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论文_袁丽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症监护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患儿,因素,效果。

重症监护室论文文献综述

袁丽萍[1](2019)在《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154例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均分为甲组、乙组。甲组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乙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甲组患儿的睡眠时间、喂奶量、体重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9%,明显低于乙组的14.28%(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中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能保障护理效果和安全性,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正常时间,增加睡眠时间和喂奶量。(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6期)

谢雯婷[2](2019)在《护理风险管理对儿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儿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5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儿科重症监护室于2018年7月起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较实施前明显升高,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实施风险管理,可明显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6期)

吴霞[3](2019)在《护理标识卡对于减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不良事件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护理标识卡在减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为我科收治的60例应用护理标识卡的患者,对照组为较早前未应用护理标识卡的60例患者,并选取经历过上述两个时期的15名NICU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人员两个时期的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VS10.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标识卡使用前后护理人员工作满意率(60.00%VS93.33%)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护理标识卡能提高护理人员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减少NICU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蒋崇贵,陈隆益,曾义,李春玲,熊力[4](2019)在《新型国产16排移动CT和常规CT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临床应用的时效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神经外科监护室进行头颅CT扫描诊断的时效性。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19年8月20日至30日收治的60例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头颅CT扫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动CT组和大型CT组,每组30例。分析对比16排移动CT与大型CT扫描时间、丙泊酚使用频次、全面无反应性量表评分(FOUR评分)、扫描所需人力、容积CT剂量指数(CDTIvol)。结果 2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及FOU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CT与大型CT头颅CT扫描结果相比,成像质量均稳定,清晰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梗死、颅骨骨折等病灶,满足重症监护室日常诊断需求。移动CT每次扫描所需的时间[(15.53±4.72)min]、人力[(3.47±0.57)人/次]也明显少于大型CT组[(34.30±6.48)min,(5.90±0.71)人/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线性回归明确CT类型不同是扫描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移动CT组丙泊酚使用频次多于大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CT与大型CT对比CDTIvol更小。结论 16排移动CT在监护室病房使用具有安全便捷、性能可靠、成像质量优良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祁景[5](2019)在《重症监护室神经疾病患者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神经疾病患者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的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收治的神经疾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资料,根据是否继发CNSI分为观察组(继发CNSI,n=10例)与对照组(未继发CNSI,n=70例)。对两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急诊入院、合并高血糖、手术时间、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放置部位、引流管放置时间、是否行幕下开颅手术上比较差异显着(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放置引流管、幕下开颅手术是ICU神经疾病患者继发CNSI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ICU神经疾病患者继发NISI的危险因素较多,特别是年龄<60岁、放置引流管、是否行幕下开颅手术等情况下应重点注意。(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石海浩,吴凤莲,钟淼杰[6](2019)在《品管圈提高重症监护室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重症监护室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重症监护室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为活动主题,对全院重症监护室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现状进行调查,参照2012版的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对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要求,选定、采购会自动接收电波对时信号并自动校正时间电波钟,以电波钟为母钟作为标准时钟参照物,分析重症监护室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不准确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7个月后我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由实施前的84.9%提高到100%。结论品管圈活动保证了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提升了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是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有效管理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12期)

徐超仁,罗虹[7](2019)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及RASS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治疗对其应激反应和镇静程度评估表(RA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吗啡联合咪达唑仑镇痛镇静,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对比两组应激反应、RAS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 d、3 d及7 d时乳酸及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 d时RA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治疗可有效减轻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提高镇静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4期)

罗亚军[8](2019)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1月选取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92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较好改善患者血液指标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34期)

杨慧,徐香[9](2019)在《为危重患儿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通讯员 杨慧 徐香)经过井然有序的筹备,11月30日,长沙宁乡市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成立,该科室是抢救危重患儿生命的重点科室,它的成立标志着该院救治危重症患儿的能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儿童重症监护室位于该院急诊急救大楼叁(本文来源于《大众卫生报》期刊2019-12-05)

张赟[10](2019)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以开展集束化护理管理的3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为干预组,以30例开展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4/30),干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3%(1/30),P<0.05。干预组患者人工通气时间平均为(7.2±2.1)d,ICU住院时间为(13.9±2.4)d,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集束化护理管理能够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重症监护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儿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5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儿科重症监护室于2018年7月起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较实施前明显升高,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实施风险管理,可明显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症监护室论文参考文献

[1].袁丽萍.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

[2].谢雯婷.护理风险管理对儿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

[3].吴霞.护理标识卡对于减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不良事件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4].蒋崇贵,陈隆益,曾义,李春玲,熊力.新型国产16排移动CT和常规CT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临床应用的时效性比较[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9

[5].祁景.重症监护室神经疾病患者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研究.2019

[6].石海浩,吴凤莲,钟淼杰.品管圈提高重症监护室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9

[7].徐超仁,罗虹.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及RASS评分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9

[8].罗亚军.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

[9].杨慧,徐香.为危重患儿生命健康保驾护航[N].大众卫生报.2019

[10].张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周产期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病原菌...重症监护室气体采集(上)、转...重症监护室照明一18实施工CU(重症监护室)平面

标签:;  ;  ;  ;  ;  ;  ;  

重症监护室论文_袁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