⅰ型干扰素的产生[J]. 科学新闻 2017(04)
    • [19].E2泛素结合酶UBE2S抑制Ⅰ型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0(10)
    • [20].LPS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以及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 [21].Ⅰ型干扰素在原虫感染中的作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4)
    • [22].棘腹蛙Ⅰ型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J]. 中国兽医杂志 2017(04)
    • [2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通过阻碍STAT1/STAT2核转位抑制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J]. 中国畜牧兽医 2010(10)
    • [24].人参提取物对Ⅰ型干扰素及下游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J]. 中成药 2019(01)
    • [25].抗病毒免疫和自身免疫中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04)
    • [26].ANXA1促进Ⅰ型干扰素表达抑制口蹄疫病毒的复制[J]. 微生物学报 2018(10)
    • [27].miR-378和miR-30e:NK细胞杀伤功能的负向调控分子[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2(06)
    • [28].虹鳟Ⅰ型干扰素基因的表达与纯化[J]. 动物医学进展 2013(04)
    • [29].转录因子Maf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对CD14~+单核细胞分泌Ⅰ型干扰素的影响[J]. 肿瘤学杂志 2020(07)
    • [30].RIG-Ⅰ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控[J]. 农业灾害研究 2018(01)

    标签:;  

    在Ⅰ型干扰素反应细胞中特异敲除RACK1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