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瑛:剖析《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论文

蓝海瑛:剖析《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论文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思想发展的力量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革命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不仅在当时积极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打开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时至今日,依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全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深刻剖析《宣言》中对教育的研究,详细地阐明了马克思对于教育的论述是在资本主义教育观点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创立的共产主义教育观。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领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精妙的逻辑分析,对于我们研读经典著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资产阶级;共产主义;自由发展;职业教育

一、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阶级性

(一)教育具有复杂性

《宣言》中,马克思认为,教育是自然的、永恒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复杂性。由于社会生活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教育与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的产生是必然的、不可或缺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不同的,它受社会物质生活的制约,与人和社会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其复杂性表现在人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上,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

(二)教育具有阶级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的不断变更,教育这一观点变得尤为重要。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教育具有了明显的阶级性。通过分析《宣言》,对比研究资产阶级对于教育的看法,使我们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教育观是由他们本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利益,带有其统治阶级的影子,因此具有阶级性。从总体来看,在维护自身利益这个前提下,资产阶级对于教育的认识也是浅显的、粗俗的。他们对发展教育的思路和模式方面的认识比较陈旧,尤其是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社会潜力的挖掘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深刻剖析的问题。除此之外,当资产阶级对于共产主义的教育观提出质疑,时,无产阶级用一句话进行了反驳:“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你们借以进行教育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吗?”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所谓的“教育”实质上是向人们灌输对于社会宗教、金钱的狂热追求,他们宣扬的不是真善美,而是打着“真善美”幌子的假恶丑,资产阶级的这种教育思想是片面的,他们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产生了异化。而这恰恰又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资产阶级维护其自身利益越不利,因为这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道德的洗礼,也不能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资产阶级所推崇的教育理念归根到底是为了把人锻造成机器,使其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推崇的以人为本、奔向共产主义理想彼岸的先进理念是相悖的。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根据马克思在《宣言》中对于教育的论述,我们了解到人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同样,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目标是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人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是要实现全社会人每一个人的发展,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首先,要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要实现社会的发展,必须首先实现社会当中人的发展。这里所指的人的发展,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群人,而是每一个人,要通过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总体的发展。

其次,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还需设计关键资源的杠杆机制,通过现有资源结构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带动和获取新的资源,提升创业项目与资本市场联系的紧密性。可以通过众创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利用股权方式吸引投资者的支持,满足创客的融资需求,形成良好的创业资源生态链。众创空间也可借助天使投资以及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实现技术性资源与外部金融资源的高度集成。

刘振伟:我提一个问题。最近人大农委到五个省就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现在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产权不清晰、管护主体不落实、没有管护渠道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建立起良好的管护机制。请水利部介绍一下改革的思路和主要的措施,怎样才能建立起既能促进建设,又能管好、用好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机制?谢谢!

通过对《宣言》中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深刻探究,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借鉴。近年来,职业教育成为社会热门讨论的大问题,政府对职业工人的待遇、报酬、导向、政策不足,导致社会、舆论、家庭均对职业教育持冷漠观望态度,国家缺乏高级技工,企业缺少创新人才,学校招生不足现象日益严重,这说明中国的教育对于技术培育存在导向和政策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欠缺,社会主流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社会荣辱观,三观三德教育跟不上,与社会脱节现象的产生,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育,改变这种不良现象。针对以上原因,培养高级合格的创新型专业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打造中国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关键。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第二章第74段写道:“把教育同物质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物质生产劳动是指工厂劳动,机器工业化劳动,教育是指逐渐转变为除家庭教育以外的在社会中受到的学校教育,而不是过去人们接受的工厂劳作性质的教育。马克思把二者相结合,合理分配了人们受教育的时间,使人们可以一边从事工厂劳动,一边学习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知识。这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不是片面的孤立的,是由众多方面构成的主体。人的发展是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人的个性的发展。

三、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最后,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目标。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为追求自由而不断努力奋斗。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着人的自由向着更大的空间迈进,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不断地追求自由,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是,学校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适当增加思想品德课程,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更应该及时排查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借助对诊治过程的总结认为,为了有效优化预后效果,在接诊之后需要及时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迅速做出判断,并分类进行处理。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优秀文化,让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文化阵地作用,制作播放积极向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有教育引导意义的精品力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文化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是,个人也要自我严格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不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影响、同化、盲目跟风,应该要有自己的辨别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吸收先进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始终坚持踏踏实实的作风,戒骄戒躁。

四是,媒体要充分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摒弃社会中的假恶丑,积极宣扬真善美,鼓励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教育理念。

因此,也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没有科学技术对调查的支持,理论上也能突破案件。说明以人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调查技术体系,对于作为人的嫌疑人而言,仍属于对症下药的良方。这种特殊的对合性并不因为时间变迁或环境更迭而失效。人文技术在保持其基本内核稳定之下,不断延伸其外延,甚而汲取各种学科的知识以丰富技术体系。

通过分析《宣言》中教育的论述,人们在《宣言》中能够明显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精髓,马克思对教育的分析与创新,丝丝入理、环环相扣,给我们今后的教育事业以深刻的启迪作用。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寄托着千万个家庭的美好希望;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就让我们跟着马克思的笔触穿越历史从中世纪来到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奔向共产主义的理想彼岸吧!

[ 参 考 文 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杨志玲,李维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利益论基础的奠定——《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益论思想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1-0286-02

作者简介:蓝海瑛(1994-),女,汉族,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  ;  ;  ;  ;  ;  ;  ;  

蓝海瑛:剖析《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