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发:新时代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

周良发:新时代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

摘要: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思想共识、引导人民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普及社会科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轻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科普及工作的需要。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社科普及人才队伍肩负的神圣使命,推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社科普及人才队伍,提升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发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创新发展活力,切实推动新时代社科普及事业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才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战略作用,为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这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新时代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遵循社科普及规律和科普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创新建设思路和方法,切实推动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继而保障新时代社科普及事业的稳步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科普及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阐释者、宣讲者和普及者,是凝聚思想共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新时代我国社科普及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有必要把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有序推进。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兴盛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深入人心,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社科普及工作者承担着理论普及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普及是社科普及的重要环节,对人民认识新时代、把握新时代有着深远意义。要把理论体系转化为社会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创新传播形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是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发展大势和世界格局,如何引导社会公众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新时代赋予社科普及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以通俗化语言向社会公众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成就,讲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命题和重大意义,讲透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真谛,让公众在这种思想的武装中投身新时代。

(二)凝聚思想共识、引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党的十九大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这一论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需要科学理论凝心聚力让全党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汇交锋交融已经成为新常态,不断侵蚀和消解社会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面对这个新时代产生的思想意识领域的冲突风暴,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民众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素养、凝聚思想共识为中国梦奋斗,就迫切需要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深厚的社科普及人才队伍来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人民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力量。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话语引导社会公众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宣传、策划、组织等形式上加强贴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创意,助力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流意识的引导作用,着力用这一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党和国家确立的各项任务上来。

(三)普及社会科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意味着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也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建设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始终坚持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力量源泉。针对为人民服务的要求,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文化交织,使人们处在一个多元思想的世界里,日益兴起的个性化、多变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社科知识,阐扬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依托社科普及推进社会科学大众化,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文化生活需求。通过社会科学大众化宣传和普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疏导人民的心灵困惑,以近代以来革命文化的革命精神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照亮人民的前行道路,从而加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让人民的生活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鉴于此,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是满足人民层次多样的文化需要、让人民深切感悟现代中国生活之美好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我国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以来,社科普及问题受到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态势良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优势日益突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提升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轻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科普及工作的需要。择其要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早晨,苏穆武在和票友在唱京剧。苏穆武唱的是《马前泼水》朱买臣的一段:走上前来苦哀告,贤妻且把怒气消……

支气管热成形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 BT)通过射频消融支气管平滑肌(airway smooth muscle, ASM)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但主要针对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目前已在国内外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临床效果,现综述如下。

(一)有的社科普及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

2.发挥模范带动作用,促进社科普及工作者爱岗敬业

赵诚先生在探讨商代音系时已指出“清音和浊音在甲骨文里不分,后代产生的变化完全是为了区别其意义的需要”。[9]从郭店楚简的材料来看,清浊声母通用的情况占78%。既然甲文中已经表现出清音浊音不分的趋势,则应将清浊混用看作战国时期古音的一个普遍特点,而不是楚方言的特点。郭简中全清次清分用,混用的仅有二十例。全清次清有别,偶有混用则说明上古时期全清与次清已经分化开来。后世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分明的模式是逐渐演化而来的。

(二)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能力素质不足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日益加速,社科普及工作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社科普及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思想行为也出现深刻变化,遂使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无所适从,继而产生“本领恐慌”的问题。概而言之,其能力素质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素养不足。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社科普及工作者要开展社科普及,就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然而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选拔问题导致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理论素养不足,对社科普及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等核心理论缺乏基本认识。由于理论功底薄,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对社会科学的阐释力和说服力有限,对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引导力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破坏了民众对社科普及的信任。二是知识储备不足。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做好社科普及工作,社科普及工作者就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6],成为某个社会科学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然而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知识储备不足,既不熟谙专业知识技能,又不了解学科前沿和理论热点,加之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更新人才队伍,致使社科普及工作者中有滥竽充数之人,使权威性大打折扣。三是网络素养不足。在这个“无人不网,无处不网”[7]的时代,网络已经从信息传输的载体渠道变成社会公众须臾难以离开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公众学习、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和党的理论政策的重要途径。但是囿于社科普及过程中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新的人才引进机制没有完善,部分社科普及工作者尚未适应自媒体、融媒体时代公众信息接收习惯的变化,不能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方法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缺乏媒体化气息和创新的传播方式,致使社科普及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普及效果不佳。

(三)一些社科普及工作者创新力度不够

社科普及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改革创新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满足人民层次多样的文化需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社科普及工作者创新力度不够,甚至缺乏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科普及议题创新不够。社科普及的顺利开展要求首先要做好议题设置以增加吸引力。只有讲述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公众才能“坐得住”。因此,议题必须来自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社科普及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在社科普及实践中墨守成规,不善于从公众的现实生活中和关注的热点中提炼议题、创造话题,因议题缺乏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而难以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和认知认同,从而和时代信息传播脱轨,远离了群众的需要。二是社科普及话语创新不够。普及社会科学知识要说“大众语”、用“家常话”、讲“身边事”,这样公众才能“听得懂”,才会听得“有滋有味”,才会感到“有情有义”。一些社科普及工作者话语创新不够,缺乏对公众话语体系的学习、搜集和积累,不能将理论话语转化为时代话语、大众话语,致使传播话语不乏理论深度但缺少情感温度和实践力度,让民众无所适从而拒绝接受,也使得社科普及工作者常常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三是社科普及方法创新不够。社科普及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根据普及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运用案例式、研讨式、专题式、互动式、启发式、视觉化等多维普及方法。然而一些社科普及工作者方法创新不够,未能将社会科学知识和党的理论政策与公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仍然沿用传统的冗长空洞、呆板生硬的理论说教,直接影响了社科普及的渗透力和实效性。

三、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模范人物的学习或模仿的效果远远大于单纯的理论宣讲和教育培训。因此,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善于发掘、提炼和重现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和精神特质,把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转换成社科普及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资源,通过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促使社科普及工作者不忘初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

其次,匿名特性保证民意真实。当前,新媒体平台尚未实名化,匿名环境下被管制风险较小,大众意见表达更加自由,态度立场更加鲜明,避免了传统民意调查中可能发生的“作秀”问题。尽管新媒体的匿名性也带来了话语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但整体上有利于形成高压舆论态势,提升政府对国民情绪的感知度。

(一)强化自觉,明确社科普及人才队伍肩负的神圣使命

社科普及工作既需要靠制度传导压力、落实责任,也需要靠社科普及工作者强化自觉意识,明确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一要牢固树立自觉科普意识。社科普及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社科普及工作者要重视社会大众在科普事业上的影响力,明确工作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广,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引导人民朝着新时代前进为根本目标。在经济效益不彰的情况下,社科普及工作者要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鉴于此,社科普及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自觉科普意识,明白社科普及发展对民生文化影响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坚持公益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质,自觉把社科普及工作当成新时代一项伟大事业,扎实推进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科学知识进机关、社区、基层、校园、军营,让社科普及惠及更多民众,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二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公众对美好生活之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社科普及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类文化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要求社科普及工作者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要勇立潮头,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社科普及工作者要广泛吸收各界知识,敏锐洞察国内外发展情势和社会科学发展趋势;要把握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及时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继而形成宽阔的理论视野;要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当成一种生活常态,成为新时代社会公众了解社会科学知识、领会党的理论政策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三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将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推动新时代社科普及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科普及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推动社科普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契合新时代建设美好中国的文化需要。逐步深化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管理,注重吸收新兴人才,抓住互联网时代社科普及工作的发展机遇,正视挑战,提升人才队伍水平,并积极吸纳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最新成果,全面推动社科普及议题、方法、话语、载体、路径等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增强社科普及理念的系统性、社科普及设计的针对性、社科普及内容的实效性、社科普及方法的互动性、社科普及管理的科学性,让党的理论政策鲜活起来、社会科学知识生动起来,真正满足新时代社会公众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二)加强引导,推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社科普及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理论的强力支撑,然而目前关于社科普及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查阅中国知网(查询时间为2018年8月13日),以“社科普及”为题名的文献共209篇,以“社会科学普及”为题名的文献共397篇。要进一步整合理论资源、优化结构布局、选取学术方向、完善理论体系、提高研究水平,通过理论平台建设使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科研和实践齐头并进,确保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

要想开发更多可能性,就要突破“椅子只能放在地面上”的思维定式,打破传统,将座椅挂到墙上去,就是一款极具个性的置物架。

对参加“2018年江苏省定向锦标赛暨江苏定向邀请赛”中的带队教练和教师进行本课题相关的专题访谈,为研究的内容分析和逻辑论证提供理论支持。

社科普及事业稳步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无疑要发挥省级、市级、县级社科联社科普及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但是完全依靠这一“关键少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扩大社科普及人才队伍,使社科普及事业后继有人且源源不断。为此,要向政府机关、党校、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借力,优化整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党校教研人员、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社会主义学院教研人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形成多学科背景支撑、多学历层次构成的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用公众乐于接受的话语、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好党的政策、阐释好社科知识、传播好主流价值,切实提高社科普及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要对广大社科普及工作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通过展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社科普及工作者清楚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优秀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领导,增强社科普及工作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帮助社科普及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继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确保社科普及工作者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社科普及工作者才能担负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党的理论政策之重任,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受社会深度转型所带来的负面现象影响,有些社科普及工作者存在职业道德缺失问题,这严重阻滞了社科普及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统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比作人生之“钙”,认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4]。然而有的社科普及工作者没有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缺乏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疑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缺乏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心不足。囿于理想信念的缺失,社科普及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公众形成误导。二是缺乏敬业精神。社科理论研究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社科知识普及必须脚踩坚实的大地;社科作品创作方法纵有千百种,但社科普及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5]鉴于此,社科普及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但是有的社科普及工作者仅把社科普及当成一份工作,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不愿放下身段深入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田间地头、百姓人家,不能及时掌握中央要求,了解群众需求。有些社科普及工作者缺失敬业精神,远离群众,失去了科普创作的根本之源,只是建造一个空中楼阁,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直接影响了社科普及目标的实现和普及效用的发挥。三是缺乏仁爱之心。社科普及实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既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心打动人,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有的社科普及工作者没有真心投入,工作敷衍了事,大搞形式主义,与普及对象缺乏互动交流,对普及对象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诉求漠然视之,仅把社科普及当成一项任务来抓。如果社科普及工作者缺乏仁爱之心,不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拿不出真正有力的社科普及规划和材料,不能用真切情感去感染感化感动公众,就难以增进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和党的理论政策的情感认同。

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进一步推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道德建设,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为推动社科普及事业有序发展、提升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3.做好监督管理,建立社科普及工作者职业道德监管制度

社科普及作为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新时代发展中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经常性的职业道德监管,严格约束社科普及工作者。培养一批合格的社科普及工作者不容易,所以要监督好、管理好。社科普及主管部门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始终将道德品质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同时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科技水平培养。

(三)凝心聚力,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社科普及人才队伍

社科普及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战略工程,要汇集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队伍,为新时代社科普及事业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1.开展理论平台建设

1.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狠抓社科普及工作者这一“关键少数”

社科普及工作者对搞好社科普及工作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凝聚思想共识、引导人民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扮演阐释者、宣传者和普及者的角色,其具有的自觉社科普及意识和较强社科普及能力对推进社科普及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新时代推进社科普及事业发展的关键是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狠抓社科普及工作者这一“关键少数”。充分发挥社科普及工作者的能动性,合理调动资金支持,让他们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捕捉社会民众的需求动态,创造符合民众需求的社科普及文化。将社科普及工作纳入省级、市级、县级社科联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出台各级社科联工作人员推进社科普及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其年终考核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度传导压力,激发其社科普及动力。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自觉社科普及意识和较强社科普及能力的人才队伍,共同承担新时代社科普及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2.善于借力扩容增量,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社科普及事业

1.加强教育引导,帮助社科普及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

(四)搭建平台,提升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不但要解决“量”的不足,而且要有“质”的跃升。从人才成长的自身因素来讲,个人必须努力;从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来讲,需要组织予以培养,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搞好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创设平台和提供舞台,切实提升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1.2.2 放弃社保。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新房建造未完工的农户中,未缴纳社保的农户占64.30%。调研访谈中,许多农户直言社保对于他们来说负担太重,他们更加愿意把缴纳社保的钱花在新房建造、子女读书上。同时,农户放弃社保还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保一次性缴纳要求给农民带来了一定压力。根据农村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规定,男满45岁、女满40岁的农民最高补缴10年,需交纳6万余元;而男满60岁、女满55岁的农民补缴15年,总共补缴9万余元。二是政府对社保的宣传不到位,农户对社保了解片面,甚至认为社保是可有可无的。

积极推动社科普及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需要从多个层面筑牢社科普及工作者的职责基础。

2.深化实践平台建设

从表8可知:如果每年降水中有20 d形成下渗补充地下水,则形成的下渗深度分别为3.26 m和1.56 m;按土壤给水度为0.1计算,则形成的地下水量分别为326 mm和156 mm;均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0%。对于水田而言,去掉渗水严重的暗棕壤和其他土类,平均渗透系数为0.024 m/d,每年有水层的时段(含泡田期)大于80 d,故形成的下渗深度大于1.92 m,形成的地下水量大于192 mm,接近表7中田间平均耗水量的30%。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8]147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导向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社科普及工作者开阔学术视野、增进情感体验、生成认知认同、提高社科普及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让社科普及工作者切身体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继而深刻认知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民主法治建设迈出的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等。同时要让社科普及工作者认识到社科普及工作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始终贯彻社科普及事业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助力的目标主线。依托实践平台,让社科普及工作者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在服务群众的主战场砥砺品质,提高本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3.强化网络平台建设

按实验方法,试验了不同体积的2mol/L硫酸对体系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用量小于1mL时,吸光度值虽然在逐渐增大,但钛容易水解;硫酸用量大于4mL时,体系吸光度明显降低;加入1~4mL 2mol/L硫酸时,体系的吸光度基本不变。本实验选用2mL 2mol/L硫酸。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社科普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社科普及需要吸纳的重要成员,掌握互联网传播技术已成为社科普及工作者的重要技能。要推进社科普及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学网、懂网、用网无疑就成为社科普及工作者必备的网络素养。社科普及工作者应熟练运用大数据捕捉社会热点,分时、分地、分类地精准传播,增强社科普及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如果社科普及工作者不会用网,不能利用网络获取资源信息、精准把握社情民意,就很难对社会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普及。强化网络平台建设,有助于社科普及工作者提高用网水平,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和“谈网色变”的病症,实现社科普及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使“两微一端”、网络直播、手机APP等成为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手段,继而推进优质网络科普资源库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网络科普名师,通过名师效应推动社科普及网络化运行。网络化传播形式的综合性、开放性、共享性、超时空性、全天候性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增强社科普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实现社科普及科学化、数字化夯实基础;有利于社科普及实施精准化服务,满足公众个性化需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益于促进社科普及实现常态化,极大地提高社科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五)健全机制,激发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创新发展活力

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有效、运行顺畅的保障机制,用制度体系的刚性约束激发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1.健全评价机制

社科普及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文化惠民工程,要完善导向明确的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建”的效果。深入把握社科普及规律和工作机制,健全评价机制,从而推进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科普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合理区分各类评价主体的功能,使主管部门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社会公众评价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形成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对社会公众学习吸收内化情况进行评价。立足围绕公众、关照公众、服务公众,以公众文化获得感为评价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健全考核机制

构建社科普及考核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是激发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加强统一领导,牵头成立以社科普及专家和优秀社科普及工作者为主体的考核小组,形成部门领导负责、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对社科普及工作者工作中的表现、参与的程度、取得的业绩进行督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措施有机关联,从正向引导和反向督促两个方面层层压实责任、严肃问责追责,把“软要求”变成“硬约束”,确保新时代社科普及事业有序稳步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推进社科普及事业必须正视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社科普及牵扯很多领域和部门,涉及人员广泛,调查研究枯燥漫长,极有可能运行困难。因此,需要构建“利益导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科普及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已经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以推动社科普及工作,比如设立专项课题(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开展评奖活动(社科普及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读物评选)等。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例如通过立法保障激励机制规范运行,建立社科普及志愿者奖励机制等。

本文研究可修系统单设备在一个更换周期内的N次动态不完全预防性维护工作,维修费用主要包括事后小修费用Cf、停机损失Cd、预防维修费用Cp及预防更换费用Cr。设备在每个弹性预修周期τi内的总维修费用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1).

[5]周玮.新气象·新高度·新作为——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创作成就综述[EB/OL].[2018-0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18/c_129935295.htm.

[6]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2018-09-10].http://news.ifeng.com/a/20180822/59939374_0.shtml.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8-09-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8]刘向.说苑校证[M].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Reflectionson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alentTeamofSocialSciencePopularizingintheNewEra

ZHOU Liangfa, CHEN Yuanqing

(SchoolofMarxism,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ing in the new era plays a key role in advancing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condensing people′s common understanding, guiding them to create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eeting the people′s growing cultural demand for a better life.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ing in China is in a generally good condi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weak links which can′t be ignored, still fail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for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ing should strengthen its leadership, clarify the sacred mission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ing personnel,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ing personnel, upgrade the overall quality level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ing personnel, and stimula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vitality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ersonnel to effectively promote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an orderly wa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the new era;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9)04-0035-06

收稿日期:2018-09-22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093),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2018年年度重点课题(xskl 2017-2018-05)

作者简介:周良发(1979— ),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标签:;  ;  ;  ;  ;  ;  ;  ;  ;  ;  ;  

周良发:新时代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