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郝宝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晋中0306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258-02

近些年手足口病时有爆发流行,介于该病流行病学的特性,有必要对手足口病的护理进行探讨。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主要特征。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但护理过程中,做好预防控制措施尤为重要。通过隔离、消毒把疾病传播途径极力遏制,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阻止爆发流行。

传播途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医疗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医源性传播[1]。

1针对疾病收集资料,发现主要护理问题

(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的疱疹或溃疡,皮肤完整受损。

(2)疼痛与口腔疱疹、溃疡有关。患儿疼痛哭闹,流延拒食,导致入量不足。

(3)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体温持续高热,可达39度。甚至引起惊厥。

(4)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唾液等排除病毒有关。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5)潜在并发症心肌炎、脑炎。

(6)知识缺乏,患儿家长缺乏隔离、预防相关知识。可发放相关资料予以健康指导。

2护理目标

(1)患儿皮肤恢复完整。(2)患儿口腔疱疹好转,疼痛得到较好控制。(3)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4)传染源控制在隔离单位内,患儿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5)并发症得以及时防治。(6)患儿家长了解相关知识,配合治疗及预防。

3护理措施

3.1休息与饮食发热时注意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据食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输入葡萄糖及维生素C。

3.2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着柔软、舒适、宽大棉质衣服;防止患儿用手抓破疱疹,剪短指甲,手足部疱疹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所以要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的衣服、软底鞋、少走动,减轻皮肤破损。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保持患儿舒适;臀部有疱疹时加强臀部护理,随时清洁患儿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继发感染。口腔溃疡可用思密达粉剂调成糊状涂于创面。

3.3发热的护理监测体温,采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时动作轻柔,防止擦破疱疹;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予以退热剂。

3.4病情观察与防护密切观察心率、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等变化。警惕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加之出汗刺激,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疱浆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还有患儿唾液、大便等的有效处理,都是防护的重要措施。

3.5心理护理据患儿的性格特征,做好心理护理,需态度温和,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

3.6健康教育向家长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健康保健及相关护理,做到饮前、便后洗手;定期消毒玩具、餐具;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讲解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及皮肤护理方法。

3.7预防(1)及时发现疫情并控制是控制疾病流行的最好措施。(2)幼儿园注意观察体温、双手及口腔,发现病例及时就诊,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一般隔离2周。凡接触过患儿的医务人员应用流动水洗手或消毒液洗手,听诊器经初步消毒后再放入熏箱消毒。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呕吐物和粪便经含氯消毒剂消毒2h后再倾倒[2]。(3)本病无特异性疫苗,密切接触者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也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大青叶煎剂。

4小结

通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使我们认识到手足口病虽然传染性强,但只要采取措施及时得当、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完全能够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有效控制其传播流行。主要在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对症支持处理方面及时准确。同时要加强患儿及家属的疾病、健康知识的宣教,才能阻止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参考文献

[1]贾天明.郑大三附院.《手足口病治疗与防控》.

[2]张颖.天津市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的解读与防治.

标签:;  ;  ;  

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