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锋:人力资本视域下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问题研究论文

代锋:人力资本视域下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问题研究论文

摘 要:农村大龄留守女性是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从事农村繁重的劳动和维系家庭的和谐平稳、推动新农村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承受生活窘迫和堪忧的健康状况是这类群体的基本生活现状;而职业技能结构单一、精神压抑、情绪焦虑、缺乏安全感、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是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主要特征。通过深入分析和全面梳理当前有关各方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职业培训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提出要构建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彰显公益性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推出“量体裁衣”的职业培训设计,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参与职业培训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自觉等方面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人力资本

在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中,随着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大量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留守了一批大龄女性劳动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她们对于家庭稳定、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经济学家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流动、就业信息等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知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其投入比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1]。因此,有必要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来提升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人力资本,帮助其在城镇一体化浪潮中勇立潮头,活出新时期新型女性农民的价值与风采,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这一课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现实生活状况

农村大龄留守女性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作为农村留守的主要农业劳动力,她们的现实生活状况有着诸多的共性。

(一)肩负从事农村繁重劳动和竭力维系家庭平稳的双重重担

在城镇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大批农村男性劳动力流向城镇建设,农村面临的最直接的现实就是在留守的人口中,除去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留守的大龄女性成了参与农村繁重体力劳动的主力军。为了维持生计,这些农村留守的大龄女性不得不转变角色,活动领域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的定义范畴。在农村随处可见大批大龄女性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农作之余兼职劳工,任劳任怨,不断透支本不具优势的体力。这些农村留守大龄女性在参加繁重农业劳动之余,还要尽心竭力的赡养父母,不能有敷衍了事的疏忽和埋怨,同时还要细致入微地抚养与照顾自己的孩子,每个留守大龄女性被肩上的双重重担压得都喘不过气来。这是当前城镇化进程所衍生出来的需要各界深思的社会现象和基本问题。

(二)扮演推动新型农村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殊生力军角色

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全社会对于农村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不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人力经费方面都给予农村不同程度的倾斜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当前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选择流入城市务工谋生,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就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特色乡镇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生力军。她们凭借着自己勤劳拼搏,展示有限的生活技能,广泛参与农村集体积极活动,不同程度地进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交通运输、农村基建、农村特色餐饮等领域。一方面为大龄女性家庭提供了收入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大龄留守女性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产品供给,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村集体财政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体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承受经济收入微薄带来的生活窘迫和身体健康堪忧的事实

农村大龄留守女性普遍面临着家庭经济生活窘迫的状况,主要是由于男性劳动力长期外出,无暇顾忌家庭的维系,主要靠大龄女性自己劳动获取经济所需。但由于女性劳动的局限性,加之自身缺乏完整擅长的劳动技能,粗放的劳动只能帮她们换来微薄的经济收入。即便她们勤俭节约,有时候也显得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有机会进行精神上的消费和情感上的陶冶。同时,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由于长期超负荷的繁重劳作,致使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在劳动过程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乃至遭受疾病,大部分都是自己进行依靠偏方处理,或者到村卫生所进行大概的治疗。

二、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群体主要特征

(一)年龄普遍偏大,职业技能单调匮乏,人力资本积累薄弱

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过程中,典型的流动模式是迁出劳动力以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为主,他们遍布在城镇建设的各个角落,覆盖各个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做出贡献。也有一部分年轻的女性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务工,为现代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后援,当然由于特殊原因也有少数未成年从业农民进城务工,从事适当的工作。而长期留守在农村的除了一部分年长老人与孩子之外,大部分就是文中所指的大龄留守女性劳动力,她们年龄普遍集中在40-45岁之间,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较低,普遍只是受过义务教育,极其少数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同时,她们缺少有序的社会流动,很难接触到实时信息,人力资本积累极其薄弱;缺乏职业技能,只是从事一些初级的传统农业生产活动,零碎的农产品加工,粗放的商业经营活动等。即便掌握了一些技能,也只是相对粗浅单一的非典型的职业农民技能,缺乏在正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职业技能,这使得农村留守的大龄女性日常生活日益窘迫[2]。

(二)家庭压力缠身,心理敏感脆弱,自卑感倾向明显

当前城镇一体化进程改变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模式。参与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维持家庭正常运作、赡养老人、抚养小孩、接受邻里家庭潜在竞争等基本都压在留守的大龄女性肩上,生活压力和责任负担之重不言而喻。同时最触及农村大龄女性心理底线的是,由于年龄偏大,容颜易逝,加之长期在封闭的农村环境中操劳奔波,劳作付出,远离促膝谈心的朋友圈和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使得她们心理敏感脆弱,感觉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吸引力,自卑感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失去了新时代我国农村女性该有的自信与个性。这些大龄留守女性失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努力改变现状,不断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勇气,习惯于随遇而安的现实农村生活模式,津津乐道于农村茶余饭后的琐碎与絮叨。这种普遍缺乏自信、潜在的自卑感限制着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进取意识和想象空间,导致了新农村缺少该有的生机和活力,缺乏扑面而来的张力和冲击力。

(三)精神苦闷压抑,情绪起伏焦虑,缺乏深度安全感

在农村留守的大龄女性中,一方面从事着男性劳动力应该承担的繁重体力劳动,身体深受劳作之苦。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和自己的丈夫、亲人分离,无法诉说和释放内心之苦,唯有压抑着精神需求。与此同时,部分留守大龄女性由于长期无法和丈夫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无法找到合适的联系纽带,她们情绪焦虑,担心丈夫在大城市务工赚钱,无法抵御大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大龄女性在农村独自留守的时间越长,和丈夫、亲人分离的时间越长,这种内心煎熬越严重,她们对自己、对家庭越发没有安全感,这种情感的内心世界唯有她们自己去触碰和感知。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传统封闭,人的思想观点和风俗习惯都相对比较狭隘,特别对留守大龄女性群体有着明显的禁锢。即便是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在农村留守的大龄女性的生活也要受制于乡规民约,还要顾虑乡亲们的议论纷纷。她们精神生活单一枯燥,不能无拘无束地参与社交活动,内心的酸甜苦辣无法找到信任的对象诉说。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大龄女性内心压抑,精神世界空虚无助,缺乏深度的安全感。

(四)劳动权益觉悟淡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留守大龄女性扮演着复合型角色,从事多种兼职性的活动。她们既要像男性劳力一样赚钱养家糊口,还要一如既往的散发着母性的光芒。为了生计,大部分留守大龄女性,长期从事着农村各个行业的劳作,但是由于受限于职业技能的低端性和技术含量的稀疏性,在很多领域只能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她们在高温、高危等艰苦的劳动条件下劳作却得不到适度的劳动保护,有的甚至还要进行高强度的、不间断的劳动,没有应有的休息时间。由于生活压力所迫和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这些女性劳动力都选择默认和接受,根本没有觉悟要依据法律来为自己争取该有的劳动权益。她们在长期的劳作过程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女性角色,身体受到伤害,只是依靠坚强的意志去抗争而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争取医疗救治,忽视对自身的保护。同时,在有些劳动场所,她们还时不时地受到歧视,甚至受到人格侮辱,身心受到严重的侵害。在通常情况下,她们都是忍气吞声,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者无法找到正确的渠道去投诉,从而使得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为考察不同关键词在不同时间窗口内的使用情况,在图3的基础上,设置每个时间片按时间片关键词TopN=40,TopN%=20%,统计了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4所示,结合检索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成果高增长时期始于1992年,经过近30年时间发展迅猛,在八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期都会出现小型高峰。从主题内容上看,与“政府机构改革”主题关系密切的有“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设置”“行政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编制”等。从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前沿时序图谱来看,未来“机构编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三、当前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针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职业培训虽然进行了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涉及地方政府、培训主体、培训内容与方法以及留守女性自身的问题。

(一)政府主体责任弱化与错位,缺乏顺畅的职业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1.建立县、乡、村三级互动型的职业培训体系

(二)提供千篇一律的脱离地气的职业培训

在资本市场伦理难以发挥规范作用,借助道德的教化也无济于事时,需要通过法律把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伦理规范确定下来,使法律的强制性成为伦理规范的外衣。在险资入市,杠杆收购蓝筹股时,我们最应该强调的伦理便是投资的正义性。因此我国应当以立法的形式对杠杆收购进行规制,减少资本市场的投机性,维护企业尤其是国内蓝筹股企业的利益。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幸运的是学校领导急青年教师之所需,在入校之初就举行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我的师傅是在课堂教学方面经验十分丰富的一位老教师,可以说是她“手把手”教我学会了“如何上好每一节课”,从每一节课的教案准备,到每一节课的试教,甚至每一节课正式上课前都要先去听师傅的课,到最后的作业批改,等等.在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正是师傅让迷茫、困惑的笔者有了一些自信,在课堂教学初期少走了很多弯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1.培训主体差强人意

2.培训内容没有量体裁衣

3.县级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各县设置社会保险事业局,主要负责本县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受理单位和个人缴费申报、审核并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

依托县级职业培训中心的专业优势,在县、乡、村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信息传播、文化培训、生产示范、成果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好村级教育培训点,形成以县级培训中心为龙头,乡镇培训机构为骨干,村级教育点为基石的全面开花式的培训局面。[5]坚持以县、乡农村培训点为基地,依托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大龄留守女性为对象,以科技示范女性户主为骨干,培养一批出色的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形成村级特色的留守女性服务组织,推广致富项目,带动农村产业,最终实现以农村大龄留守女性为支柱的家庭致富局面。

师资团队是培训效果提升的关键软实力。但目前我国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培训的师资力量却是参差不齐。首先,针对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的团队结构失衡、配置不稳定。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培训队伍专兼职比例失调,专职人员很少,很难满足培训需求[3]。其次,培训师资的综合素养普遍不高,除去学历结构偏低外,理论厚度不高,知识面狭窄,缺乏农村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缺乏面向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这类特殊群体的专业储备。更严重的是,部分培训人员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还有部分培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知识传播手段,不会应用或者不擅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新型职业培训,缺乏示范推广和成果普及能力。

3.培训方式过于循规蹈矩

王振辉认为,相较于其他网络,GSSC有两个特点。第一,京东物流是一个有自己六大网络的物流企业,本身就是一家物流企业。第二,京东物流会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建设,一方面是技术智能化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做通路网络的建设,因为京东物流就是通路网络的实施者和运营者,所以在通路网络的建设当中,会和其他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建设通路网络。

针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职业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过于因循守旧,死板沉闷。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职业培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她们的兴趣倾向和心理预期,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农村劳作的季节性因素。培训方式大多重理论、轻实践,采用集中授课,对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培训技术没有充分利用,致使她们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行动,影响了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的效果。

(三)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主观能动性鲜有发挥,职业培训意愿不够强烈

农村大龄留守女性长期受农村传统文化和乡规习俗的影响,加之自身小农意识比较强烈,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有意识地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职业培训,培训意愿不够强烈,参与职业培训的姿态摇摆不定,部分留守女性甚至认为职业培训只是走马观花,形式主义,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荒废照顾家庭和赚钱的机会,非常没有必要,认为只要种好农田,照顾好家庭,兼职副业等就守好了农民的本分。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应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着眼未来,抓住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把人力资本提升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着眼长远,看到自身人力资本投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自主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

四、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有效策略:人力资本视角

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培训必须具有适宜性,能够确保她们经过培训后,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在农村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构建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彰显公益性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制约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已经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规模的增加,而是取决于凝聚在劳动力身上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国家对于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农民职业培训费用的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际是保证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速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农民职业培训的投资,并且要形成投资保障机制,确保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培训投资的常规化[4]。目前我国关于农村职业培训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省级和地方财政,但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地方财政由于紧缺而无力承担农民职业培训费用,从而使得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培训投入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培训费用应该由省级和中央财政负责,甚至由中央财政全部承担,逐步对农村留守大龄女性实行具有公益性的免费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推出符合农村大龄留守女性需求与特点的培训设计

从经济运行规律而言,培训经费投入是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对口职能部门没有统筹协调,导致资源分散、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协调一致的合力。譬如劳动部门仅仅只负责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基本技能、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妇联部门只负责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心理咨询、情感慰藉等培训,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沟通,无法构建途径多样、畅通无阻的培训经费筹措机制。培训项目的实施没有强化对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的公益性,不能将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经费列入专门的财政预算,也未将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的物质环境条件建设列入农村基本建设计划。由于政府执行与监督职责不到位,虽然在政策层面要求保证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费用,但最终无法落实。

培训内容要么是脱离实际,超越大龄女性接受能力的职业理论;要么是轻文化和重道德的鸡汤式的说教,根本无法满足她们内心真实需要。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缺乏针对性的需求分析;另一方面培训内容陈旧或理论性过强。对于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而言,由于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她们倾向于了解生活法律法规、疾病防治、现代文明等方面的鲜活知识,更期待有机会接触到诸如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特色种植、先进技术等方面的职业培训。

2.实施“量体裁衣”的多元化培训项目

根据农村大龄留守女性的文化水平、现实需求、发展意愿、身体状况等进行分类培训。对于相对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的留守女性,侧重加强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创业技能、政策法规等全方位的培训,全面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管理能力,使她们成为留守女性中的骨干和家庭致富的带头人。对于文化水平低、基础薄弱的大龄留守女性尝试针对性地进行社区服务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大部分大龄留守女性,可以重点开展健康知识、法律咨询、家庭教育和农业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她们的全面素质和生活能力。此外,要为农村留守大龄女性打造相应的综合服务体系,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女性进行全面的培训。

3.采用弹性培训方式

例 假设有u1、u2两名用户对i1~i3三部电影做出评分的矩阵R和R′,其中R包含了u1对i1、u2对i2的评分,R′除了这两个评分外,还包含了u1对i3的评分,则R和R′是相邻的.

鉴于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在身心、年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要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增强培训对她们的吸引力,就必须及时创新培训方式。可以尝试开展室内与线上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在培训场所和培训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大龄留守女性的实际情况与客观需要。在实践中,室内培训是传统常用的培训方式,具有流动性小,环境稳定,操作容易等优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室内培训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现场授课,可以拓展到网络授课。针对农村留守大龄女性的培训,一方面要继续运用室内直接面授的培训方式,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培训进度;另一方面,要做到室内与线上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房、多功能报告厅、网络平台进行培训,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突破时间、地域限制。

(三)激发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参与职业培训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自觉

农村留守大龄女性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也是一批弱势群体。但在当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些农村大龄留守女性农民又恰逢其时。她们是当前新型城镇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参与者,也必将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在对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进行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国家政策的宣传,激发她们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她们怀着强烈的意愿去参与职业培训,能够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认识到唯有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将来才能更好地参与新农村建设,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6]。

目前,清流县已完成“多村捆绑”资金筹集、项目地确定,清流县政府计划2019年5月1日项目建成试营业。沙县、大田、尤溪初步确定了项目地,正在进行有关土地、地面物的协调工作。明溪、三元、宁化、永安等地正在选址中。梅列、建宁、将乐等地也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4-52.

[2]贺喜灿,周绍森.人力资本提升对农民长效增收的影响及对策[J].求实,2009(4):92-93.

[3]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53-55.

[4]刘兆征.留守农民素质:现状、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88-90.

[5]杜彬恒,陈遇春.农村劳动力教育需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3):58-60.

[6]王冲.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37-45.

Research on Vocational Training of Rural Older Left-behind Wom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DAI Feng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nan Xiangtan 411104)

Abstract: Rural elderly left-behind women are a special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se groups include working hard in rural areas, maintaining a stable family,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enduring living distress and worrying physical conditions.Unskilled occupation, mental depression, emotional anxiety, insecuri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lack of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this special group, and then proposes to build effective trai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that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main responsibility, reveal the commonweal training funds input mechanism, launch "high culture" and "lowbrow"vocational training design, strengthen positive energy publicity and guidance , stimulate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consciously of older left-behind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Keywords:rural;older left-behind women;vocational training;human capital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9)02-0090-05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8年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对接中国制造2025 研究》(编号:XSP18YBC147)。

作者简介:代锋(1980-),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8-12-11

责任编辑 徐春梅

标签:;  ;  ;  ;  ;  ;  ;  ;  ;  ;  

代锋:人力资本视域下农村大龄留守女性职业培训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