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循环论文_邓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湿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湿,混凝土,基质,吸力,土坝,路堤,特性。

干湿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邓芳[1](2019)在《碳化-硫酸盐-干湿循环下的项目混凝土耐久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必要性,通过试验的方式,探讨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问题。对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硫酸根离子腐蚀、碳化和干湿循环作用下,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最优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胶比为0.5,粉煤灰掺量在30%,引气剂掺量在20%的情况下,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耐蚀系数和弹性模量最稳定。通过以上的研究,为当前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性的参考路径。(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谷凯丽,徐伟,朱珍华[2](2019)在《掺粉煤灰建筑混凝土在冻融-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碳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复杂环境下粉煤灰混凝土的碳化性能,对掺0、10%、20%以及30%粉煤灰混凝土进行了基准碳化、冻融-碳化、干湿-碳化和冻融-干湿-碳化耦合损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动弹性模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相同环境和循环次数下,20%粉煤灰掺量时的动弹性模量最大;干湿循环对粉煤灰动弹性模量的影响大于冻融循环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减弱,掺量越大,碳化深度越大;粉煤灰掺量和龄期一定时,冻融-干湿-碳化深度>冻融-碳化深度>干湿-碳化深度>基准碳化深度,冻融损伤对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大于干湿作用;基于研究成果,建立起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粉煤灰的碳化深度,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5期)

刘永强,叶伟,石北啸[3](2019)在《干湿循环条件下裂缝对土体吸力影响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干旱影响,土体会出现干缩裂缝,基质吸力的变化是分析裂缝开展的关键点,而裂缝的产生影响着基质吸力的变化,因此基于室内模型研究了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位置土体开裂情况及对应部位基质吸力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斜坡中部裂缝更易发育,受旱过程中当裂缝存在时顶部土体的基质吸力增长滞后于坝坡中部土体的基质吸力增长;降雨后再干燥时段除底部外土体各处基质吸力受裂隙影响在较短时间快速增大,多次干湿循环后土体裂缝发展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同一部位基质吸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不同部位因裂缝开展差异吸力变化有所不同。根据吸力变化情况绘制出的土水特征曲线反映出不同形态的裂缝存在对周边土体的影响(渗透系数)。研究成果可为维护坝坡稳定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秦杰[4](2019)在《干湿循环作用对沥青混凝土高温性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SBS改性沥青I-C混凝土AC-13,采用20℃、40℃和60℃恒温湿润12h干燥12h的方法进行了4至36次干湿循环,分别测试了高温抗压强度、蠕变特性和动稳定性,分析了干湿循环对沥青混凝土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的高温单轴抗压强度随干湿循环的增大而减小;沥青混凝土粘性流动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强;沥青混凝土的车辙深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5期)

程从前,侯艳,张磊,赵杰[5](2019)在《电位监测法评价不锈钢液滴干湿循环下的点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锈钢在海洋大气环境下因盐粒沉积和昼夜干湿循环发生表面液滴条件下的点蚀和再钝化。不锈钢发生点蚀和再钝化的临界相对湿度和临界氯离子浓度是揭示不锈钢海洋大气环境腐蚀及其电化学机制的关键参数,相关的检测方法对揭示和认识不锈钢海洋大气环境点蚀机理具有参考价值。然而由于不锈钢发生点蚀具有随机性和环境参量响应的分散性,如何在考虑临界条件数据分散性条件下合理监测并分析不锈钢液滴下的腐蚀,成为实验室评估不锈(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刘玉坤,朱寿增,王春光[6](2019)在《干湿循环下干密度对膨胀土裂隙发展及强度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膨胀土的湿胀干缩的裂隙性是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不同初始状态下的重塑膨胀土进行室内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干湿循环,对不同初始状态下产生的裂隙通过数字图像技术进行处理,提取出裂隙率,裂隙总长度,平均宽度,对裂隙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分析不同初始状态下膨胀土干湿循环过程中裂隙的发展规律。对各组循环后试样进行直剪实验,探究膨胀土强度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膨胀土的初始含水率和初始干密度是影响裂隙发展的重要因素。初始干密度大的试样首先出现裂缝,干密度越大,循环结束后的裂隙率也越大。干湿循环和干密度对强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干湿循环对内摩擦角影响不大,粘聚力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5期)

蒋浩,陈开圣[7](2019)在《干湿循环下红黏土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黏土边坡破坏面形状并非圆弧面、参数选取不合理、对雨水入渗考虑不够充分是当前红黏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传统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不太可靠。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了干湿循环下红黏土路堤边坡的稳定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工程算例验证。结果显示,干湿循环和红黏土边坡损坏特征有关。土体强度、水压等物理指标的下降均导致稳定性降低。建议将边坡分为叁层,裂缝较多层、裂缝一般层、裂缝较少层来进行稳定性分析,各个范围层采用不同强度指标。提出了基于复合滑动面(折线-圆弧)红黏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工程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段尚磊,徐国元,董均贵,钱慧良[8](2019)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自然界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膨胀变形特性及其影响机理,以南宁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0~4次干湿循环后试样膨胀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分析了膨胀曲线不同阶段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的土水特征曲线,分析了基质吸力在膨胀变形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不论是否经历干湿循环作用,膨胀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膨胀曲线)都是非线性的;未经历循环的试样的膨胀速率最低,约在230 min后完才成总膨胀量的90%;经历了1~4次循环后,试样均在约100 min就完成膨胀量的90%,之后缓慢达到稳定值;不同循环次数下,膨胀速率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膨胀曲线大致分为快速膨胀、减缓膨胀和缓慢稳定3个阶段,膨胀曲线可用3段直线进行近似拟合;经历1次循环后,试样总膨胀量增加约20%,之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低含水率下(ω<3%),不同循环试样的基质吸力较为接近,随着含水率增大,基质吸力的差异也增大。非饱和土吸水过程中的水封闭、双开敞、气封闭等3个阶段的叁相特征差异,是造成膨胀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后,试样破碎化程度和基质吸力的差异,是导致膨胀曲线及总膨胀量差别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军[9](2019)在《干湿循环环境下硫酸根对混凝土腐蚀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洋环境中建造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使用期间常常受到腐蚀介质的侵蚀,引发碱-骨料反应,迚而破坏混凝土结构。为了探究干湿循环环境下硫酸根对混凝土腐蚀机理,减轻混凝土在干湿环境下的腐蚀程度,采用混凝土磨粉机、755B型分光光度计以及借助青岛海水腐蚀实验站迚行实验;从强度等级、混凝土成分以及经济适用等方面迚行考虑,并迚行大量预实验迚行对比,将实验组分为7组,迚行了潮汐区暴露试验和分光光度计测定硫酸根质量分数两个实验。得出在自由硫酸根离子扩散过程中,会在短时间内在临近表面之间存在一个富集带,短时间会阻碍离子的迚一步扩散,并且当离子扩散一定深度之后,浓度保持稳定,不会再发生改变;水胶比的降低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紧实程度,促迚了硫酸根离子的扩散。(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杨恒,黄英,周丹,李剑寒,唐森涛[10](2019)在《干湿循环对云南红土渗透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以浸泡增湿12 h、低温脱湿12 h的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考虑干湿循环次数(1~8次)和干密度(1. 20、1. 25、1. 30、1. 35 g/cm3)的影响,通过变水头渗透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云南红土渗透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干湿循环作用的红土,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渗透前后红土试样的质量和含水率减小;渗透后的质量和含水率大于渗透前的相应值;渗透过程中,初始渗透时间延长,初始渗透水头差减小,渗透系数减小。相同干湿循环条件下,随干密度的增大,渗透前后红土试样的质量增大,含水率减小,初始渗透时间延长,初始渗透水头差减小,渗透系数减小。干湿循环作用引起红土试样的渗透特性变化的实质在于,干湿循环过程中,脱湿收缩、增湿膨胀、渗透迁移泥化、孔隙堵塞减小的综合作用,而干密度的大小和干湿循环时间的长短则影响了干湿循环作用的程度(脱湿程度高于增湿程度),相应地改变了干湿循环红土的渗透特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7期)

干湿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复杂环境下粉煤灰混凝土的碳化性能,对掺0、10%、20%以及30%粉煤灰混凝土进行了基准碳化、冻融-碳化、干湿-碳化和冻融-干湿-碳化耦合损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动弹性模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相同环境和循环次数下,20%粉煤灰掺量时的动弹性模量最大;干湿循环对粉煤灰动弹性模量的影响大于冻融循环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减弱,掺量越大,碳化深度越大;粉煤灰掺量和龄期一定时,冻融-干湿-碳化深度>冻融-碳化深度>干湿-碳化深度>基准碳化深度,冻融损伤对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大于干湿作用;基于研究成果,建立起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粉煤灰的碳化深度,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湿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邓芳.碳化-硫酸盐-干湿循环下的项目混凝土耐久性实验研究[J].当代化工.2019

[2].谷凯丽,徐伟,朱珍华.掺粉煤灰建筑混凝土在冻融-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碳化性能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9

[3].刘永强,叶伟,石北啸.干湿循环条件下裂缝对土体吸力影响的机制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4].秦杰.干湿循环作用对沥青混凝土高温性能的影响分析[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9

[5].程从前,侯艳,张磊,赵杰.电位监测法评价不锈钢液滴干湿循环下的点蚀行为[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6].刘玉坤,朱寿增,王春光.干湿循环下干密度对膨胀土裂隙发展及强度影响探究[J].土工基础.2019

[7].蒋浩,陈开圣.干湿循环下红黏土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段尚磊,徐国元,董均贵,钱慧良.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变形特性[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9].张军.干湿循环环境下硫酸根对混凝土腐蚀机理研究[J].当代化工.2019

[10].杨恒,黄英,周丹,李剑寒,唐森涛.干湿循环对云南红土渗透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拉应力比为0.7和80次干湿循环耦...盐腐蚀后MiberⅠ纤维沥青混合料裂缝...干湿循环作用前后沥青混合料腐...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位置示...岩石力学试验机

标签:;  ;  ;  ;  ;  ;  ;  

干湿循环论文_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