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角类论文_程龙娟,姚书春,薛滨,李玲玲,刘金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枝角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群落,湖区,白洋淀,引物,太湖,生物多样性。

枝角类论文文献综述

程龙娟,姚书春,薛滨,李玲玲,刘金亮[1](2019)在《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枝角类组成和丰度长期变化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枝角类作为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之一,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本文分析了太湖西、中和东部等湖区的钻孔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以及春夏秋季活体枝角类的组成与丰度.结果表明:活体枝角类组成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优势种,秋季枝角类属种数量最多.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组成均以象鼻溞为优势种,其中西部与中心湖区的枝角类组成与丰度较为相似,种类单一,枝角类绝对丰度高;东部湖区枝角类属种较为丰富,绝对丰度低,优势种由浮游种象鼻溞以及沿岸种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 sl)和西方笔纹溞(Graptoleberis testudinaria)等种属构成.百年以来,太湖枝角类组成与丰度随着营养水平增加而改变,富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rostris)丰度的增加与贫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spina)丰度的下降,响应了湖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1970s末期,太湖西部与中心湖区在进入富营养化阶段,枝角类组成单一,象鼻溞占有绝对优势,与东部湖区相比,沿岸种、底栖种稀少.东部湖区在1960s以后,枝角类属种数量增加,但丰度下降,响应了1960s以来该区域营养水平提高、沉水植被生物量增加以及沼泽化加剧的环境过程.(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谢成灵[2](2019)在《山西公海枝角类对近两千年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湖泊通常较少地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这些湖泊的生态系统变化对气候和营养变化响应敏感,能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记录,成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目前该地区还缺乏较为系统的湖泊生态变化的研究。为了研究黄土高原高山湖泊的生态变化,本文选取黄土高原的高山湖泊——公海作为研究对象,以枝角类为代用指标,通过钻孔分析建立了枝角类演化序列,并与硅藻、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指标对比分析,在结合区域气候代用资料以及区域氮沉降的数据基础上,探讨了过去2000年枝角类群落组合的演化过程,不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和自然状态下的湖泊生态响应机制的异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公海的枝角类在900 AD前,以浮游种为主,主要是Bosmina longispina;在900 AD后,枝角类的浮游种含量降低,直至几乎消失,兼浮游的沿岸种Chydorus sphaericus成为枝角群落中的优势种;而到了近几十年,枝角类的浮游种Bosmina(主要是Bosmina longirostris,少量的Bosmina longispina)出现,相对丰度不断上升。在过去2000年流域内的植被变化通过对入湖有机质含量以及其它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的来调节枝角类的食物资源,成为了黄土高原地区高山湖泊钻孔中枝角类组合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900 AD前,流域内植被状况较好,进入湖泊中的有机质和其它营养物质较多,通过直接给枝角类提供食物以及间接的营养(促进藻类物质生长)为湖泊中枝角类的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另外,湖泊敞水区有大量的食物资源有利于浮游枝角类的生长。在900 AD后,流域植被退化,导致入湖的营养物质减少,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浮游枝角类失去竞争优势,而兼浮游的沿岸种Chydorus sphaericus成为优势种。在更短时间尺度上,温度是过去200年枝角类群落组合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导致湖泊的生长期延长、冰封期缩短、水温增加、食物资源增加,最终使得枝角类群落组合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特别是1967年之后,全球温度的快速上升,导致公海沉积物中中喜好较暖的浮游种Bosmina开始出现并快速增长。过去2000年里,枝角类组合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与硅藻不同。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域植被发育状况来调节枝角类的食物资源从而影响到枝角类的群落组合。而对于硅藻组合变化,主要是通过入湖的营养物质(磷)的供应以及湖水的混合来影响硅藻群落组合变化。另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60s枝角类和硅藻群落组合快速响应了全球变暖导致的升温变化。因此,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湖泊生态变化的响应机制与自然状态下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有差异。此外,由于高山湖泊沉积物中没有记录下大气氮沉降的信号,以及该地区大气氮沉降较低,说明大气氮沉降暂时还没有成为该地区湖泊生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子晗,孙枭琼,李晓楠,李子竹,杜煜涵[3](2019)在《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初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主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雄安新区)境内。2018年7月对白洋淀开展浮游生物资源调查,鉴定出枝角类8种,桡足类5种,初步掌握了白洋淀水质及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并对如何保护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及水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01期)

胡锦婷,张坤,何平,李晓明,纪磊[4](2019)在《南漪湖沉积物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南漪湖沉积物(1~28 cm)中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共鉴定出中华拟同形溞、盔形溞、蚤状溞、网纹溞、微型裸腹溞、象鼻溞、船卵溞、粗刺大尾溞和盘肠溞9种枝角类的卵鞍.大型溞属种类和小型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和0~10.0ind·g-1DM.中华拟同形溞和网纹溞分别是南漪湖沉积物大型枝角类和小型枝角类的优势种.中华拟同形溞的卵鞍密度与1#采样点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3#采样点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在3个采样点中(除2#采样点总氮外),网纹溞的卵鞍密度与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结果暗示,湖泊富营养化和鱼类捕食影响了南漪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历史演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孟宇[5](2018)在《阳澄湖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阳澄湖是苏州地区主要水源。于2015~2017年每年的4月、8月、10月,对阳澄湖枝角类种类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枝角类共11属14种,优势种主要是脆弱象鼻溞、微型裸腹溞。6个采样点位的枝角类常见种季节变化明显,各湖区种类组成空间变化较小。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显示阳澄湖枝角类生物多样性一般,为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罗杏茹,胡伟,符日超,林婷,甘碧慧[6](2018)在《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枝角类生物饵料的研发及其产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立足点。信息时代下,"互联网+"创业模式发展迅猛。本文通过对生物饵料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解决饵料生物枝角类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中的主要难题,实现饵料生物枝角类商品化、市场化的推广,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稳步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西水产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孙晶莹,杨江华,张效伟[7](2018)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对枝角类浮游动物物种鉴定及其生物量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Metabarcoding)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环境中物种定性识别,但如何定量监测物种在环境中的丰度尚未得到解决。本研究以太湖流域常见的5种浮游动物拟同形溞、大型溞、蚤状溞、多刺裸腹溞、老年低额溞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物种定量方法,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相比较,研究了eDNA宏条形码技术多物种定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PCR引物对eDNA宏条形码的物种检测和定量影响显着。313 bp COI313引物对浮游动物物种覆盖度高,但是物种间DNA扩增的偏好性大,不适用于eDNA宏条形码定量检测。基于COI序列重新设计的短COI116引物能够同时检测出所有5个物种。荧光定量PCR(qPCR)物种拷贝数与物种相对占比呈正相关。eDNA宏条形码所检出每个物种的序列数与qPCR定量拷贝数高度一致。综上,eDNA宏条形码技术可实现对浮游动物物种的半定量检测,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生物完整性评价有显着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琪,张坤,何平,张婷婷,孙雨琛[8](2018)在《青山湖沉积物中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江西省青山湖沉积物中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在青山湖的沉积物中,共鉴定出枝角类卵鞍8种.其中,大型溞属枝角类卵鞍3种(中华拟同形溞、蚤状溞和盔形溞),小型枝角类卵鞍5种(角突网纹溞、一种象鼻溞、粗刺大尾溞、微型裸腹溞和一种网纹溞). 1#采样点的沉积柱中枝角类总卵鞍和含休眠卵卵鞍的密度范围分别为0~14.4 ind./(g·dw)和0~4.6 ind./(g·dw),2#采样点则分别为0~9.2 ind./(g·dw)和0~3.7 ind./(g·dw).蚤状溞的卵鞍密度在大型溞属枝角类中占据优势,而角突网纹溞的卵鞍密度在小型枝角类中占据优势. 8种枝角类卵鞍的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表层9~1 cm的沉积层中. Pearson相关性显示,青山湖2#采样点沉积物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与中华拟同形溞、蚤状溞、角突网纹溞、象鼻溞和粗刺大尾溞的卵鞍密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沉积柱中营养盐含量和枝角类卵鞍的垂直变化反映青山湖富营养化和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琪,何平,彭水秀,张婷婷,孙雨琛[9](2018)在《鄱阳湖阻隔湖泊沉积物中溞属枝角类卵鞍密度的长期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以军山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典型的鄱阳湖阻隔湖泊——军山湖沉积物(0~36 cm)中溞属枝角类卵鞍密度的长期变化.1~#和2~#采样点36 cm沉积层对应的年代分别为1839和1857年.1958年前,军山湖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现较高的水平,而1959年建坝后的沉积速率明显减小.1958年前,军山湖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相对稳定,但建坝后总氮含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军山湖沉积物中,鉴定出中华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 sinensis)、盔形溞(D.galeata)和蚤状溞(D.pulex)的卵鞍.1~#和2~#沉积柱中3种溞属种类总卵鞍和含休眠卵卵鞍的累积速率和密度呈现较一致的变化.1958年前,3种溞属种类总卵鞍和含休眠卵卵鞍的累积速率和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1~#沉积柱:0~1.51×10~3ind./(m~2·a)和0~0.63 ind./(g·dw);2~#沉积柱:0~0.70×10~3ind./(m~2·a)和0~0.22 ind./(g·dw));1959年建坝后,10~1 cm的沉积层中3种溞属种类总卵鞍和含休眠卵卵鞍的累积速率和密度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3~1 cm(2009-2015年)的沉积层.Pearson相关性显示,军山湖1~#沉积柱中的总氮含量与3种溞属种类的总卵鞍和含休眠卵卵鞍的累积速率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相关性.2~#沉积柱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均与3种溞属种类总卵鞍的累积速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2~#沉积柱的总氮和总磷含量还与中华拟同形溞的含休眠卵卵鞍的累积速率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结果表明,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和溞属种类卵鞍(或休眠卵)的长期变化能够反映湖泊富营养化和溞属种群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蒙,刘人杰,张子晗,曹智涵,邓俊泽[10](2018)在《湖泊中不同环境因子对枝角类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湖泊中不同环境因子对于枝角类群落的影响,分析了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几个湖泊中枝角类群落的生长情况,包括枝角类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生物量和丰度等特征值的变化。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环境因子的变化,并结合这些湖泊中与之对应的枝角类群落反应,可以更加全面地探知环境因子对于枝角类群落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湖泊的富营养化水平、水温、捕食作用、饵料和水动力这五个因素对于枝角类群落有显着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分析总结可知,其中富营养化水平和水温的变化对于湖泊枝角类群落的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8年08期)

枝角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山湖泊通常较少地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这些湖泊的生态系统变化对气候和营养变化响应敏感,能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记录,成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目前该地区还缺乏较为系统的湖泊生态变化的研究。为了研究黄土高原高山湖泊的生态变化,本文选取黄土高原的高山湖泊——公海作为研究对象,以枝角类为代用指标,通过钻孔分析建立了枝角类演化序列,并与硅藻、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指标对比分析,在结合区域气候代用资料以及区域氮沉降的数据基础上,探讨了过去2000年枝角类群落组合的演化过程,不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和自然状态下的湖泊生态响应机制的异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公海的枝角类在900 AD前,以浮游种为主,主要是Bosmina longispina;在900 AD后,枝角类的浮游种含量降低,直至几乎消失,兼浮游的沿岸种Chydorus sphaericus成为枝角群落中的优势种;而到了近几十年,枝角类的浮游种Bosmina(主要是Bosmina longirostris,少量的Bosmina longispina)出现,相对丰度不断上升。在过去2000年流域内的植被变化通过对入湖有机质含量以及其它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的来调节枝角类的食物资源,成为了黄土高原地区高山湖泊钻孔中枝角类组合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900 AD前,流域内植被状况较好,进入湖泊中的有机质和其它营养物质较多,通过直接给枝角类提供食物以及间接的营养(促进藻类物质生长)为湖泊中枝角类的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另外,湖泊敞水区有大量的食物资源有利于浮游枝角类的生长。在900 AD后,流域植被退化,导致入湖的营养物质减少,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浮游枝角类失去竞争优势,而兼浮游的沿岸种Chydorus sphaericus成为优势种。在更短时间尺度上,温度是过去200年枝角类群落组合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导致湖泊的生长期延长、冰封期缩短、水温增加、食物资源增加,最终使得枝角类群落组合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特别是1967年之后,全球温度的快速上升,导致公海沉积物中中喜好较暖的浮游种Bosmina开始出现并快速增长。过去2000年里,枝角类组合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与硅藻不同。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域植被发育状况来调节枝角类的食物资源从而影响到枝角类的群落组合。而对于硅藻组合变化,主要是通过入湖的营养物质(磷)的供应以及湖水的混合来影响硅藻群落组合变化。另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60s枝角类和硅藻群落组合快速响应了全球变暖导致的升温变化。因此,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湖泊生态变化的响应机制与自然状态下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有差异。此外,由于高山湖泊沉积物中没有记录下大气氮沉降的信号,以及该地区大气氮沉降较低,说明大气氮沉降暂时还没有成为该地区湖泊生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枝角类论文参考文献

[1].程龙娟,姚书春,薛滨,李玲玲,刘金亮.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枝角类组成和丰度长期变化的差异性[J].湖泊科学.2019

[2].谢成灵.山西公海枝角类对近两千年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张子晗,孙枭琼,李晓楠,李子竹,杜煜涵.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初步调查[J].河北渔业.2019

[4].胡锦婷,张坤,何平,李晓明,纪磊.南漪湖沉积物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刘孟宇.阳澄湖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J].绿色科技.2018

[6].罗杏茹,胡伟,符日超,林婷,甘碧慧.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枝角类生物饵料的研发及其产业化[J].江西水产科技.2018

[7].孙晶莹,杨江华,张效伟.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对枝角类浮游动物物种鉴定及其生物量监测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8

[8].刘琪,张坤,何平,张婷婷,孙雨琛.青山湖沉积物中枝角类卵鞍密度的垂直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刘琪,何平,彭水秀,张婷婷,孙雨琛.鄱阳湖阻隔湖泊沉积物中溞属枝角类卵鞍密度的长期变化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以军山湖为例[J].湖泊科学.2018

[10].张蒙,刘人杰,张子晗,曹智涵,邓俊泽.湖泊中不同环境因子对枝角类群落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8

论文知识图

夏季长g.4-3Percent长江口海域浮tage...夏季长江端足类Amphipod9%江口海域低...变异分解的概念图(摘自Peres-Netoet...白洋淀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点...西太湖流域枝角类密度分布图枝角类

标签:;  ;  ;  ;  ;  ;  ;  

枝角类论文_程龙娟,姚书春,薛滨,李玲玲,刘金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