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涂料中游离二异氰酸酯单体分离研究现状

聚氨酯涂料中游离二异氰酸酯单体分离研究现状

一、聚氨酯涂料中游离二异氰酸酯单体分离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冯筱倩[1](2021)在《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唐慧[2](2021)在《改性水性聚氨酯自消光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自远[3](2021)在《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哑光涂料具有自然雅致、符合现代的美学观以及能降低光环境污染的优点,近年来在涂料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硅(SiO2)因化学惰性强、粒径可控、折射率与成膜树脂相近等特点,已成为高档涂料中常用的无机消光剂。在涂料合成工艺中,紫外光(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涂料固化速率快、安全高效且其制备的涂膜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耐磨性和断裂伸长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涂料、纺织物、油墨等制造业。将SiO2应用于PUA涂料中制备UV固化复合材料能够结合无机粒子与UV固化技术的优势,可得到性能优异的哑光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然而,SiO2表面活性高且存在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在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中易团聚,导致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消光性差,综合性能不理想。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SiO2进行化学改性,将高分子聚合物或有机物接枝到SiO2表面以提高SiO2在PUA涂料中的分散性。并将改性SiO2与PUA光固化涂料混合,制备一系列UV固化复合材料,深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消光性、热稳定性、耐磨性等。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SiO2表面的羟基进行缩合反应,再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完成封端,得到了聚合物接枝改性的SiO2。将改性后的SiO2加入到PUA光固化涂料中,制备了含不同SiO2粒径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SiO2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光泽值越低,亲水性越强,同时复合材料的附着性和耐磨性均优于UV-PUA材料。当SiO2的平均粒径(D50)为2.5μm,含量为1.40 wt%时,和纯UV-PUA材料相比,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降低至14.1,附着力等级提高至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05%,水接触角降低至40.2°。2、利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SiO2进行预处理,将环氧基团引入到颗粒表面,再通过环氧开环反应在其表面接枝顺丁烯二酸酐/甲基丙烯酸羟乙酯(MAH/HEMA)有机物,得到了有机物改性的SiO2。并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将改性SiO2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PEW-g-MAH)一起作为消光成分加入到PUA光固化涂料中,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制备了含不同PEW-g-MAH用量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改性SiO2表面的-C=C与PUA涂料中的-C=C产生化学交联,使其能在聚合物体系中均匀分散,同时PEW-g-MAH的加入也进一步改善了SiO2在光固化涂料中的分散性。与纯UV-PUA材料相比,当改性SiO2的含量为1.30 wt%时,复合材料的光泽度(60°)降低至50.7,再加入1.40 wt%的PEW-g-MAH时,复合材料的光泽度(60°)降低至19.5,附着力等级提高至为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10%,水接触角降低至72.2°。3、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SiO2进行氨基化,然后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环氧开环反应,得到表面接枝了活性碳碳双键的改性SiO2。将改性SiO2引入到甲乙酮肟(MEKO)改性的PUA光固化涂料中,通过UV/热双重固化的方法,制备了含不同MEKO用量的改性SiO2/PU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接枝有机链段后,改性SiO2能有效地分散于光固化涂料中,并导致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膜相结构。同时,在UV固化机的辐射下,成膜过程中解封的-NCO可与HEMA分子中的-OH形成氨基甲酸酯键,分子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涂膜表面产生一定的微相分离,进一步增大了复合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当改性SiO2含量为3.50 wt%时,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相比于纯UV-PUA光固化材料下降至40.8,而当光固化涂料中n(MEKO)/n(NCO)为0.6时,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泽度(60°)降低至13.9,附着力等级提高至0级,磨耗失重率降低至0.12%,邵氏硬度提高至96.3 HD,水接触角提高至97.8°。

王露[4](2021)在《近红外彩色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环保节能和低碳减排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各种相应的研究及应用技术也应运而生。夏日的高温会使城市中出现严重的热岛效应,为了减少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彩色隔热涂料作为一种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案得到了重视。本课题从树脂和粉体两方面对彩色隔热涂料进行了研究。水性聚氨酯(WPU)是一种兼具环保和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树脂,对其进行有机硅改性,可以提升其疏水性和耐水性以适应室外工作环境。将Fe和Fe/Al掺杂到La YO3和Y2Ce2O7稀土金属氧化物中,制备了在近红外区域具有高反射性能的彩色无机颜料,将树脂和颜料进行复合,得到具有高近红外反射率的彩色隔热涂料,并考察了涂层的实际隔热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乙氧基硅烷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引入硅氧烷链段提高水性聚氨酯的涂层基本性能及耐水性。首先采用3-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IPTS)和二乙醇胺(DEA)自制含乙氧基硅烷侧链的二元醇(Si-2OH),再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二羟甲基丙酸(DMPA),自制含硅二元醇(Si-2OH),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以及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侧链含乙氧基硅烷的UV固化水性聚氨酯。通过红外(FT-IR)、核磁(1H NMR)、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热重分析仪等对UV-WPU的结构及其涂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同时探究自制的Si-2OH添加量对聚氨酯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2OH的引入使得水性聚氨酯涂膜的光学接触角由65.6°最高提升到88.2°,透过率有一定的下降但影响不超过1%,热稳定性、附着力及铅笔硬度等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储存稳定性超过180天,当加入Si-2OH的摩尔比例为10%时,其拉伸强度可达到5.89 MPa,但此时断裂伸长率有一定的降低。通过对各项数据的比较,选择Si-2OH的添加量为10%时,制备的有机硅改性UV固化水性聚氨酯(UV-WPU-Si-10)的综合性能最好。第二部分:La1-xFexYO3和La1-xFe0.5xAl0.5xYO3近红外彩色隔热粉体及其对应的彩色隔热涂层的制备。采用水热法,以六水合硝酸钇、六水合硝酸镧、九水合硝酸铁和九水合硝酸铝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Fe单掺杂和Fe/Al共同掺杂的La YO3粉体,将以上粉体作为彩色功能填料与树脂复配制备近红外彩色隔热涂层。采用XRD表征粉体的成分,采用分光色差仪表征粉体的色彩,测定粉体经酸溶液浸泡后的颜色变化以表征其耐酸性能,采用热重分析仪表征粉体的耐热性能。采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粉体和涂层的光谱反射率,并计算其近红外反射率、可见光反射率和太阳光全波段反射率。探究了Fe和Fe/Al掺杂量对粉体及相应涂层的颜色,耐酸耐热性和近红外反射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的单掺杂量的增加,粉体的颜色由白色向黄色再向橙色转变,其粉体和对应涂层的近红外反射率也逐渐降低,当掺杂量为0.7时,粉体和对应涂层的近红外反射率分别为64.04%和52.74%,当掺杂量为0.1时,其反射率值分别为82.31%和65.5%。当Fe/Al共掺杂时,粉体的颜色变化由白色向黄色转变,其粉体和对应涂层的近红外反射率也逐渐降低但趋势较缓,当共掺杂量为0.1,其粉体和对应涂层的近红外反射率分别为89.31%和71.81%;共掺杂量为0.7时,其反射率值分别为80.32%和63.37%。Fe和Fe/Al掺杂的粉体均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热性。通过研究发现,粉体与树脂复配时,粉体的固含量为20%时,涂层的综合性能最好,因此后续都制备20%固含量的涂层进行测试,在实际隔热效果测试中,各粉体对应涂层的升温后稳定温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值最高可达13.7℃。第三部分:Y2Ce2-xFexO7和Y2Ce2-xFe0.5xAl0.5xO7近红外彩色隔热粉体及其对应的彩色隔热涂层的制备。以六水合硝酸钇、六水合硝酸镧、九水合硝酸铁和九水合硝酸铝为原料,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Fe单掺杂和Fe/Al共同掺杂的Y2Ce2O7粉体,将以上粉体与第一体系选择的树脂复配制备近红外彩色隔热涂层。采用XRD表征粉体的成分,采用分光色差仪表征粉体的色彩,测定粉体的耐酸性能,采用热重分析仪表征粉体的耐热性能。采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粉体和涂层的光谱反射率,并计算其近红外反射率、可见光反射率和太阳光全波段反射率。探究了Fe和Fe/Al掺杂量对粉体及相应涂层的颜色,耐酸耐热性和近红外反射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掺杂量不超过0.3)和Fe/Al(掺杂量不超过0.5)的掺杂很好地进入了Y2Ce2O7的晶格中而没有引起其他杂质相的生成,Fe和Fe/Al的掺杂使颜料的明度降低,颜色更加偏向黄相和红相,饱和度也随之提高,颜料的颜色整体由黄色转变为橙色。Y2Ce2-xFexO7和Y2Ce2-xFe0.5xAl0.5xO7系列粉体均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热性能和优异的近红外反射率,Y2Ce2-xFexO7系列粉体的近红外反射率均在70%以上,Y2Ce2-xFe0.5xAl0.5xO7系列粉体的近红外反射率均在82%以上,其中,近红外反射率最低的为Y2Ce1.7Fe0.3O7的71.76%,最高的为Y2Ce1.95Fe0.025Al0.025O7的88.89%。Y2Ce2-xFexO7系列涂层的近红外反射率均在56%以上,Y2Ce2-xFe0.5xAl0.5xO7系列涂层的反射率均在68%以上,除Y2Ce1.7Fe0.3O7粉体对应涂层的温差为7.5℃,其余粉体对应涂层的温差均在10℃以上,其中最高的为Y2Ce1.95Fe0.025Al0.025O7粉体对应涂层的14.3℃(除Y2Ce2O7粉体对应的涂层)。

张清,邱月,余秋玲,龙梅,陈豪,张永梅[5](2021)在《GC-MS法测定药用复合包装袋中异氰酸酯》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建立同时测定药用复合包装袋中8种异氰酸酯含量的方法。方法将药用复合包装袋剪成尺寸(长×宽)不大于5 mm×5 mm的小碎片,采用二氯甲烷超声萃取40 min;萃取液经氮吹浓缩后,采用GC-MS法分析。采用TG-5MS色谱柱,将进样口温度设为200℃,柱温箱初温设为40℃,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可实现8种异氰酸酯的有效分离。结果 8种异氰酸酯在质量浓度为0.02~5.0 mg/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检出限为0.001~0.006 mg/kg。药用复合包装袋中的异氰酸酯在低、中、高等3个浓度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0.3%~111.7%,相对标准偏差为0.6%~5.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为药用复合包装袋中异氰酸酯的检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李玲玲[6](2021)在《基于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是由软硬段交替形成的线型嵌段共聚物,是一种独特的高分子材料,其硬度可调控范围宽、原料品种多,已被用于如泡沫、涂料、粘合剂和热塑性弹性体等多种领域。本文采用一种脂肪族异氰酸酯—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XDI),制备不黄变的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研究扩链剂和低聚物二元醇的类型以及异氰酸酯指数(R)的变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期获得基于XDI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其产品的开发奠定研究基础。为简化生产工艺,以XDI为原料,以1,4-丁二醇(BDO)或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HQEE)为扩链剂,调控R值分别为1.01或1.03,分别与聚碳酸酯二醇(PCD-2000)、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1000)和聚己内酯二醇(PCL-2000)采用分批加料的一步法制备得到了8种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研究表明所制备聚氨酯的分子量受低聚物二醇的种类、扩链剂种类及R值的影响。当采用PCD-2000,HQEE扩链且R=1.01时,样品的分子量最高,数均分子量为4.82万,重均分子量为13.13万,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72;HQEE扩链的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储能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BDO扩链的材料;由PCD-2000、PTMEG-1000和PCL-2000三种不同的二醇制备的聚氨酯弹性体,PCD-2000二醇制备的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储能模量和Tg最高,PCL-2000的样品次之,PTMEG-1000二醇制备的样品的储能模量和Tg最低。使用PCD-2000制备的XDI型聚氨酯弹性体失重5%的温度在320℃以上;使用PTMEG-1000或PCL-2000制备的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样品失重5%的温度在338℃以上,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流变分析表明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复数粘度(η*)均随温度或频率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聚氨酯样品的储能模量(G’)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而G’均随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以XDI、PCD-2000和PTMEG-1000为原料,采用分子蒸馏技术,研究了XDI型低游离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工艺,探讨了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蒸馏温度等条件对产物-NCO值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和旋转粘度计对预聚体的结构与动态粘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三乙酸甘油酯作为溶剂,投料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为60℃,蒸馏温度为100℃时,由PCD-2000和PTMEG-1000所制备的预聚体的-NCO值分别为3.35%和5.87%最接近理论值(3.53%和6.10%)。粘度分析表明预聚体的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由PTMEG-1000制备的预聚体在50℃和90℃的粘度分别为783 cp和168 cp,具有优良的加工性。采用预聚体法,以所制备的低游离聚氨酯预聚体为原料,分别以BDO和HQEE为扩链剂制备了8种聚氨酯弹性体,研究表明:当采用低游离XDI-PTMEG-1000型的聚氨酯预聚体制备聚氨酯,HQEE扩链且R=1.03时,样品的分子量最高,数均分子量为4.9万,重均分子量为10.08万,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6;XDI型低游离聚氨酯预聚体所制备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分子量分布更窄;HQEE扩链的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储能模量和Tg比BDO扩链的样品高。使用低游离XDI-PCD-2000聚氨酯预聚体所制备的聚氨酯失重5%的温度都在320℃以上。使用低游离XDI-PTMEG-1000聚氨酯预聚体所制备的聚氨酯失重5%的温度在335℃以上,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张定仑[7](2021)在《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根据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严格限制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环境友好型涂料取代传统的有机溶剂型涂料正在快速推进。论文设计研究了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材料正是利用光固化涂料的高效节能以及水性涂料的无毒环保双重性能优势同时兼顾了聚氨酯的耐磨性、柔韧性和聚丙烯酸酯的耐候性、耐水性等特性,以期能在传统聚合物涂料的绿色应用开发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工作。首先将二羟甲基丁酸(DMBA)作为亲水扩链剂接枝在聚氨酯预聚体的主链上,再以丙烯酸羟乙酯(HEA)封端提供交联点制备了可UV固化的水性聚氨酯(WPU)。探究了WPU制备时软段、硬段、单体的选择、光引发剂的用量。通过实验确定聚氨酯的软硬段分别为聚己内酯二醇(PCL)以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BA、BMA作为交联单体。采用红外跟踪光固化的方法确定了光引发剂PI-184的用量为3.5%,再通过热失重分析(TG)、水接触角(CA)、拉伸测试等手段证明水性聚氨酯的稳定性好、性能优良,但是乳液经UV固化成膜后的硬度、耐水性等性能较差。对此,从丙烯酸酯和有机硅改性两个方向展开了对水性聚氨酯性能提升的研究。向水性聚氨酯乳液中引入丙烯酸酯类单体,采用自乳化法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乳液。通过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分析仪(Nano ZSE)、透射电镜(TEM)和CA等相关测试讨论了R(-NCO/-OH)、亲水扩链剂DMBA用量、PU/PA比例以及反应型乳化剂烯丙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CO-436)用量对乳液粒径以及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EM图像中观察出了乳胶粒的核壳结构,确定了当R值为1.4,DMBA用量为固体含量的8%,PU/PA比例为0.68,CO-436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时制备出的WPUA乳液粒径小、分布窄、稳定性好、耐水性优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再使用有机硅改性WPUA以提高其耐水性和热稳定性。首先从分子设计的角度用IPDI作为桥联剂将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与HEMA连接起来,制备出了带有不饱和键的硅氧烷接枝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材料结构。再采用乳液聚合制备出了有机硅改性WPUA乳液,探究了硅氧烷接枝物的添加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Nano ZSE、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仪器表征了乳液的粒径、稳定性以及膜的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有机硅的含量为10%时,乳液的粒径为111.7nm,稳定性最佳。AFM测得膜表面的平均粗糙度从8.047nm增加到18.312nm,其结果与界面性能测试的结果是一致的。还研究了乳液浸于不同织物基基材(棉纤维、PET、PP)后的界面性能的变化,讨论了乳液浓度和浸涂层数的变化对织物基涂层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织物基涂层的水接触角测试均大于90°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并且随着乳液浓度和浸涂层数的逐渐增加,原本疏水性的织物基涂层变为亲水性,得到了一种界面性能可调的织物基涂层。图35表15参116

王新宇[8](2021)在《功能化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涂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得益于优良的低温柔韧性、出色的机械性能、粘结性能和安全环保,绿色无毒等特点,水性聚氨酯(WPU)在涂料、胶粘剂、合成革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中以聚己内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基本原料,对WPU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合成了WPU预聚体,并且结合了多种改性方法,对其进行多元复合改性,针对提升WPU涂层的防腐性能和耐磨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耐腐蚀WPU研究中,制备了WPU预聚体并利用丙烯酸丁酯(BA)与苯乙烯(St)对其进行初步丙烯酸酯改性。结果表明R值为1.3、DMPA含量为5.5wt%、中和度为100%、PU/BA/St配比为60/20/20时,初步丙烯酸酯改性WPU(WPUA)乳液的综合性能符合要求。以此WPUA乳液为基础,引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进一步内交联改性,引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作有机氟改性,得到交联氟改性水性聚氨酯(CFWPUA)乳液。研究发现当GMA含量为5wt%、DFMA含量为7.5wt%时,CFWPUA材料内部为具有高交联密度的双重交联体系,外部是由长氟支链迁移所构成的疏水表面,此时CFWPUA薄膜的吸水率为7.91%,凝胶含量为91.5%;CFWPUA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02.5°;在极化曲线测试中,CFWPUA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为1.881×10-7A·cm-2,对金属基材的保护效率为98.12%;在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中,CFWPUA涂层的腐蚀初期涂层电阻达到了2.124×107Ω·cm2,并在一定时间内为金属基材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展现出了可以与商用水性氟碳涂层相媲美的耐腐蚀性能。在耐磨性WPU研究的预聚体合成阶段,沿用了DMPA含量为5.5wt%、中和度为100%的配比,分别引入了交联剂A、交联剂B和蓖麻油,在对WPU预聚体进行完全封端的同时实现交联,制备了三种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CWPU)乳液。结果表明三种CWPU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为优良。其中,KCWPU2膜的吸水率为10.35%,凝胶含量为73.6%;TCWPU2膜的吸水率为13.14%,凝胶含量为56.6%;CCWPU2膜的吸水率为8.16%,凝胶含量为52.4%。在磨损实验中,多数CWPU耐磨涂层质量损失为8mg左右,KCWPU2耐磨涂层的质量损失仅为4.7mg,达到了优质商用耐磨涂层的水平,表现出了较好的耐磨性能。

赵瑞军,侯德坤,肖亮,宋业萍[9](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钓具涂层中4种游离二异氰酸酯》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钓具涂层中4种游离二异氰酸酯的检测方法。样品中游离的二异氰酸酯经甲醇超声萃取衍生,再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4种游离二异氰酸酯的衍生物在2~100μg/L范围内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0.5μg/kg。回收率在3个添加水平下达91.9%~97.1%,相对平均偏差为2.1%~5.2%。利用该法对市售钓鱼竿涂层进行检测,结果在5个样品中检出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该方法定性准确、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可用于钓具涂层中游离二异氰酸酯的测定。

孔德成[10](2021)在《共价接枝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聚氨酯的杂化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墨烯是一种具有sp2杂化结构的二维蜂窝状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热学和透光性等性能。石墨烯片层间具有很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在有机溶剂中容易团聚,难以得到均匀分散,弱化了其对聚合物的复合改性效果。聚氨酯是一种具有高弹性、高耐磨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的合成材料,石墨烯对聚氨酯材料进行复合改性将赋予其新的性能。本论文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共价改性,将改性后的石墨烯分别与聚氨酯弹性体和水性聚氨酯进行复合,不仅提高了石墨烯与聚氨酯基体的界面相容性,而且制备出具有导电性的高性能聚氨酯石墨烯材料。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研究内容: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与1,5-萘二异氰酸酯(NDI)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共价功能化改性,制备出-NCO封端的活性石墨烯材料TGO、MGO与NGO,研究二异氰酸酯的结构对氧化石墨烯材料的改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GO相比,三种异氰酸酯改性的石墨烯材料均具有较高活性,剥离程度与热稳定性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TGO层间距扩大至1.48 nm,MGO层间距扩大至2.43 nm,NGO层间距扩大至1.06 nm。制备的石墨烯粉体材料均表现出大间距、高活性、高稳定性的特点,由于MDI分子内部具有特殊的sp3杂化结构,因此对GO的改性效果最好。以MDI共价改性的GO(NCO@GO)为纳米增强材料,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得石墨烯基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石墨烯较改性前有序规整度没有得到破坏,提高了石墨烯在聚氨酯基体中的分散能力,但NCO@GO的加入并没有改变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微相分离结构特征;NCO@GO接枝到聚氨酯弹性体的分子主链上,起到了纳微交联作用,少量NCO@GO的加入可以对聚氨酯弹性体起到增强的作用,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在NCO@GO的含量为0.05%时出现极大值,较聚氨酯弹性体提高了65.7%,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随着NCO@GO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单调递减的趋势;NCO@GO的加入提高了聚氨酯弹性体的电导率,NCO@GO含量为0.20%时聚氨酯材料电导率达到8.34×10-5s·cm-1。以高活性大间距的NCO@GO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预混为杂化的二异氰酸酯为原料,采用逐步聚合的工艺,制备出石墨烯杂化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经水乳化、电沉积等工艺制备出NCO@GO/WPU漆膜,研究了石墨烯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分散性以及石墨烯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漆膜耐溶剂性、导电性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CO@GO的加入不会改变水性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结构,但是新型石墨烯材料在聚氨酯基体中的分散均匀性大幅提高;随着NCO@GO含量的增加,漆膜的耐溶剂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当NCO@GO的含量为0.60%时,漆膜的耐溶剂能力最好;漆膜的硬度与电导率随着NCO@GO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NCO@GO的含量为1.20%时,漆膜的电导率达到3.92×10-2s·cm-1,当NCO@GO的含量继续增加,石墨烯在聚氨酯中发生团聚,稳定性下降。

二、聚氨酯涂料中游离二异氰酸酯单体分离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氨酯涂料中游离二异氰酸酯单体分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3)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哑光型UV固化涂料概述
        1.1.1 哑光涂料
        1.1.2 UV固化技术
        1.1.3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在UV固化涂料中的应用
    1.2 涂层的消光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
        1.2.1 涂层的消光原理
        1.2.2 涂层的消光方法
        1.2.3 影响涂层光泽的因素
    1.3 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3.1 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3.2 二氧化硅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 聚氨酯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1.4.1 聚氨酯丙烯酸酯
        1.4.2 聚氨酯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主要仪器设备和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2.2.1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中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改性SiO_2/PUA复合溶液的性能测试
        2.2.3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第3章 聚合物改性SiO_2及其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改性SiO_2/PUA低聚物的制备
        3.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SiO_2/PEW-g-MAH协同制备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改性SiO_2的制备
        4.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UV/热双重固化改性SiO_2及其紫外光固化PUA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改性SiO_2的制备
        5.2.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表征
        5.3.2 改性SiO_2/PUA复合材料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近红外彩色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反射隔热涂层
        1.2.1 反射隔热涂层的原理
        1.2.2 反射隔热涂层的研究现状
    1.3 近红外彩色无机反射颜料
        1.3.1 彩色无机颜料的反射理论
        1.3.2 彩色无机反射颜料的研究现状
        1.3.3 无机颜料的制备方法
    1.4 隔热涂料树脂基料的研究
        1.4.1 水性聚氨酯
        1.4.2 水性聚氨酯耐水改性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硅改性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原料和仪器
        2.2.1 主要原料
        2.2.2 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合成步骤
        2.3.2 测试与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分析
        2.4.2 核磁分析
        2.4.3 乳液粒径分析
        2.4.4 紫外可见近红外透过率分析
        2.4.5 涂膜静态水接触角分析
        2.4.6 涂膜吸水率分析
        2.4.7 力学性能分析
        2.4.8 热失重(TGA)分析
        2.4.9 涂膜凝胶含量分析
        2.4.10 能谱(EDS)分析
        2.4.11 乳液和涂膜基本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钇酸镧近红外反射系列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原料和仪器
        3.2.1 主要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制备
        3.3.2 近红外彩色隔热涂层的制备
        3.3.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XRD分析
        3.4.2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微观形貌
        3.4.3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表面元素分析
        3.4.4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色彩表征
        3.4.5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3.4.6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耐酸性能表征
        3.4.7 La_(1-x)Fe_xYO_3和La_(1-x)Fe_(0.5x)Al_(0.5x)YO_3粉体的耐酸性能表征
        3.4.8 隔热涂层最佳颜基比选择
        3.4.9 隔热涂层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3.4.10 隔热涂层的实际隔热效果测试
        3.4.11 隔热涂层的基本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铈酸钇近红外反射系列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原料及设备仪器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系列粉体的制备
        4.3.2 近红外彩色隔热涂层的制备
        4.3.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粉体的XRD分析
        4.4.2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粉体的微观形貌
        4.4.3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粉体的元素分析
        4.4.4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粉体的色彩表征
        4.4.5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粉体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4.4.6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粉体的耐酸性能
        4.4.7 Y_2Ce_(2-x)Fe_xO_7和Y_2Ce_(2-x)Fe_(0.5x)Al_(0.5x)O_7粉体的耐酸性能
        4.4.8 隔热涂层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4.4.9 隔热涂层的实际隔热效果测试
        4.4.10 隔热涂层的基本性能测试
        4.4.11 各涂料的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GC-MS法测定药用复合包装袋中异氰酸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仪器设备
    1.2 试剂与材料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4 样品前处理
    1.5 GC-MS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柱的选择
    2.2 进样口温度的选择
    2.3 柱温箱初温的选择
    2.4 萃取溶剂的选择
    2.5 萃取时间的选择
    2.6 萃取次数的选择
    2.7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2.8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2.9 实际样品的分析
3 结语

(6)基于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简介
    1.2 聚氨酯弹性体
        1.2.1 聚氨酯弹性体概述
        1.2.2 聚氨酯的合成原料
        1.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方法
        1.2.4 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2.5 聚氨酯的黄变问题
    1.3 聚氨酯预聚体
        1.3.1 聚氨酯预聚体概述
        1.3.2 低游离聚氨酯预聚体概述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XDI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GPC分析
        2.3.3 DMA分析
        2.3.4 TGA分析
        2.3.5 动态流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XDI型低游离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XDI型低游离聚氨酯预聚制备过程中溶剂的选择
        3.2.4 XDI型低游离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温度和投料比的影响
        3.3.2 低游离预聚体的结构表征
        3.3.3 低游离预聚体的粘度分析
        3.3.4 低游离预聚体异氰酸酯基团含量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预聚体法制备聚氨酯弹性体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分析
        4.3.2 GPC分析
        4.3.3 DMA分析
        4.3.4 TGA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紫外光(UV)固化技术概述
        1.1.1 紫外光固化的基本原理
        1.1.2 紫外光固化的特点
        1.1.3 紫外光固化的应用
    1.2 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
        1.2.1 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特点
        1.2.2 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发展
        1.2.3 水性紫外光固化树脂类型
    1.3 水性聚氨酯概述
        1.3.1 水性聚氨酯的组成
        1.3.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3.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
    1.4 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概述
        1.4.1 水性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组成
        1.4.2 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应用发展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2.2.3 原料的预处理
        2.2.4 -NCO含量测定方法
        2.2.5 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及其膜的制备
        2.2.6 性能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酯预聚体硬段的确定
        2.3.2 聚氨酯预聚体软段的确定
        2.3.3 丙烯酸酯单体的选择
        2.3.4 红外跟踪法研究紫外光固化过程
        2.3.5 光引发剂对紫外光固化聚氨酯固化速度的影响
        2.3.6 水性聚氨酯的红外光谱分析
        2.3.7 水性聚氨酯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乳化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UV-WPUA乳液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原料的预处理
        3.2.4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3.2.5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3.2.6 紫外光固化乳胶膜的制备
        3.2.7 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异氰酸根指数(R)的影响
        3.3.2 亲水扩链剂DMBA用量的影响
        3.3.3 PU/PA比例的影响
        3.3.4 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5 WPUA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WPUA乳胶粒子的微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硅系WPUA复合乳液的制备及织物基涂层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原料的预处理
        4.2.4 含不饱和双键硅烷偶联剂的制备(R1)
        4.2.5 有机硅系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制备
        4.2.6 可紫外线固化的薄膜以及织物基涂层的制备
        4.2.7 性能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饱和双键硅氧烷接枝物(R1)的结构表征
        4.3.2 有机硅系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红外光谱分析
        4.3.3 形态和稳定性分析
        4.3.4 乳胶粒子的微观结构
        4.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3.6 表面形态分析
        4.3.7 热重分析
        4.3.8 织物基涂层的性能
        4.3.9 乳液浓度对织物基涂层性能的影响
        4.3.10 浸涂层数对织物基涂层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功能化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涂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简介
        1.2.1 水性聚氨酯研究现状
        1.2.2 水性聚氨酯分类
        1.2.3 水性聚氨酯结构特性
        1.2.4 水性聚氨酯原料选择
        1.2.5 水性聚氨酯制备方法
        1.2.6 水性聚氨酯应用
    1.3 防腐涂料用水性聚氨酯改性
        1.3.1 共聚改性
        1.3.2 共混改性
        1.3.3 交联改性
        1.3.4 多元复合改性
    1.4 耐磨涂料用水性聚氨酯改性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2 实验药品及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红外谱图分析
    2.3 乳液性能测试
        2.3.1 -NCO基团含量测试
        2.3.2 固含量测试
        2.3.3 乳液粒径及分布测试
        2.3.4 离心稳定性测试
    2.4 膜耐水性测试
        2.4.1 吸水率测试
        2.4.2 水接触角测试
    2.5 膜凝胶含量测试
    2.6 膜表面形貌及断面元素含量测试
    2.7 耐热性测试
    2.8 涂层力学性能测试
        2.8.1 铅笔硬度
        2.8.2 柔韧性
        2.8.3 附着力
    2.9 涂层防腐性能测试
        2.9.1 涂层极化曲线测试
        2.9.2 涂层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10 涂层耐磨性能测试
3 基于高交联密度体系的氟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水性聚氨酯乳液及防腐涂层的制备
        3.2.1 合成过程
        3.2.2 防腐涂层制备过程
        3.2.3 膜固化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WPU预聚体合成及初步改性研究
        3.3.2 红外谱图分析
        3.3.3 乳液粒径,外观及稳定性分析
        3.3.4 耐水性分析
        3.3.5 凝胶含量分析
        3.3.6 CFWPUA膜表面及断面形貌分析
        3.3.7 CFWPUA膜断面能谱分析
        3.3.8 耐热性分析
        3.3.9 涂层力学性能分析
        3.3.10 防腐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交联体系的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的制备与耐磨性能
    4.1 引言
    4.2 水性聚氨酯乳液及耐磨涂层的制备
        4.2.1 合成过程
        4.2.2 耐磨涂层制备过程
        4.2.3 膜固化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谱图分析
        4.3.2 乳液粒径,外观及稳定性分析
        4.3.3 凝胶含量分析
        4.3.4 吸水率分析
        4.3.5 涂层力学性能分析
        4.3.6 耐磨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钓具涂层中4种游离二异氰酸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 样品预处理
    1.4 色谱及质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质谱条件的确定
    2.2 色谱分离条件的确定
    2.3 前处理条件优化
        2.3.1 萃取溶剂和衍生试剂的选择
        2.3.2 衍生化时间的优化
        2.3.3 衍生化温度的优化
        2.3.4 净化方法的确定
    3.3 方法学评价
        3.3.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3.2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3.3.3 实际样本的分析
4 结论

(10)共价接枝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聚氨酯的杂化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应用
        1.2.1 石墨烯材料的制备
        1.2.2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
        1.2.3 石墨烯材料的应用
    1.3 聚氨酯材料结构与性能
        1.3.1 聚氨酯材料的分类
        1.3.2 聚氨酯材料的合成与改性
    1.4 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
        1.4.1 纳米蒙脱土基聚氨酯复合材料
        1.4.2 纳米二氧化硅基聚氨酯复合材料
        1.4.3 碳纳米管基聚氨酯复合材料
        1.4.4 氧化石墨烯基聚氨酯复合材料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异氰酸酯共价接枝氧化石墨烯粉体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异氰酸酯共价接枝氧化石墨烯粉体(NCO@GO)的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异氰酸酯改性GO的 FT-IR分析
        2.3.2 异氰酸酯改性GO的XPS分析
        2.3.3 异氰酸酯改性GO的XRD分析
        2.3.4 异氰酸酯改性GO的TG分析
        2.3.5 异氰酸酯改性GO的TEM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复合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改性氧化石墨烯(NCO@GO)分散液的制备
        3.2.3 空白聚氨酯弹性体材料(PU)的制备
        3.2.4 石墨烯复合聚氨酯弹性体材料(NCO@GO/PU)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CO@GO对聚氨酯弹性体分子结构的影响
        3.3.2 GO与 NCO@GO的 Raman图谱分析
        3.3.3 石墨烯与聚氨酯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3.3.4 NCO@GO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结构的影响
        3.3.5 NCO@GO/PU的 TEM分析
        3.3.6 NCO@GO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3.7 NCO@GO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导电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杂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改性氧化石墨烯(NCO@GO)分散液的制备
        4.2.3 空白水性聚氨酯树脂(WPU)的制备
        4.2.4 石墨烯基水性聚氨酯树脂(NCO@GO/WPU)的制备
        4.2.5 石墨烯基水性聚氨酯电沉积漆膜的制备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CO@GO对 WPU的分子结构影响
        4.3.2 GO与 NCO@GO的 XPS分析
        4.3.3 GO与 NCO@GO的分散稳定性分析
        4.3.4 WPU与 NCO@GO/WPU的 XRD分析
        4.3.5 NCO@GO/WPU漆膜的SEM分析
        4.3.6 NCO@GO对 WPU的热稳定性影响
        4.3.7 NCO@GO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漆膜的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或完成的课题

四、聚氨酯涂料中游离二异氰酸酯单体分离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冯筱倩.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改性水性聚氨酯自消光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唐慧. 安徽大学, 2021
  • [3]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自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近红外彩色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露. 江南大学, 2021(01)
  • [5]GC-MS法测定药用复合包装袋中异氰酸酯[J]. 张清,邱月,余秋玲,龙梅,陈豪,张永梅. 包装工程, 2021(09)
  • [6]基于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D]. 李玲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定仑.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8]功能化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涂层性能研究[D]. 王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钓具涂层中4种游离二异氰酸酯[J]. 赵瑞军,侯德坤,肖亮,宋业萍. 山东化工, 2021(08)
  • [10]共价接枝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聚氨酯的杂化改性[D]. 孔德成.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聚氨酯涂料中游离二异氰酸酯单体分离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